奔走忙办学
为了更好地开展部队文艺工作,培养有修养的部队艺术干部,留守兵团政治部在征得中央军委与总政领导的同意和支持后,又与鲁艺的负责同志进行了协商,决定于1940年3月开始筹建我军第一个培养文艺人才的艺术院校——延安留守兵团部队艺术学校(简称“部艺”)。此时,原先的留政宣传科已扩大升格为宣传部,李兆炳任宣传部部长。因此高波调任留政宣传部文艺科科长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协助李兆炳部长创办部艺。
有了高波这位得力干将,李兆炳部长负责的部艺的相关筹备工作立刻在延安如火如荼地展开了。6月中旬,高波协助筹办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简称“部干班”)开始招生。
不久,部干班便在鲁艺校园里开学了。这个训练班是留守兵团政治部和鲁艺联合举办的,学员大都是从晋西北前线返回延安进修的部队剧社的文艺骨干。这一期学员共有216人,留守兵团不仅担负着部干班所需的教学经费,还要为学员提供生活供给,高波肩上的担子自然不轻。
1940年冬,烽火剧社总社经过简短的休整后,第二期烽火集训班又开班了。不少旅、团宣传队由队长带队,带领着全队人员到总社来学习。于是,这一期的学员一下子猛增到300余人。这样一来,原有的师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马上予以加强。高波将这一情况向留政首长汇报后,莫文骅立即向鲁艺副院长周扬提出,除了翟强、李鹰航等先期调入烽火剧社担任教员以外,另将王地子、马谕、徐一枝、李实、李葳等同志也正式调到烽火剧社担任教员。此外,还有为第一期集训班授课的鲁艺教员周荣生、潘奇、杜矢甲等同志继续为第二期集训班授课,李焕之也被派到集训班教指挥。在文学、美术方面,也有鲁艺的教员来兼课。这一期的集训班,在生活管理上各旅、团宣传队仍保留原来的建制,而教学内容还是沿用第一期集训班成功的办学经验,重视课堂教学与排练文艺节目的实践相结合。授课的时候,学员们则根据各自选定的专业上课,另外还有一些集体参加的政治课和文化补习课目,这些都在专业课教学期间穿插进行。
就在高波的办学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之际,他和陈波的爱情之花也结出了硕果:组织上批准了二人的结婚报告。陈波1922年12月生于湖北黄陂县城关镇,1934年夏天考入汉口申新第四纺织厂,1938年7月从汉口参军,后辗转来到延安,化名成波,进入抗大学习,并于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陈波从抗大毕业进入烽火剧社任宣传员时,正是高波为部艺训练班和烽火集训班奔走忙碌之时。陈波身穿戎装的飒爽英姿和她一心为抗战的革命热情迅速吸引了高波,而陈波也被高波的才华横溢和幽默风趣所深深打动。就这样,志趣相投的二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一时间成为桥儿沟的一段佳话。
陈波(左)与战友在延安
结婚那天,高波专门从食堂打了些饭菜,摆了一桌子,这在当时算是很丰盛的婚宴了。晚饭后,大家陆续来到高波的宿舍。只见宿舍的墙壁上张贴着大红的喜字,周围挂满了苏联画片和同志们的贺词,院子里摆了些花生、枣子、瓜子之类的干果。同志们在一起说说闹闹,气氛十分欢乐。婚礼过后,陈波便随高波一起回米脂祭祖,拜见了高波的宗族家人。这是高波投军以来第二次回到家乡。从米脂返回延安不久,陈波就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三边文工团任宣传员。
1940年底,因日寇扫荡和山西形势逆转,晋西北的一些文艺团体在战斗间隙要进行休整、学习,吕梁剧社、前线剧社、黄河剧社等先后进入鲁艺进修。原先,部干班是按文化、艺术水平分为3个队,现在由于各团到达时间不一,高波只能随时安排学员一起跟着听课、讨论。课程方面,除旁听鲁艺的大课,如周扬所讲的文艺运动和宋侃夫所讲的政治课等,更多的是安排学员参加部干班的单独学习。
随着从前方过来的剧社越来越多,鲁艺已无法解决他们的住宿、教学经费和物资供应的问题,便向留政主任莫文骅提出要把部干班搬到烽火剧社去办,归留守兵团统一管理,鲁艺负责派出教员教学。这时,恰逢八路军总政治部和中央文委联合发出《关于部队文艺工作的指示》不久,考虑到为前方部队和边区留守部队培养文艺干部是活跃部队文化生活、加强部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上级机关对鲁艺这个提议自然是大力支持。
1941年4月1日,烽火剧社总社与鲁艺内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合并,成立了延安留守兵团部队艺术学校(简称“部艺”),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文艺干部的学校。
新成立的部艺,下设戏剧、音乐、文学、美术四个系和一个培养剧团演员的普通班,校长由留政主任莫文骅兼任,鲁艺副校长王震之兼教务处主任,史行、晏甬任教务处副主任。部艺的学员以留守兵团政治部烽火剧社和鲁艺部队干部训练班为基础,又从部队的其他文艺宣传单位吸收了一批学员,共800余人。这些学员被编成3个队,第一队为专科队,主要培养有实践经验的文艺骨干,分戏剧、音乐、文学、美术4个班;第二队为综合队,主要培养文艺单位的“一专多能”的中级干部,不分专业;第三队为青少年儿童队,以文化课学习为主,兼修戏剧、音乐、歌舞等艺术课。
随着学员相继到校报到,一场新建校舍——打窑洞的运动便风风火火地展开了。校部、一队、二队、三队按照早已分好的地段开挖窑洞,平整操场,修建道路,一派热火朝天的热闹景象。看着工地上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高波仿佛回到了4年前在抗大打窑洞的日子,不禁感慨万千。没过多久,在烽火剧社后面的山坡上就建起了一孔孔新窑洞。
4月10日,部艺的开学典礼在鲁艺大礼堂隆重举行。校门口挂上了“部队艺术学校”的牌子,大礼堂的墙壁上贴满了红绿标语,教职学员穿着崭新的军装,高唱着歌曲,列队入场。校长莫文骅首先发表讲话,他阐述办部艺之目的是为了培养部队艺术干部。朱总司令随后指出:“部队艺术要从打仗着手,方法要艺术。八路军天天打仗,离不开对敌人及群众的宣传,因此部艺的学员应练习战斗的生活与宣传的才能。”最后,由教职工代表和学员代表分别致答谢词,表决心。看着自己参与筹建的部艺正式开学了,高波心里异常激动,数月来的疲惫顿时消散。
部艺的学员们除了课堂学习外,还经常结合形势和延安中心工作,如配合币制改革、反法西斯宣传、征粮宣传周等,走出学校进行宣传演出活动,以便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此外,为了克服经济上的极端困难,学员们还响应党中央“自力更生”的伟大号召,开荒种地,挖窑修屋,开办窑厂,烧制瓷器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经过近7个月紧张又充实的学习培训,部艺第一届学员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11月1日,学校举行了毕业典礼和汇报演出。5日晚,作为教与学成绩的汇报,部艺师生在八路军大礼堂合演了莫里哀的戏剧《悭吝人》,演出相当成功,受到各界好评。学员们从部艺毕业后,返回各自原来的剧社工作。
这7个月对高波来说也是极其忙碌的一段时间。他不仅要做好部艺的后勤保障工作,随时解决一些突发情况,还要参与完善部艺的教学管理制度,非常辛苦。
延安部队艺术学校学员在练歌
12月,部艺开始招收第二届学员,同时,为了便于艺术实践和为各界服务,成立了“部艺实验剧团”,还另设了一个少年儿童队。因工作需要,1941年冬到1942年初,部艺还分别在鄜县、庆阳及延安设立了3所分校。为了确保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波和之前一样全力以赴地做好后勤保障和协调各方的工作。
1942年是留守兵团确立的“留守兵团文化年”。同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整风运动。在留守兵团机关的统一安排下,高波积极参加了整风学习,同时也经常检查、指导、帮助所属机关干部的学习。作为文艺科科长,高波还要统筹推进部队的各项文艺工作,忙碌程度可想而知。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精神指导下(1) ,部艺也开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逐步结束学校的教学工作。7月,留政根据总学委会(2) 的通知,决定部艺停止一切工作,全部投入伟大的整风运动。
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
1942年冬,部艺第二届学员结业,各剧团陆续回到前方。随后部艺奉命召开整编会议,并于1942年11月18日改编为“部队艺术工作团”(简称“部艺工作团”),下设剧社、文艺社两部分,“并决定今后多采用小型晚会,创作通俗的战士读物和短小的通讯、歌曲等,使艺术大众化,成为艺术中的一支轻装部队”。本着“面向士兵,到部队去”的宗旨,留政随即将部艺工作团的部分教职员和学员分几批派到各部队帮助工作。高波也是在这个时候被调往三边任职。
1943年3月,部艺工作团撤离桥儿沟,迁至延安北门外鲁艺旧址,不久后正式归建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1943年12月1日,部艺工作团与青年艺术剧院(简称“青艺”)合编,建立了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即“联政宣传队”)。至此,高波倾注大量心血参与创办的部艺圆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部艺为基层部队培养了众多的艺术干部,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演出活动,在革命文艺特别是军队文艺运动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