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办集训班

开办集训班

1939年8月,为加强对留守兵团文艺工作领导,提高驻陕甘宁边区部队各旅、团宣传队的业务水平,萧劲光和莫文骅决定将留守兵团政治部宣传大队(即烽火剧团),扩大为烽火剧社总社,各部队原有宣传队分别改为烽火剧社支社或分社。总社社长仍由烽火剧团团长高波担任。

为了避开日本战机的轰炸,也为了方便各文艺团体工作上的联系和互相帮助,延安特将城东桥儿沟辟为文化区,几个剧团陆续按统一规划搬迁到这里。1939年9月,烽火剧社由延安北门里搬到桥儿沟。随后,解放区的最高艺术学府——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也由延安北门外迁到桥儿沟的天主教堂大院内,恰好与一沟之隔、在东山头上的烽火剧社门户相对。鲁艺音乐系主任冼星海很是兴奋,他对烽火剧社的同志们说:“原先还隔着道城墙,现就像在一个院子里,你们去我那也方便,我上你们这来也容易。”(6) 冼星海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当时兼任烽火剧社的教员,经常需要在鲁艺和烽火剧社间来回往返。他只要有空闲就跑去给烽火剧社的队员们上课,从乐理知识到演奏技巧,以及具体的示范指导,反复地讲,手把手地教。在他的帮助指导下,烽火乐队取得了惊人的进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很多“小鬼”都能用手中的乐器来演奏冼星海谱写的歌曲。因此,剧社上下对冼星海这位大音乐家更加敬佩。尽管之前冼星海到烽火剧社授课走的距离不算长,但经常往返毕竟不是很方便,现在可好,两处仅仅隔着一条小溪,他便常常抽空到烽火剧社看乐队排练,及时予以指导。

冼星海

留守兵团当初将烽火剧团扩大为烽火剧社总社时,就是想以烽火剧社为龙头,努力培养各部队宣传队的业务骨干,以加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和活跃部队文化生活。高波将烽火乐队的情况向萧劲光、莫文骅两位首长作了汇报后,两位首长决定要借冼星海的东风,借鲁艺的东风,开办集训班。宣传部长李兆炳十分重视这项业务建设,他和高波对集训班的组织领导、教学计划以及师资力量的调配,很快作了全面安排。

边区部队各旅、团宣传队收到总社要开办集训班的通知后,队员们踊跃报名。由于名额有限,各队只好分批选派业务骨干参加培训。第一期集训班很快就开班了。除了烽火剧社的老朋友冼星海外,鲁艺的艺术指导科还陆续选派了戏剧家翟强、侣朋和音乐家李鹰航、梁寒光及演员庄焰等前来进行授课指导,大大加强了集训班的师资力量,烽火和鲁艺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集训班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音乐、戏剧、舞蹈、美术、文学创作等方面的基础教程,和创作、编导方面的一般知识。教学期间,正赶上烽火剧社排练新节目,准备去黄河边为守卫河防的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其中就有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这个节目由冼星海亲自排练。集训班的学员们提出想参加新节目的排练,同时掌握几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以便回部队后更好地开展部队文化工作。高波觉得现在学员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刚好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检验一下这段时间的学习效果,便欣然同意了学员们的要求。集训班全体学员旋即投入到《黄河大合唱》和郑律成指挥的《八路军大合唱》的排练中。一部分学员还参加了侣朋编导的大型歌舞活报剧《纪念十月革命》和赵希武编导的《烽火舞》以及《烈妇除奸》等节目的排练。

《黄河大合唱》手稿封面

高波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时刻关心着身边的同志。《黄河大合唱》修改后的演出规模很大,鲁艺、抗战剧团、烽火剧社,还有集训班的部分学员,凡是能唱歌的同志都参加了合唱。冼星海亲手培养起来的烽火乐队参加了歌曲伴奏。这是冼星海在延安最忙碌的一段时间,他穿梭于鲁艺音乐系、鲁艺篮球场、天主教堂、烽火剧社等练习场地,常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高波担心冼星海长此下去会影响身体,于是请示领导加大对冼星海生活的关照,除每月补贴两块五毛钱、每星期多发两支蜡烛外,还同抗战剧团团长杨醉乡协调后,要了一套内外两间的套窑给冼星海住,并给他配备了勤务员。这样一来,冼星海毫无后顾之忧,可以全情投入歌曲的排练。

冼星海观看了烽火剧社演出的《烽火舞》后,很受启发,多次和《烽火舞》的编舞赵希武商量,决定重新给《烽火舞》谱曲。但他白天有课,只能在晚饭后做谱曲的工作,而那时又没有排练场,因此舞蹈也只能在院子里排练。《烽火舞》彩排这天,全社的同志都到场了,窑洞顶上也站满了桥儿沟的老乡们。此时已是入冬时节,地处高寒地带的延安已经很冷了。彩排进行了很长时间,不知不觉已到了深夜。冼星海一直在寒风中忙于指导排练,鼻头冻得通红。高波见状连忙拿来一件军大衣给冼星海披上,同时让炊事班长周良臣给冼星海做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白水煮蛋。可冼星海说什么也不肯吃,他把鸡蛋送给了正卧病在床的杨树成,谎称是老班长做的病号饭,让杨树成吃了下去。

集训班的学员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有课堂教学,又有排练演出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对于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学员们都十分珍惜。经过集训后,他们在业务上都得到很大的提高。集训班结业会演时,学员们吹拉弹唱,样样拿手。特别是烽火剧社乐队演奏的《黄河大合唱》组曲,受到萧劲光、莫文骅、周扬等首长的一致好评。周扬连连夸奖道:“延安有了个好乐队!”

第一期集训班结业后,学员们回到各自部队,他们将在集训班所学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宣传队的其他队员,因此各宣传队的业务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鉴于此,各旅、团宣传队纷纷要求选送业务骨干再来延安烽火总社学习。随后烽火剧社又接连开办了数期集训班,为各部队宣传队培养了一大批文艺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