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摇篮

革命的摇篮

延安城依山而建,城东清凉山、宝塔山相对,延河水从中缓缓流过,城内到处都是标语和飘扬的红旗。在这里,高波真切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一股新风:官兵友爱、百姓乐业、社会祥和……他不禁感慨万千,更加迫切地想早日进入抗大学习深造。

毛主席接见的日子很快就到了。这一天,高波异常兴奋,他感觉自己离实现愿望又近了一步。他把一路精心保护的恩师杜斌丞亲笔写的介绍信交给了毛主席。毛泽东看过后,随即提笔为他写了张纸条,让他将纸条交给抗大教育长罗瑞卿。

高波到抗大找到罗瑞卿,转交了毛主席亲笔写的纸条,顺利入学。此时,抗大二期早已开学。这一期的抗大,是在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开学的,起初设立的8个队,学员均为红军干部。随着大批青年学生踊跃入学,抗大又陆续设立了第九至第十四队。后来,为便于管理,抗大于3月初决定将第九至十四这几个队合编为第四大队。考虑到高波是西北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的副官,身份特殊,又一直扶助党的地下工作,罗瑞卿就让他先进入这期的第二队学习,没有把他编入由全国各地陆续前来的进步知识青年编成的第四大队。

就这样,高波成为延安抗大最早的一批学员。也就是从这时起,他改名高波,寓意自己要像滚滚波涛一样,永远融入革命洪流中。入校后不久,高波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

高波所在的二队队长为倪志亮,当过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党支部书记为谢富治,后来由萧望东接任。当时,二队共分为12个组,分住在两排平房里,一至六组住在前排,七至十二组住在后排。高波被分配到第三组,由张震任组长,组员有朱德崇、李宗贵(李赤然)、陈湖生(陈复生)、周越华、孙湘等10余人。

1937年5月,张震(中排左三)与抗大平江籍同学合影留念

抗大对学员要求十分严格,所有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军事化管理。从高波这一期开始,抗大还加强了正规化训练,增加了制式教练,研究编写了“内务条令”“纪律条令”“卫兵勤务”,并通过军风教育,建立起了严格的军队生活秩序。高波他们每天早晨都要到延河边出操,然后回来洗漱吃饭,每周会操一次,几乎天天检查内务,稍不合格就得重来。

抗大一般以队为单位集中上课,然后课后分班讨论。高波和同学们既要按照课程计划操练军事课目,又要学习政治课,晚上或自学或讨论或自由活动,每天既紧张又充实。军事课的主要内容是制式教练、地形学、排以下战术训练、工程学等。政治课的内容是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哲学等。教授他们的军事教官多数是富有实战经验的红军指挥官,比如谭希林、韩振纪、曹里怀等,也有部分是像王智涛这样从共产国际回来的兼职军事教官;政治教员则主要来自受过高等教育或从事理论工作的党员干部,比如杨兰史、任白戈、艾思奇、何思敬、徐懋庸等。当时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上课时,只有教员有书,学员只能靠听和记笔记。偶尔下发给学员的讲义,也多是废纸的背面油印的,有的是用彩色的标语薄纸印的,字迹也不太清晰。在当时为数不多的教材中,艾思奇写的《大众哲学》由于通俗易懂,最受学员们欢迎。他们自己掏钱到书店购买,几乎人手一册,高波也买了一本。

党中央一些负责同志经常到抗大为学员授课,如张闻天、博古、周恩来、毛泽东、张浩、凯丰、李维汉、杨尚昆、叶剑英、林彪、罗瑞卿、罗荣桓、董必武等。毛主席讲授哲学和战略学,朱德总司令讲授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张闻天讲授中国革命问题,博古讲授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董必武讲授中国近现代史,萧劲光讲授游击战术,等等。这些名字对高波而言并不陌生,他在杨虎城部队时,经常听军中的官员提到这些大名鼎鼎的“赤匪头子”。现如今,高波能听到这些“赤匪头子”深入浅出、妙语连珠的讲课,自然感触颇多,心中激荡不已。

毛泽东一般是每周二、四上午来讲课,下午还参加学员讨论。每次讲课,高波和同学们就坐在训练部门口的场坪上,专心致志听主席旁征博引、活泼生动地讲解哲学道理。有一次,针对有的同志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仍心存不解,毛主席就用“驴钩子”的例子作了形象的说明。他说,陕北老乡让毛驴上山的办法是前拉后推,毛驴不走就用驴钩子拉,再不走就在后面推,还不走就用鞭子抽,赶着走。蒋介石原本是不愿抗日的,但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战潮流势不可挡时,他不抗战,全国人民就拉着他抗战,再不抗战就推着走,还不抗战就逼着他走。西安事变就是逼着他走。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抗战,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作用,但蒋介石不肯合作,那就逼着他搞国共合作。可驴子是会踢人的,还要时刻提防他,不要让他伤着,这就是又联合又斗争。毛主席这种分析问题的辩证思想,给学员们以深刻的启迪。(1) 毛泽东在这堂课上,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引导大家树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提高对主观主义及其表现形态教条主义的辨别能力。他讲课的方式很活,是启发式、研究式的,就像谈心一样。之前,高波在西安也曾买过一些有关哲学的书籍,但内容太过晦涩难懂,一直看不太明白,所以他一直觉得唯物论、辩证法是很深奥的,不好学。但是现在经主席这么一讲,高波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朱总司令的讲课也给高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朱总司令原本的授课内容是“党的建设”,但学员递条子,要他讲讲国共两党谈判的情况和世界形势,他就即兴讲了起来。朱老总在台上讲得神采飞扬,学员们在台下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大半节课的时间就过去了。朱老总赶紧回到本节课的正题“党的建设”。由于时间有限,朱总司令只好简单地照着讲稿念。这时,朱总司令的夫人康克清站起来表达了不满,她说:“你讲课就讲呗!不要念稿子,念稿子我也会。”朱总司令顿时尴尬不已。后来,在一次支部会上,康克清因此受到了同学们的批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说“你们是夫妻,关起门来如何讲,我们管不着,但他是我们的总司令,又是抗大的兼职教员,我们作为学员一定要尊重教员,不能这样对待他”。(2) 康克清虚心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在朱总司令授课时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抗大的学习生活处处充满着自由民主、团结友爱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高波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舒心畅意。

抗大学习的氛围是轻松的,但学习的条件却异常艰苦。没有教室,学员们就在露天上课,这就要根据季节的转换选择合适的“教室”。一般春秋季选的是平坦之处,夏季就到山阴处或者树林中,而寒冷的冬日就在朝阳的山坡上。没有课桌椅,大家就席地而坐,用自己的膝盖当课桌。面对这样的条件,学员们没有一个叫苦喊累,都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学习热情。高波的学习劲头尤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每天晚上他都要把配给的灯油点光、蜡烛燃尽才肯上炕睡觉。在教员的引导下,在与同学们的讨论中,高波不断联系中国社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际情况,努力探索着抗日救国之道。在这里,他才真正明白了革命的道理,真正读懂了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革命队伍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

高波(中)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期间与战友的合影

课余时间,高波的表现也十分积极。他经常带领同学们高唱抗日救亡歌曲,为大家表演戏剧,参加各队间举行的歌咏比赛、五一节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很快,多才多艺的高波就成了抗大里的小名人。他和同学们相处得也非常融洽。每天晚饭后,高波就和三五好友漫步在晚霞映照的延水河畔,或研讨切磋、互相鼓励,或谈古论今、指点江山。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关爱,增进了了解,也加深了革命友谊。在这里,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充盈着战友的深情厚谊,高波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对未来满怀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