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化成钢

百炼化成钢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于次日即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大声疾呼:“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该立即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在《通电》的最后,中共中央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于是,延安所有的机关和部门立即行动起来,红军各部队也都在准备随时开赴抗日前线。

在此情况下,党中央指示抗大二期学员立即结束学习,准备奔赴抗日战争的各条战线。8月1日,抗大二期学员毕业时,毛主席亲临抗大送行,并在毕业证上题词:

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3)

毛泽东在抗大二期毕业证书上的题词

抗大二期毕业的大部分学员都被分配到抗战的各个部队,而高波则被组织安排转入抗大第三期第二大队即政治大队继续学习。虽然高波也想立刻投入抗日的战场,但他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以后一定会有驰骋疆场的机会。他完全服从组织的安排,没有任何怨言。

由于抗战全面爆发,8月1日当天,在二期学员大部尚未离校时,抗大第三期就开学了。8月25日,红军主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抗大学员也立刻进行换装,脱掉了原来的“列宁装”和缀着红五星的八角帽,穿上了国民政府发的质量更好的蓝色新军装,军帽上缀着青天白日徽章。高波恋恋不舍地脱下那身已经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将其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

红军改编后,校长林彪被任命为第一一五师师长(抗大校长职务未免),副校长刘伯承被任命为第一二九师师长,他们都率部开赴前线,抗大的全面工作由罗瑞卿主持。根据中心任务,抗大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对红军高级干部学员,主要是通过学习政治,继续贯彻1937年3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肃清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错误的影响,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对于知识青年学员,主要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的教育,改造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把高昂的抗日热情引导到为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思想高度。在抗日旗帜指引下,抗大所有的干部和学员紧密团结,学习生活紧张有序。白天,高波不是认真听课,就是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相互学习;到了晚上,他一如既往地在麻油灯下阅读马列著作直至深夜。当时延安师范学院缺音乐老师,校领导见高波能唱会跳,多才多艺,便推荐他去延安师范学院代教音乐课。高波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广受学生的欢迎。

10月初,黄克功枪杀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事件轰动了整个延安。黄克功少年时就加入红军,跟随毛泽东征战多年,历经井冈山革命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身经百战,战功赫赫,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

黄克功案发后,中央为了发扬人民民主,决定请延安各单位组织讨论该案件,因此全体军民对此事进行了广泛讨论。高波和同学们也对此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对黄克功是否应处以极刑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人死不能复生,黄对革命有功,历经苦难的红军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当前又正是迫切需要军事干部之际,应免其死罪,令其到前线戴罪立功。但大多数人认为,黄克功无视法纪,应依法严惩,杀人抵命。高波和大多数人的想法是一致的。罗瑞卿将抗大党组织的意见和群众的反映向中共中央作了报告,中央很快批准对黄克功依法执行枪决。

黄克功事件的妥善处理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广大人民群众都盛赞共产党、八路军法纪严明,不徇私枉法,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高波和同学们也从中深受教育。

全面抗战爆发后,延安这座边远的西北古城一跃成为全国进步青年心目中的圣地和时代的中心。在“到延安去”的滚滚历史洪流中,抗大就像沉沉夜空里闪耀的北斗星,将大批的革命青年和抗日志士召唤到延河之滨、宝塔山下。大量满怀抗日救亡激情的热血青年,纷纷从全国各地,甚至从东南亚新加坡等地,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地赶到这里。他们有的背着行李,掂着布包;有的穿着旗袍,踩着高跟鞋,这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风景。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在抗大竟然还出现了母女同班、兄弟姐妹同班,甚至全家都到抗大学习的情况。这一期,由于在开学后仍有不少青年结队前来,学校因此决定随到随编队。而随着学生源源不断涌来,原本就已拥挤的校舍更是人满为患。再加上党中央在延安创办了“陕北公学”,要求抗大让出部分校舍给陕北公学,抗大的校舍就更为紧张了。

为了解决校舍问题,主持抗大实际工作的罗瑞卿和其他校部领导经过调查研究和实地勘察,决定向世代居住于此的陕北群众学习,利用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山梁纵横、川塬连绵的有利地形,因地就势,依山傍坡,修建窑洞来作为校舍。

1937年10月中旬,抗大号召全体教职员工自力更生挖窑洞,开辟新校舍。经过动员,大家认识到,立足现实条件、自力更生修建校舍,既是为了改善学习环境,又是为了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10月22日,全校师生1000多人总动员,扛着撅头、铁锹等工具,浩浩荡荡开上凤凰山,开始大挖窑洞。学员们拜当地群众为师,请他们当技术指导。延安东关黑垄沟附近的山腰上顿时变成了如火如荼的工地!

毛泽东对抗大师生自己动手挖窑洞十分重视,为此,他还专门题词以鼓励大家:

听说你们建筑校舍的劳动热忱很高,开始表现了成绩,这是很好的。这将给你们一个证明:在共产党与红军面前,一切普通所谓困难是不存在的,最严重的困难也能克服,红军在世界上是无敌的。

毛泽东

十月二十三日(4)

毛泽东为抗大挖窑洞建设校舍题词

高波和同学们扛着铁锹、镐头、钉耙等工具跟着大部队来到指定的区域。他们脱下军装,撸起袖子就干了起来,有的铲土、有的运泥、有的推车、有的挑土,你来我往,争先恐后,干劲十足。大家充分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展现出不怕艰苦、昂扬乐观的精神面貌。连日来,工地上气氛十分热烈,师生们高唱着革命歌曲,和着打夯的号子,和铁锹、铁镐挖土的声音,汇成了一曲雄壮的交响乐。挖窑洞的劳动是非常艰辛的,高波和同学们没干多久手上就磨出了水泡,他们用布条简单包裹一下又继续劳作。水泡慢慢地变成了血泡,血水渐渐地渗透了布条,他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没人愿意退后半步,反倒是相互抢攻难关,越是困难越是争着上。休息时,多才多艺的高波会给同学们讲讲笑话,或者是唱上一段秦腔,让大家放松一下。

抗大第三期学员挖窑洞

经过半个多月的辛勤劳动,到11月上旬,抗大三期的学员和教职员工仅凭双手挖出了175孔新式窑洞,超额完成了任务,有效缓解了校舍不足的困难。新式窑洞内有土炕、写字用的土台,窗户上糊上了白纸,墙壁用白灰粉刷好,光线十分充足,而且冬暖夏凉。窑洞建成后,为了上下山更方便,大家又修筑了一条3000多米长的盘山公路。从山下往上看,窑洞一层层一排排,齐齐整整,顺着山梁地带,直逼云端,而“抗大公路”则像一条玉带在山间蜿蜒起伏。到了晚上,窑洞里的点点灯火与夜空闪烁的繁星交相辉映,古老的延安城一派盎然生机。

1937年11月14日,新校舍的落成典礼在抗大隆重举行,党中央为此特地将毛泽东手书的“我们伟大的事业”制成横匾赠送给抗大。毛泽东参加了盛典并讲话,他指出:在这次伟大的事业中获得成功的原因,概括起来说,就是能克服困难与联系群众。他鼓励大家在这个基础上,“经你们的天才把它们继续发扬与发挥起来,驱逐日本出中国是完全可能的。”(5) 听了毛主席的讲话,高波心潮澎湃,大受鼓舞。他明白,自己动手建校舍,既是一次实际的劳动锻炼,也是一次联系群众、克服困难的传统教育。有了这种精神,还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呢!

抗大是革命的熔炉,也是青年人的天地,因此抗大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那时在延安,最出名的就是抗大的歌声。每天早晨,在延水河畔,在宝塔山下,都能听到抗大学员那高亢嘹亮的歌声。学员们饭前和课前都要高唱革命歌曲,尤其是每次全校集中开大会时,各学员队都要互相拉歌。每到这时,高波等文艺骨干就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他们的指挥下,歌声、掌声和拉歌号子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每支队伍都是情绪高昂,全力竞赛,气氛极其热烈。

学员队里的俱乐部是抗大学员自己的组织,负责开展文化娱乐、组织学习生活以及改善伙食等事宜。起初,学员队里的俱乐部叫作“列宁室”,后来,学员九队经过热烈讨论,于12月11日将本队的俱乐部名称改为“救亡室”,并报请上级审批。一向关心抗大办学的毛泽东听说此事后,特意给九队写来一封短信加以勉励:

九队的同志们:

庆祝你们成立了救亡室,这救亡二字就是你们及全国人民在现阶段上唯一的总目标。达到这个目标的道路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希望你们学习这个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方法,惟有统一战线才能达到救亡之目的。

毛泽东

十二月十五日(6)

此后,抗大各队的俱乐部都改称“救亡室”,也是从这时起,抗大的戏剧歌咏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救亡室”由主任、墙报委员、经济委员、文化娱乐委员、体育委员、竞赛委员等人组成。这些组成人员要经过学员民主推选和领导聘请相结合而最终产生。高波才艺俱佳,被推选负责墙报和文化娱乐。他认真负责,不定期地出墙报(包括画漫画及写标语),教唱革命歌曲,组织文艺晚会,也会和大家演一些活报剧(7) 或其他自编的歌舞小节目,借此来提高大家的抗日觉悟和思想意识。高波性格爽朗,说话诙谐幽默,每次演出总能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

1938年4月底,高波在二大队的学习生活圆满结束。这天,全体毕业学员在天主教堂集合,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毛泽东参加典礼并发表讲话,他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的形势,着重讲了抗大毕业学员的任务。他对学员们说:“你们在延安这个地方,在抗大这座大熔炉里,学习了半年多马列主义,经历了艰苦生活的锻炼,都成为抗日的骨干了。”他在强调革命道路绝不会是笔直的这个道理时,打了个比方,他说:“你们二大队住在北门外,到这里来开会,怎么走呢?不是一直走来的,得拐好几个弯,才能走进这个门。”他用手指着教堂的门,接着说道:“这个门是朝南开的,你们要回去,出门要先往南走,再向西拐,上了大街、再往北拐,出了北门,还要往右再拐个大弯子,才能回到住地。革命更复杂,道路更不是笔直的,要准备克服困难,走曲折的路。”(8) 毛主席的讲话语重心长、寓意深刻,在高波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会后,毕业学员每人发了枚圆形的毕业证章,黄铜做的,看上去金光灿灿。他们随即带着毛主席的教导和嘱托,分赴各个战场和各条战线。这期毕业学员中的少部分人则留在延安当教员或者机关工作人员,高波便是其中之一。他再次服从组织分配,到八路军后方政治部担任宣传科干事。

(1)  王宗槐:《王宗槐回忆录》,第118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

(2)  张震:《张震回忆录》(上册),第119页,解放军出版社,2003。

(3)  李新芝:《毛泽东题词题字珍闻》,第14页,台海出版社,2016。

(4)  李新芝:《毛泽东题词题字珍闻》,第16页,台海出版社,2016。

(5)  李新芝:《毛泽东题词题字珍闻》,第16—17页,台海出版社,2016。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0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7)  《陕西戏剧》1984年第7期曾刊载钟华撰写的《抗战初期延安的戏剧运动》一文,文中这样写道:“活报”的形式多样化,编演很迅速,歌唱、对白、舞蹈、演说无所不可,并且伴有活泼动听的音乐。演出时没有严格的场地要求,村头,街巷,广场,田野都可以。服饰道具相当简单,可以随时就地取材,例如用筷子敲盆碗,用锯子代胡琴,用洋铁罐当鼓,用木棍打破缸,随意配成一组别有风味的乐曲,搞得十分巧妙。“活报”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有趣的方式报告政治时事、军事捷报、学术思想、社会动态。

(8)  唐青山、鲁邦进:《毛主席给我们讲课——回忆延安“抗大”》,《党史纵横》199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