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获新知

学堂获新知

小连峰渐渐长大了,而高老太爷的身子骨却一天比一天虚弱,最后竟卧床不起。从此高家院落便弥散着浓浓的中药味,小连峰也不能牵着爷爷的手到处闲逛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懂事的小连峰开始担负起照顾妹妹的责任,常常在饭后,带着快两岁的妹妹彩霞到街上玩耍。

米脂素来便有陕北文化县之美称,人文荟萃,文风兴盛。早在元代初期,县尹马实就在米脂建文庙(即孔庙)尊儒学。后历代县府重视教育,弘扬儒学,学风更趋浓厚。因此对于米脂人,尤其是米脂的名门望族、大户人家而言,送自家子弟入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对高桂荣而言,这要是放在以前,也不是个什么事儿。一来高家好歹也是望族,即便现在已不像过去那样为求取功名而读书,那也得让儿子能识文断字、粗通文墨才好;二来即便家道中落,但自己手头也还算是宽裕,不像普通人家,常常为着生计而犯愁,哪里还有能力让孩子读书呢。可这几年,到处兵连祸结,不说百姓生活日益艰难,许多大户人家的日子也不好过,他这裁缝生意自然也是一天比一天难做。现在,他不仅要为躺在炕上的老父亲买药治病,还要负担大儿子在外读书的各种费用,生活是日渐窘迫。

现如今,眼瞅着小连峰已经8岁,到了入学的年龄,高桂荣还真有点犯愁。照理说,这二儿子也应该送去读书,可看看家中的境况,哪里还能负担得起呢?他就琢磨着,要不就让小连峰跟着自己学点手艺,在这乱世之中,再不济也还能混口饭吃啊!

一天,高桂荣见店里也没什么生意,便心事重重地走到里屋,和婆姨高马氏嘀咕起小连峰上学的事来。他和婆姨说出了自己的打算。还没等婆姨开口说话,躺在里屋的高老太爷就把高桂荣叫到身边,狠狠教训了一番。原来高老太爷虽然卧病在床,但耳聪目明,儿子儿媳的谈话全部进入他的耳中。高老太爷素来疼爱这个孙儿,他可不能让自己的孙儿做个不识字的“睁眼瞎”!高桂荣只得向父亲作了保证,无论如何,都要供养儿子读书成才。

就这样,1921年的春天,8岁的高波走进了米脂东街小学的大门。

米脂东街小学是由原圁川书院改建而来的。旧时,米脂城乡皆有私塾或义学。义学又称义塾,是一村一地以庙宇、祠堂地产收入,群众集资或私人捐资举办的书房,教学形式、内容与私塾相同,学童较多。因不交学费,义学为少数渴望求学的贫寒子弟提供了读书机会。到了清末,米脂县一些有识之士顺应潮流,纷纷兴办学堂或小学校。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县李炳莲根据上年朝廷关于办新学的诏书,改圁川书院为“圁川小学堂”,聘高愉庭任校长。光绪二十九年(1903),万丰里高氏将其族办私塾改为渤海两等(初、高)小学堂,由高照初任校长。光绪三十一年(1905),顺应取消科举制的潮流,圁川小学堂更名为“县立第一小学堂”。辛亥革命之后推行国民教育制,高氏的渤海学堂也于民国二年(1913)并入了县立第一小学堂,因学堂地处米脂城东街文庙,俗称“东街小学”。

在高波入学的第二年,即1922年,县立第一小学堂更名为“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此时,疼爱高波的爷爷已因病离世。为方便高波上学,也为了家庭的生计,高桂荣决定带着全家搬到县城大门楼院内(现为米脂县东大街50号)居住,这一住就是5年。

起初,高波在东街小学接受的启蒙教育主要是国文、算术、修身、读经等课程,学校改为高小后,又增设了历史、地理、英文,同时将“修身”课改为“公民”课。除此以外,学校还开设图画、唱歌、体操等课程。为了不辜负爷爷的期望、父母的辛劳,高波学习非常勤勉,常常在完成规定的课业后,还点着昏黄的油灯看书读诗直到深夜。他的成绩在班上一直是名列前茅。平日里,怀有英雄梦的高波,遇到不平事总喜欢打抱不平,在同学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因此被推选为学生会干事,结交了许多志趣相投的小伙伴,其中与常应黎最为投缘。

那时,除县署附近,以及连接上城、下城之间的一道“石坡”是石板路外,其他街道、小巷都是黄土路面,天旱时飞土扬尘,雪雨后坑洼泥泞,米脂城内居民深受其苦。1924年夏,经知县王登甲倡议,由居民、商号集资筹款,不足部分由政府拨付,对城内街面开始整修。不到一年,东街、北街、南门街(后名中山街)、南关,全部改为石板路。也是这一年,东街小学由巧匠马兰芬领工修建了前院门庭。它打破了传统古建的格式,是在古城修建的第一座仿西式门庭:砂岩条石台基,青砖砌五面三段的立体隔柱6根(砂岩柱基),柱顶砖砌不同形式宝瓶3种,左右对称;柱间砖面墙5间,上下嵌矩形框;中为门洞,门上方为砖饰旗徽图案、花瓣顶;次间顶砌山尖,边间顶为圆瓣形。门庭总阔为17米,高为8米多,成为东大街上的一景。

东街小学门庭

与此同时,改良之风也在米脂大地上蓬勃兴起。由于“京中有人、省中有人”(6) ,米脂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民主”风气早已出现,除榆林、绥德两地外,居陕北其余20余县之冠。妇女纷纷剪掉脑后的发髻,放开裹足,穿着改良的裙子行走在大街上,这要比陕北其他各县早很多。

1926年的一天,一位回米脂探亲的北京大学学生在东街小学大厅贴了一副对联: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对联中透露出一股傲然之气,对此,同学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高波一向崇拜英雄,觉得此联充满英雄霸气,甚合己意。不久,时任榆林中学校长的杜斌丞先生回乡休养身体,应邀来东街小学讲演。他看到这副对联时,将其改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高波早就从父母口中听闻杜斌丞先生的许多事迹,今日一见,果然非同一般。先生只不过改了几个字,对联中原有的那股不可一世的傲气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担当大任、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杜先生通过改动对联,教育学生们要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这堂课给高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本儿时就有的英雄情怀逐渐散去,心中开始萌发出朴素的爱国情怀。

转眼间,高波就要从高小毕业了。面对日益拮据的家庭,是继续学业还是谋一份差事减轻家庭负担,成了高波经常思考的问题。原本无忧无虑的“野小子”,现如今,一连好几天,吃完饭就静静地坐在书桌前,眼睛盯着书,可半天都不翻一页,一会儿眉头紧锁,一会儿长叹一口气,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细心的母亲看出了儿子的心思,安慰道:“娃呀,别愁!家里再穷再难,也一定要供你继续读书!”听了母亲的话,高波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感动,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学业上更加努力、勤勉,以报答父母的辛劳。

高马氏将自己与儿子的谈话说与丈夫听,高桂荣只是闷头抽烟,半天没有出声。知子莫若父,他怎么能不知道儿子的心思呢?可是高桂荣知道以家里现在的经济状况,要想继续供儿子读书还是有不小的困难。这时高波的大哥高如岱已经毕业回乡,在义合镇上的高小谋得了一份教书的工作,并且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高桂荣和高马氏商量,准备去一趟义合镇,一是看看高如岱一家生活得怎样,二是和高如岱商议一下高波上学的事。

高如岱

高桂荣见到高如岱后,将家里的状况和高波继续求学的困难一一述说。高如岱虽然收入不高,也要养家糊口,但他表示还是会想办法筹集弟弟上学的费用。高桂荣见大儿子一家生活平顺,又解决了高波继续读书的问题,多日来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头总算可以放下了。他惦记着家中的生意,在大儿子家只待了两三天,就回米脂了。与他同去的高波则留在哥嫂家住了一段时间,为报考中学做准备。

不久,高波以优异的成绩从东街小学毕业了。

(1)  许多资料中将高波原名写作高如化。本书认为高波原名为“高如华”的依据为:1.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档案中当年征集来的高波胞兄提供的资料;2.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文史委员会、中共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杜斌丞》,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0—61页中记载“高如华”为杜斌丞先生的随员。

(2)  高路加:《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承与传统》,第229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3)  米脂艾氏分“老艾”“小艾”。据《艾氏家乘》记,小艾先祖贺旺,被官府追逼,由山西逃难米脂,卖砂锅为业,后入籍姓艾,其后代被称为“小艾家”,原本籍艾氏则称为“老艾家”。

(4)  据《米脂县志》记载,西角楼每层中砌砖阁,四围12根楹柱支檐,单昂斗拱,翼角微举,楼顶十字歇山脊,四龙吻相向正中宝顶。登楼凭栏,山川碧野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5)  高路加主编:《高姓简史》,第22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

(6)  辛亥革命后,陕北20余县连县议员、省议员也没有,而米脂则有京议员(即民国初年参、众两院议员)、省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