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落敌手
马鸿逵部攻占盐池后,继续向三边侵犯。警八团和新编第十一旅一团连夜开往定边西南羊圈出山附近,准备迎击来犯之敌。定边城内为新编第十一旅第二团。
1947年4月2日,马鸿逵部出动8个团的兵力向定边进攻。3日上午9时,战斗打响。警八团与新编第十一旅第一团在彭滩、窨门一带与马鸿逵部队展开了激战,一直持续到下午三四点钟。战斗中,警八团右翼防守王来滩一线的新编第十一旅第一团团长赵级三率部阻敌不力南退,使防守郑大墩下窨门的警八团腹背受敌。经过艰苦的恶战,由于敌众我寡,弹药不济,部队伤亡惨重,三边分区副司令兼警八团团长郭宝珊下令向东南方向撤退,由新编第十一旅一团掩护。到彭滩附近时,掩护部队遭遇敌骑兵十九团、二十团堵截包围,敌人用机枪扫射,截断了退向南山的道路。在敌人疯狂火力之下,一团队伍一度失控。高波临危不惧,迅速稳定官兵情绪,指挥大家与重围之敌展开肉搏战,击退敌人数次围攻。战斗一直持续到天黑,一团伤亡惨重,高波带领幸存官兵突围后,撤退到定边南部山区。
经过盐池、定边彭滩两次战斗失利,新编第十一旅第一团到达定边南部山区时只有300多人,随即进行了整顿。司令部决定一团仍保留建制,取消营的编制,直辖5个连(实际不足5个连的兵力),并决定补充一些人员和武器。整编的结果导致一团团长赵级三直接控制了连、排的兵权,就此埋下了隐患。
赵级三一贯见风使舵、善于投机,当初是迫于形势起义,虽然经过思想改造,但骨子里仍然留恋旧军队的那一套。他私下与东滩的豪绅张久铭(张久明)和人称“三公子”的国民党特务张景焕取得联系,并通过他们与驻榆林的二十二军挂上了钩,早早为自己准备好了一条退路。张九铭、张景焕及驻榆林二十二军的特务采取封官许愿的办法积极策反赵级三。此时,马鸿逵部于4月5日占领安边城,榆林邓宝珊所属二十二军八十六师二五七团、十一旅及陕西保安第五团,也于4月8日至11日分别进攻佳县方塌、响水、波罗、横山等地,驻响水、波罗、横山的绥德军分区警备第六团等地方部队主动撤退。在这样的形势下,赵级三认为共产党要完了,要想升官发财,还是要靠国民党。于是,趁一团整编之际,赵级三召集排长以上的心腹密谋叛变。他们初步确定了叛变时间、步骤,并决定:不愿随叛者尽杀。
就在这时,陈波带着女儿安莉来到了一团驻地。
原来在三边战事初起时,根据形势需要,三边文工团就按照上级指示,全体团员除体弱者和儿童外,其余全部武装起来,分派到部队各连队里去搞宣传。在三边文工团任宣传员的陈波便被抽调到了三边后方医院工作。
后方医院是三边自卫战爆发后临时组建的,设在吴旗东北70里外杨清川山沟里的瓦舍村(1) ,归三边军分区司令部卫生部领导,主要任务是治疗伤病员。原三边专署卫生所所长侯东海任后方医院院长,全院只有几名医生,20多名护士,其中大部分是学生。医院的条件相当简陋,几孔窑洞就是病房,门板就是手术台,用来为伤员做被褥、绷带用的几匹白布算是医院较大的一笔财产了,至于医院所需的药品和手术器械那就更紧缺了。
当时,医院里有几十个伤员,大都是在定边誾门战斗中负伤的。在为官兵们包扎救治的过程中,陈波陆续听到了一些关于一团的情况。她既为部队的安全突围感到庆幸,又为丈夫高波的处境感到不安,常常不由得面露愁容。很久没有见到爸爸的小安莉也不停地哭闹着要去找爸爸。医院离高波驻地不远,陈波真想立刻就飞奔到丈夫身边。院长侯东海见状,请示领导后,决定派人护送陈波母女前往一团驻地探亲。
连续两场战斗的失败,让一团官兵身心疲惫,思想波动。团长赵级三本身就比较消极,所以稳定军心的重担就压在高波一人的肩上。他为此常常工作至深夜。陈波与女儿的到来,让高波一扫连日来的疲惫,享受了一段难得的温馨幸福的时光。
这段时间,高波感觉一团暗流涌动,局势难控,急需旅部派人来协助他工作。于是他向旅政委杨林汇报了一团的现状,并提出增派人员的需求。接到高波的电话后,新编十一旅政委杨林斟酌再三,找来在旅部工作的钟灵,把一团的情况向他作了介绍,对他说:“你和高波是好友,我考虑只有你去最为合适。你去帮他十天半个月后再回来。”杨林特别强调要警惕团长赵级三,这个人本是国民党的旧军官,当初起义时他就不同意,是勉强过来的,最不可靠,要钟灵多做赵级三的工作。末了,他还对钟灵开起了玩笑:“你是员福将,会把巩固部队的工作做好的。”(2) 钟灵二话没说,表示坚决服从命令,立刻打点好简单的行装,准备出发。
正当钟灵备好马匹要动身时,杨林派他的勤务兵叫钟灵再去旅部一趟。原来,攻占定边的马鸿逵派人送来一封劝降信,信是用文言文写的,而且是四六骈体,对仗工整,字也写得极为漂亮。杨林考虑到钟灵是个文化人,决定让他当晚写一封高水平的回信,第二天早晨再去一团。
恰在此时,原三边文工团的团长丁光明来旅部报到。杨林看到丁光明,笑眯眯地对他说:“我们正愁人手不够,你是否代替钟灵同志去一团协助一段时间,钟灵同志正有别的事,暂时不能脱身。”
丁光明和高波也很熟,胡宗南、马鸿逵没有进攻边区之前,二人就有工作上的来往。更何况,高波的爱人陈波就是他文工团的宣传员。因此,丁光明一听是要他去协助高波工作,便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杨政委将之前叮嘱钟灵的话又对丁光明说了一遍。而后,丁光明匆匆忙忙拿了旅部的介绍信,骑上钟灵备好的马就向一团赶去。
也就在这一天,因部队即将按计划继续向南转移,高波送别了陈波母女。哪知这一别,竟是永诀!
4月11日黄昏时分,赵级三奉命带领缩编后的部队向吴旗转移,当部队行至周湾镇姚家峁子,赵级三开始实施预谋许久的计划。
赵级三假传司令部命令,叫各连将队伍带至他指定的山头,然后将他的通讯班、警卫班埋伏在团部。接着,他以处理一个叛变的排长为由,召集政委高波、副团长张承式、参谋长常佩庭、营长高宜之、教导员赵怀川等人到团部开会。开会时,赵级三突然用手枪指着高波等人,大声喊道:“下枪!”话音未落,窗口即伸进数支步枪对着众人,同时埋伏在窑洞外的人也一窝蜂地冲了进来。高波等人来不及反抗,就被夺去了配枪,并被捆绑起来。
赵级三让他的亲信给各连传达假命令,要部队“马上转移”。战时转移对于部队而言是常事,因此没人有任何怀疑。团部“转移”命令下达后,部队正在做准备工作,忽然听到团部那边响了两枪。这是赵级三预先定好的叛变信号。赵级三的亲信们听到枪声随即将各连政工干部的枪都下了,推搡着众人到门外集中。特务连指导员刘一然刚一出门,就看见在他前面两三步远的地方,团政委高波被倒绑着手,拉着走在混乱的人群中。这时,众人才醒悟过来,赵级三发动了叛变,要把高波和他们一众政工干部作为向敌人投降讨赏的“见面礼”。
赵级三挟持部队后,紧急向东北方向开拔,企图去榆林投奔邓宝珊。他将高波等6人反绑着双手,拖在马后,让他们一路吃尽了苦头。其他人的情况好些,没被绑着,只是被叛匪们推搡着走在路上。
马鸿逵侦悉赵级三欲投奔榆林,急忙电令骑兵十旅副旅长马全忠率两个骑兵团突击行动,将赵级三堵截包围在靖边宁条梁。赵级三眼见被包围,遂缴械投降。赵团缴械后,被编入马鸿逵部。至此,宁夏盐池县和陕北三边(定边、安边、靖边)县城都被马鸿逵占领。高波等6人被押往盐池县,作为投敌的献礼送给了马鸿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