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海底世界
神秘的海底世界
你见过长1.6米的巨大水蝎吗
水蝎化石
水蝎半翅目(Hemiptera)蝎蝽科(Nepidae)昆虫,约150种。水蝎与陆蝎有某些类似之处:即用以捕食的镰刀状长足以及长而薄的鞭状尾部。尾部为二支附带的呼吸管,可伸出水面呼吸,咬人疼痛,但伤害远小于真蝎。棕黑色,长约25~52厘米。体形各有不同:如蝎蝽属躯体为略细长的椭圆形,其他属水蝎则为较长的圆筒状。可以前腿上下摆动,二对后腿踢水而游泳。二对后腿也可用于爬行。水蝎可见于世界各处,主要生活在水沟底角及泥沼中,藏在停滞的叶片或其他的植物碎屑中,埋伏以捕食。由于不擅游泳,很少在开阔的水面游动。成虫产卵于碎屑缝隙或水生植物的茎部。
苏格兰科学家曾在苏格兰海岸发现了一种巨大的、生活在3.3亿年前的水蝎化石,这是目前为止第一个能够证明这个物种可以在水之外的地方存活的证据。以往,围绕水蝎的鳃、食物结构和肢体特征,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这种动物是否能够从水里出来的争论。如今,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分析:从这只长有6条腿、长5英尺(约1.5米)、宽3英尺(约90厘米)水蝎的“走路”跨度来看,它的速度是极度缓慢的,它拖拽自己身体时留下的证据显示,这只水蝎很可能已经移出了有水的地方。其尾部中间部分存在的沟槽显示,它运动得并不平稳,它不是被水浮着的;从沟槽旁边的条纹可看出其活动是反射性的;……这都说明,这只水蝎生前已能很熟练地在陆地上移动了,它是拖着自己的尾巴走路的。尽管这可能并不具有代表性,但它确实说明这种动物并不善于敏捷地移动到没有水的地方。
章鱼、乌贼的亲戚——鹦鹉螺
鹦鹉螺
鹦鹉螺是一种有着螺旋状外壳的软体动物,是现代章鱼、乌贼类的亲戚。柔软的身体占据壳的最后一室,其他部分则充满空气以增加浮力。鹦鹉螺的贝壳很美丽,构造也颇具特色。具有数十只触手,无吸盘。这种石灰质的外壳大而厚,左右对称,沿一个平面作背腹旋转,呈螺旋形。贝壳外表光滑,灰白色,后方间杂着许多橙红色的波纹状。在遥远的古生代,鹦鹉螺几乎遍布全球;但到了现在,很遗憾,除了在南太平洋的深海里还存在着6种鹦鹉螺之外,就很少见到它们的身影了。属底栖性生物,白天潜伏海底,夜间活跃,主要靠漏斗喷水的射流反作用前进、后退及转弯。可自由调节身体中气室里的气体分布,来控制身体的沉浮。是头足纲四鳃亚纲仅有的一个现生存属,在生物进化系统的研究方面极有价值。
之所以说鹦鹉螺是乌贼、章鱼的亲戚,是因为考究生物的进化史不难发现他们在生活环境及身体构造等方面惊人的相似。同属头足类且分布广泛,都生活在海洋中,在世界热带、温带及寒带海洋中都有发现,其中以热带海洋的种类最为丰富。分布的水深从海边的潮间带、浅海的珊瑚礁区及泥沙海底、广阔的大洋表面,以及黑暗无光的数千米深海中。有些广布型的头足类,因为幼生能随着洋流飘散到极广大的海域,因此能广泛分布到各大洋。其次,对盐度变化的忍受能力很弱,乌贼、章鱼及鹦鹉螺都具有一定的喷射游泳能力。虽然爬行是大部分章鱼与鹦鹉螺的运动方式,但乌贼有时也会以这种方式运动,主要以腕交替着地,使身体前进,或是以吸盘牵引他物,使身体获得前进的力量。
再次,都以调整浮力的方式帮助身体进行较低的能量消耗。例如鹦鹉螺的外壳中有许多空室,空室之间彼此有体纵管(siphuncle)相通,鹦鹉螺便能在这些空室中进行气液交换,控制浮力。乌贼体内有碳酸钙质内壳,就是中医药材之一的海螵蛸,也可帮助乌贼控制浮力。呼吸功能完全由位由内脏囊两侧的羽状鳃来担任,鹦鹉螺类具有两对鳃,大部分是游离的,约有30多个鳃叶,鳃内具有出鳃血管与入鳃血管,但没有微血管构造。乌贼约为30~40个,除了出、入鳃血管之外,鳃丝内尚有微血管分布。章鱼类的鳃叶虽然只有8~10个,但构造比鱿鱼、锁管及乌贼更为复杂,其鳃轴腔特别发达,将鳃叶分成两列,鳃叶及鳃丝的皱褶显著增加,鳃丝内的微血管形成网状分布,使气体交换的面积大大地增加。在头的两侧生有两只发达的眼睛,除了少数具有眼柄的种类之外,两眼都位于眼窝内。鹦鹉螺类为环状空腔的眼睛,有开孔与外界相通,结构原始。乌贼类的眼睛为球状晶体眼,结构复杂,有晶状体、虹膜、玻璃体等构造。鱼类的眼眶外具有内、外两层假角膜,外层较厚,内层较薄。某些大洋性的头足类,眼球附近生有发光器,其数目、排列和大小,可作为分类的依据。诸多的特征让这些失散的“亲戚”又聚在了一起。
乌 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