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种的形成及其迁移

人类的新生

生命的缔造者——神话传说

《圣经》创世纪

起初神创造天地。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着是好的。

神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事就这样成了。

于是地发生了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各从其类,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神看着是好的。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

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

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

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

神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鸟飞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

神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各从其类。又造出各样飞鸟,各从其类。神看着是好的。

神就赐福给这一切,说,滋生繁多,充满海中的水。雀鸟也要多生在地上。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五日。

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

于是神造出野兽,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地上一切昆虫,各从其类。神看着是好的。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

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神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

至于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并各样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将青草赐给它们作食物。事就这样成了。

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

天地万物都造齐了。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img113

《圣经》创世纪中的上帝

亚当夏娃偷尝“禁果”

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作,安息厂。创造天地的来历,在耶和华神造天地的日子,乃是这样:野地还没有草木,田间的菜蔬还没长起来,因为耶和华神还没有降雨在地上,也没有人耕地,但有雾气从地上腾,滋润遍地。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耶和华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耶和华神说:“亚当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耶和华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么。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那人便给一切牲畜和空中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只是那人没有遇见配偶帮助他。耶和华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当时夫妻二人赤身露体并不羞耻。

img114

伊甸园中的亚当与夏娃

可是,所有动物中最邪恶的一种是蛇,蛇问夏娃,问她可否能吃任何想吃的果子。“那当然,”夏娃答道,“除开智慧树上的果子,我们想吃什么果子就吃什么果子。但智慧树上的果子,我们吃了便会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了果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一样能知道善恶。”

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

天起了凉风,耶和华在园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听见神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耶和华的面。耶和华呼唤那人,对他说:“你在哪里?”他说:“我在园中听见你的声音,我就害怕,因为我赤身露体,我便藏了。”耶和华说:“谁告诉你赤身露体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吗?”那人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耶和华对女人说:“你做的是什么事呢?”女人说:“那蛇引诱我,我就吃了。”

耶和华对蛇说:“你既做了这事,就必受咒诅,比一切的牲畜野兽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也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女娲造人说

盘古开辟了天地,用身躯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那残留在天地间的浊气慢慢化作虫鱼鸟兽,替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气。

这时,有一位女神女娲,在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她放眼四望,山岭起伏,江河奔流,丛林茂密,草木争辉,天上百鸟飞鸣,地上群兽奔驰,水中鱼儿嬉戏,草中虫豸跳跃,这世界按说也点缀得相当美丽了。但是她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烦,孤寂感越来越强烈,连自己也弄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与山川草木诉说心中的烦躁,山川草木根本不懂她的话;对虫鱼鸟兽倾吐心事,虫鱼鸟兽哪能了解她的苦恼。她颓然坐在一个池塘旁边,茫然对池塘中自己的影子。忽然一片树叶飘落池中,静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涟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动起来。她突然觉得心头的死结解开了,是呀!为什么她会有那种说不出的孤寂感?原来世界是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

想到这儿,她马上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捏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小小的东西,模样与女娲差不多,也有五官七窍,双手两脚。捏好后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来。女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作“人”。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样造出来的,气概举动自然与别的生物不同,居然会叽叽喳喳讲起和女娲一样的话来。他们在女娲身旁欢呼雀跃了一阵,慢慢走散了。

女娲那寂寞的心一下子热乎起来,她想把世界变得热热闹闹,让世界到处都有她亲手造出来的人,于是她不停地工作,捏了一个又一个。但是世界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分布在大地上仍然太稀少。她想这样下去不行,就顺手从附近折下一条藤蔓,伸入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结果点点泥浆变成一个个小人,与用手捏成的模样相似,这一来速度就快多了。女娲见新方法奏了效,越洒越起劲,大地就到处有了人。

img115

远古神话女娲造人

女娲在大地上造出许多人来,心中高兴,寂寞感一扫而空。她觉得很累了,要休息一下,到四处走走,看看那些人生活怎样。一天,她走到一处,见人烟稀少,十分奇怪,俯身仔细察看,见地上躺着不少小人,动也不动,她用手拨弄,也不见动静,原来这是她最初造出来的小人,这时已头发雪白,寿终正寝了。

女娲见了这种情形,心中暗暗着急,她想到自己辛辛苦苦造人,人却不断衰老死亡。这样下去,若要使世界上一直有人,岂不要永远不停地制造?这总不是办法。结果女娲参照世上万物传种接代的方法,叫人类也男女配合,繁衍后代。因为人世间是仿神的生物,不能与禽兽同等,所以她又建立了婚姻制度,使之有别于禽兽乱交。后世人就把女娲奉为“神媒”。

人类时代终于来临

恩格斯说:“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在人和猿之间也是这样,从古猿到现代人是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有一个复杂的亦人亦猿的过渡阶段。在人的形成过程中只有劳动的萌芽,从使用工具以至制造工具,要有一个很长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历程。从制造工具开始,人类便在地球上出现了,以后便是人类的发展。现将人类的发展过程分为3个阶段。

能人时期

能人,意思是有能力的人。能人时期是原始人类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人脱离古猿祖先最初的阶段,相当于地质历史的第四纪初期,距今约190万年。这时的人已初步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具有了人的性质。

现在发现的能人化石主要在非洲坦桑尼亚奥尔杜威峡谷。在我国的云南省元谋县、河北省阳原县的泥河湾等地也发现了更新世早期的人类化石或石器。

从已发现的能人化石来判断,能人吻部突出,没有下颏,头盖低平,额向后倾,外貌很像猿,但脑量可达650立方厘米,比现代猿高。他们的眉骨嵴不甚发达,牙齿的构造和排列方式等和人接近;髋骨和肢骨也与人相似,表明已能直立行走,但不如现代人那样完善,身体还有些前倾,在迈步行走时,步态稍为笨拙。在发现能人的地层中,同时发现有石器和使用过的兽骨,说明他们已能制造简单的工具。从当时沉积的性质和伴生动物群来看,他们生活在一种空旷的原野里,以狩猎为生。

直立人时期

直立人具有比能人更接近现代人的特征。例如,他们的身材增高,脑量增大,面部和牙齿相对的较小,行为活动更为复杂,已能完全用两足直立行为。但这种人眉嵴粗壮,嘴部突出,仍带有一些原始性质,所以也叫猿人。直立人大体生活在距今50万年前后的更新世的中期。

目前发现的直立人化石有:我国的北京人、蓝田人以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欧洲的海德堡人;阿尔及利亚的毛里坦人及非洲的舍利人等。下面我们以北京人为例,说明这一时期的特点。

北京人也叫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是1929年在北京西南54千米周口店的山洞内发现的。

img116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北京猿人体质形态的特点

北京猿人头骨的主要特点是:头骨的最宽处在左右耳孔稍上处,向上则逐渐变小,而现代人的头骨最宽处则在较高的位置。北京猿人头骨的高度比现代人小,额向后倾斜。平均脑量为1075立方厘米,而现代人平均为1350立方厘米。左右两眉嵴比较粗壮而向前突出,且左右相连,在眼眶上方呈屋檐状。颅顶正中有明显的矢状脊,后部有很发达的枕骨圆枕。另外,北京猿人的头骨厚度比现代人几乎厚一倍。

img117

北京人遗址

北京猿人的牙齿,无论齿冠或齿根,都比现代人粗大,表现了原始的特征。从北京猿人头骨和牙齿的特征来看,介于现代人与现代猿之间。

另外,北京猿人的肢骨,虽然发现的材料不多,不过由肢骨的情况证明(由股骨脊的存在和肱骨短于股骨的事实)北京猿人已能直立行走。根据股骨的计算,北京猿人男性身长162厘米、女性为152厘米左右,相当于现代华北人的中等身材。

北京猿人的生活情况

从已发现的遗迹来看,北京猿人已经学会使用和制造简单的石器,其中大部分是未经修制加工的。由石器的形状来看,可以分为石斧、锤形器、尖状器、刮削器等。这些石器可用来狩猎、杀戮、切割食品之用。另外,北京猿人也开始使用骨器。在北京猿人住的洞穴中,发现有火的痕迹,说明北京猿人已能用火。至于火的来源迄今还不清楚。不过猿人能够用火有很大的意义。因为火可以使人们熟食,缩短消化过程,并且可以防寒,在洞口燃烧火堆还可以惊避野兽。所以,火的运用是一次能源革命,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飞跃,标志着人类本身已经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阶段。

另外,由猿人洞穴中所发现的灰烬堆积、兽骨残物以及成千的石器工具,说明猿人的生产活动以采集植物为主,狩猎为辅;社会组织还很原始,叫原始群;社会成员间关系仍较松散,没有发现对死者进行埋葬的迹象。

img118

人类生活的遗迹——群居及火的应用

北京猿人的发现在全部人类历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填充了人类起源锁链上的一个环节,给研究人类起源的历史开辟了新的一页。

智人时期

智人是人类发展的第三阶段,比猿人更接近于现代人。智人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也叫古人,出现在第四纪的中期,距今约20万~30万年。人类演变到这个时期已经失去了大部分像“猿”的特征(如眉骨隆起,嘴部前伸等),而发展到现代人的样子。这种人类广泛分布于旧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首次发现是欧洲的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是1856年在德国尼安德特山谷中发现的。当时出土一具骨骼,连同头骨共14块。从现有的化石断定,尼安德特人比现代人矮,身体粗笨。他们已失去了猿类的大部分特征,而具有了人的特征。例如,尼人的脑量不比现代人小,脸的下部不像能人、猿人倾斜突出。不过,他们的头盖骨还比较原始,额部仍较低平,眉嵴不太低,下颚的颏部尚未凸起等。

从所发现的石器来看,已具有了初步加工的磨制工具。工具的种类不仅有石器,而且有骨器,可供砍、切、削、刮、凿、穿、割等工作之用。工具的精致程度比以前更前进了一步。由化石的情况推知,尼人阶段仍过着群居狩猎生活,身穿兽皮,并知道了用火。这时可能已产生了埋葬死者的习惯,迷信思想可能开始萌芽。这一时期可能由原始群居过渡到氏族制度阶段,氏族制度正在萌芽。

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也叫新人。这种人生活在第四纪末,距今10万年左右。人类演变到这个时期体质形态完全与现在人相似了。但是这种人目前已经绝灭了。他们只以化石的形式在地层中保留下来。这一时期发现的化石在欧洲有克鲁马努人;在中国有山顶洞人(北京)、柳江人(广西)等。

img119

人类进化图

克鲁马努人是1868年在德国西南部克鲁马努地区发现的。这种人在各地出土的头骨和体骨很多,约有百余件。从发现的化石来看,克鲁马努人的体质结构基本上和现代人相似。此时的人肩宽胸厚四肢灵活,头部额高而弯,头顶宽大,没有脸部斜出的现象。根据上下腿骨长短的情况可知,克鲁马努人行走迅速,动作灵活,完全不像笨拙的尼安德特人。克鲁马努人的劳动工具有石器和骨器,其精致程度也比以前更进步。在雕刻绘画方面也有所发展。他们虽然过着狩猎的生活,合群能力更强。通常住在洞穴中,有时也住在平原上。

山顶洞人是1933年在周口店龙骨山上的山顶洞内发现的。共计有7个个体的骨骼,其中有3个完整的头骨。这些化石也和解放前发现的北京猿人化石一样,都被当时美国的侵略者掠夺去了。据地层的研究,估计山顶洞人距今约5万年,比克鲁马努人稍晚。在山顶洞人居住的场所,我们发现许多石器,其中最珍贵的是一枚骨针,针长22厘米,由刮削和磨制而成。由于骨针的发现说明他们已经具有缝纫的能力。另外,在洞穴内发现许多装饰品,如石珠、钻孔的石坠、穿孔的牙齿等。表明了物质生活的发展,推动了精神生活的发展,山顶洞人已有了一定的文化。他们已学会磨制石珠和在石坠上钻孔以及染色的技术等。这时埋葬死者的办法比以前更加复杂,反映出人类社会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新人分布在世界各处。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如地带、气候、湿度、阳光等方面的差异,于是形成了现在世界上各色各样的种族。

由以上原始人类的进化过程来看,从古猿到能人,由能人到直立人,人类体质形态上的演变比较快。智人以后,到现代人,体质、形态的演变则逐渐迟缓下来。

人猿化石现世

从解剖学来看,人非常像一般的哺乳动物。人体上所具有的典型器官,如骨骼、心脏、脑等,一般哺乳动物也有。另外,人体上存有许多退化和不发达的器官,如盲肠、耳肌、退化的毛发等,这些部分在一般动物的身体上还是正常地发展着,而且对动物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退化部分的存在,说明了人类祖先在发展过程中这些部分曾经是有用的,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才在新的条件下变得无用或用处不大,因而丧失了原来的机能而退化了。在人体上偶尔还出现返祖现象。

img120

早期人类头盖骨像

人不仅与一般动物有亲缘关系,尤其是与类人猿有更近的亲缘关系。猿的中枢神经系统比较发达,行为也比较复杂。猿胚的发育与人胚的发育相似的时间最长。这些相似性说明了人与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另外,人与类人猿也有着本质的差别。虽然类人猿的一些动作几乎接近于人,但它们没有意识,不能和人一样进行抽象的思维,特别是不会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由此,猿的行为仅仅是借条件反射来完成的,许多是本能的行为。此外,在形态结构上,人与猿也有很大差异。如猿类不能完全独立地直立行走,猿的前肢比后肢长,趾与指没有明显的分化,猿的脑轻,人的脑重,头骨的结构不同,等等。这些差别,说明了人与猿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

美国纽约曾经展示过一具约4700万年前的动物骨骼化石,该化石来自德国。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动物有助解释猿、类人猿和人类的进化根源。研究人员在当天纽约自然科学博物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没有人断言那是猿类和人类的直接祖先,但它能很好地表明很久之前祖先的样子,成功填补了人类进化历程中的“缺失环节”。

这种动物被称为“达尔文系马西莱”,以《物种起源》作者达尔文和发现地命名,研究人员给它起了个昵称“艾达”。它大约有一只小猫大小,有4条腿和一条长尾巴。

img121

艾达化石

展出的组织者说,这具动物化石1983年发现于德国法兰克福东南地区,该地区是始新世时期生物化石的重要发现地。据悉,当时的私人收藏家并未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却把它一分为二,并且把两部分全部售出。较小部分被研究人员找到,不过这个骨骼化石标本被修补过,似看起来更完整。较大的那部分最近刚刚进入公众的视野,现在属于挪威奥斯陆大学国家历史博物馆。

美国一大学的教授研究这一化石已两年。他说,这具雌性动物化石保存近乎完整,仅有大约5%缺损,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的灵长类动物化石,人们甚至还能清晰地在岩石中看到它身体上的软毛纹理。并且,动物化石中带有指甲的指尖部位仍清晰可见,肠胃内的残留物表明它食用树叶和果实,缺损部分为一条腿的下半部分。该教授认为,尽管拖着一条长尾巴,但这一动物已表现出几处人类特征,包括对生拇指、短臂和腿等。它向前突出的眼睛和人类的一样,使它的视场能够重叠,有立体感和距离感。据推测,这个物种可能是生活在今天马达加斯加一带的一种类人猿的祖先。

教授及其研究人员还表示,艾达很可能是在夜间活动。但他们认为“艾达”并不是真正的类人猿。X光照射显示,“艾达”同时有婴儿和成人的牙齿,但它没有像细齿梳子一样的爪子,而这是狐猴的特征。狐猴也是灵长类动物,但被认为更为原始,与大猩猩及人类不属于同一个种群。可以说,“艾达”的发现为之前发现的所有灵长类动物化石提供了完整的古生物学解释。“这是人类进化中的第一环。”他说。但也有部分研究人员对这一动物与猿类和人类祖先“密切相连”的观点持不同看法。

研究人员估计,“艾达”死亡时大概只有9个月大。X光片显示“艾达”可能死于手腕骨折,据推断,在手腕骨折后,“艾达”无法攀缘而被迫改为陆地生活,居住在火山附近。在一次去梅塞尔湖畔喝水的时候,它不幸因湖畔二氧化碳过浓而窒息。由于手腕骨折行动不便,“艾达”慢慢失去了意识。它被水冲刷进湖中,最终沉入湖底,而湖底独特的条件使“艾达”的尸体得以保存4700万年。

曙猿——人类的远祖

人是哺乳动物中灵长类的一分子。我们人类能够最终发展到今天所依赖的生物学特征,最初是在灵长类动物中出现的。那么,灵长类与其他的哺乳动物有什么不同呢?换句话说,灵长类为何“灵长”呢?

绝大多数灵长类都栖息在树上。在树上生活意味着脚下没有土地可支撑,因此必须用四肢抓握树干。与此相适应,灵长类的爪子逐渐转变为每个手指都能够单独活动的手,拇指还能够与其余的手指对握。这样,不仅提高了灵长类的抓握能力,而且由于拇指和食指指尖的对握可以形成环状,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掌抓握物体的准确度。这一进化特征的出现不仅对早期灵长类搜寻昆虫等食物非常有利,而且为后来灵长类可以用手灵巧地摆弄各种物体,直至最后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下了基础。

与手部的灵巧活动相配合,灵长类发展了立体的视觉,使得它们能够从三维空间观察物体。这是灵长类充分掌握四周环境特质的先决条件,也是激发它们好奇心的原动力。

此外,灵长类还发展出辨认颜色的能力。

这样,灵长类能够把触觉、味觉、听觉,尤其是色觉和立体视觉感受到的各种信息输入脑中。脑接收外界的信息与日俱增,进而能够把各种信息分类排比,最终导致了智力的发展。这样的智慧,是任何其他动物都没有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这类动物叫做“灵长类”的原因。

img122

酷似人类的灵长类

灵长目分为2个大类(亚目),即低等灵长类(原猴亚目)和高等灵长类(类人猿亚目)。

低等灵长类起源于中生代末期。现生的原猴亚目分为3个次目: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的狐猴次目,生活在非洲以及南亚森林地区的瘦猴次目以及分布在东南亚部分岛屿上的眼镜猴次目。

高等灵长类起源于低等灵长类。从现生的高等灵长类与现生的各种低等灵长类的形态和DNA结构的对比来看,高等灵长类与眼镜猴类最为接近。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高等灵长类与眼镜猴类拥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共同起源于一种称为始镜猴类的古老的低等灵长类。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化石发现在非洲距今大约3900万年前始新世末期的地层里,它们与始新世一种原始的狐猴类——北狐猴在形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另外一些科学家则认为,高等灵长类起源于狐猴类。

在两派争论正酣的时候,我国科学家于1994年在江苏溧阳发现了中始新世(距今4500万年左右)的最早的高等灵长类“中华曙猿”。所谓“曙猿”,意思就是“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它是迄今人类所知道的最早的高等灵长类。不久,科学家又在山西垣曲黄河岸边发现了一对几乎完整的、带有全部牙齿的曙猿下颌骨。它被命名为“世纪曙猿”,通过对它的研究,科学家确信曙猿在许多形态结构上比过去所知道的所有其他高等灵长类都要原始,同时它又与古老的始镜猴类有许多相似之处。

1999年,在缅甸中始新世晚期地层中发现了类人猿亚目曙猿科的另一个新属种——邦塘巴黑尼亚猿。

埃及法尤姆地区发现的大量化石表明,高等灵长类在距今约3900万年的始新世晚期就已经开始向两个亚科发生了分化,即副猿亚科和森林古猿亚科。前者有3个前臼齿,可能是现生猕猴超科的祖先;后者只有2个前臼齿,可能是人猿超科的祖先。

在随后漫长的岁月里,高等灵长类发生了许多次分化,演化出大量的分支,繁衍成一个庞大的家族。

现在的高等灵长类分为阔鼻猴类(又称新大陆猴类)和狭鼻猴类(又称旧大陆猴类)。前者分布在美洲大陆,后者则分布在欧亚和非洲大陆。

img123

猕 猴

阔鼻猴类仅有一个卷尾猴超科。迄今最早的阔鼻猴类的化石是在南美洲的早新世地层中发现的。

狭鼻猴类有两个超科,即猕猴超科和人猿超科。猕猴超科包括疣猴科和猕猴科,其中猕猴科是现生灵长类中除了人以外最成功的类型,包括白眉猴、长尾猴、赤猴、狒狒、狮尾猴、山魈、猕猴等许多属种。人猿超科包括猿科和人科,其中现生的猿科动物有亚洲的长臂猿、猩猩和非洲的大猩猩、黑猩猩。

这就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等灵长类家族的一个家谱和概略的“发家史”,这个谱系指向的源头就是中华曙猿。换句话说,中华曙猿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高等灵长类的远祖。

黑猩猩是我们的近亲吗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近日成功完成了人和黑猩猩基因序列差异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人和黑猩猩基因的功能区域差异只有0.75%。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系统地开展人和黑猩猩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我国科学家的发现为探索人类的起源及其独特的性状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数和新的研究线索,同时也为识别重要疾病易感基因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此外,科研人员对人、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和猕猴的标本测序所得到的系统进化树,也再一次证明了和人类具有最近亲缘关系的是黑猩猩,而非大猩猩。人类和黑猩猩的分歧时间是493万年,而和大猩猩的分歧时间是726万年。

黑猩猩是类人猿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它们生活在非洲的深山密林中,长期的森林生活,使它们有极高明的臂行术。黑猩猩生活在赤道附近的非洲中部和西部热带森林中,从20世纪初,一些动物学家就在非洲三个地点建立了考察基地,开始探索野生黑猩猩的奥秘。

野生黑猩猩经常三五成群地外出活动,有时是一大群,最多可达四五十只。黑猩猩的群体中成员经常变动,其中最稳定的是母亲和她的子女们。每个子女只认其母,不认其父,只有一家成员才常常聚在一起,在黑猩猩的群体中,必定有一只雄性的黑猩猩首领,其他所有黑猩猩不论成年还是幼仔都围绕在它的身边,以表示尊敬,服从它的指挥。群体中的首领如果老化,则由其他更为强壮的雄性黑猩猩通过争斗,来代替旧的首领地位。

img124

黑猩猩

黑猩猩群居在树上,主要食物是水果。在水果淡季,经常找一些昆虫和其他食物吃。黑猩猩钓白蚁的技术相当高明,它在行走时就准备好树枝,并进行简单的修整,找到蚁穴后,把树枝捅入洞内,白蚁以为有外敌入侵,就用颚死死咬住枝条,哪知正中了黑猩猩的圈套。当黑猩猩估计有许多白蚁上当时,就把枝条从蚁穴中拔出,放在嘴里,把上面的白蚁一个不漏地舔干净,然后再继续钓。有时黑猩猩也偶尔捕食狒狒、羚羊、野猪等,它们在狩猎时经常通过精心策划,集体协作完成。

黑猩猩能通过各种方式交流信息和感情,当一些猩猩久别重逢时,会大声喊叫或相互搂抱,亲吻等,有时还能用手势接触传递消息和感情。美国一位叫海斯的科学家,把一只黑猩猩从出生时就放在家里饲养并起名维基,让它和同岁的小孩一起生活。经过训练,维基学会用榔头、锯等工具,学会用吸尘器清扫地毯,开罐头、换灯泡,甚至还会说一些简单的英文单词。实验证明黑猩猩可以通过不同颜色和图形板拼出“苹果”、“香蕉”、“水桶”等单词组成的句子。

img125

忧郁的黑猩猩

在整个动物界中,越是高等动物,情绪活动就越丰富,因为情绪变化是脑功能发达的表现。鸟类、爬行类动物脑结构简单,情绪固定呆板。黑猩猩则不同,它们与人类一样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有些行为与人类极为相似。一次科学家在非洲密林中观察到一只黑猩猩产仔的场面,当雌猩猩临产时发出痛苦叫声时,它的家庭成员都在不远处静静等待,脸上出现紧张和焦虑的表情。当小猩猩顺利出生后整个家庭又闹又叫,呈现一片欢乐气氛。

了不起的黑猩猩

当今的人类在使用工具制造工具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要评价动物能力时,往往也提出这方面的标准:它们会不会使用“工具”?凭它们这方面的能力来判断接受实验的动物智慧的高低。

据科学家们实验,黑猩猩在画画方面的最初阶段和孩子们学画画所经历的几个阶段是一样的。科学家们把黑猩猩的绘画“创作”和孩子比较,发现黑猩猩开始时画直线,接着会画成直角相交的横线,至多还会画圆圈,从此再没有什么进步了。黑猩猩画画时,能做到构图的对称,在这方面比孩子们强。这也表明黑猩猩很聪明,不要说其他动物,就是人类近亲中的其他猿类,也没有哪个有如此高的智慧。

充当表演明星

在动物王国里,有许多动物经人驯化后能表演各种节目,其中技艺超群者也可称为明星。黑猩猩的名气就很大。黑猩猩和大猩猩、猩猩、长臂猿同属灵长目,也叫类人猿。这类动物的智能很发达,其中黑猩猩最聪明,可以达到人类两三岁时的智能。它有善于模仿的习性,黑猩猩和其他类人猿相比,还有容易驯化的特点,和饲养者很易相处,驯化它远比其他类人猿容易。

训练黑猩猩表演节目,首先要和它搞好关系。它的模仿智能很高,很容易教,也学得很快,它不仅能依据人的语言学习,人使用手语,它也能够学,能学会85%的手语。按照动物心理学来分析,黑猩猩有很高的天资和很高的模仿性,所以能学会各种各样的表演,人们正是根据它天资高、模仿性强,是表演明星的材料,才选中它来驯化,训练它骑自行车、投苹果等各种表演技艺。

img126

表演明星

黑猩猩每天换床

在所有动物中,黑猩猩和类人猿的关系最密切,它会修建简便的窝巢作睡觉用。

除了猩猩的幼儿,所有的黑猩猩每夜都筑一新的睡巢。筑巢的时间经常是天黑以后,用不到3~5分钟就能完成,它们在树的树冠上选择一结实的巢座,比如垂直的叉状支撑物或树的枝叉,或两根水平的分枝,然后用脚把一些较小的树枝拉拢弯曲,编到巢座上,最后它把长在窝巢边缘的带叶的细枝卷进去,躺了下来,整个身子压在垫子上。经常它们躺了几分钟,又坐起来,摘一把带叶的嫩枝枕在头下或放在身体的某个部分下面,这才安心睡觉。研究人员发现,尽管筑巢的速度很快,但树枝编织的相当严实,健康的黑猩猩的窝巢决不会污染粪便,它们总是在巢边大小便。

当母猩猩产仔后,就筑一特别大的窝巢,这需要较多的时间,因为它一只手抱着婴儿,只凭一双脚和另一只手来工作。在繁殖季节,这个巢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世界人种的形成及其迁移

人类肤色是怎样形成的?

人类进化方面的另一种重要变化则是皮肤。灵长类动物因为都有又长又黑又粗的毛发,所以皮肤下层的汗腺和色素也就很少,并不起主要作用。但是,人类身上的毛发除了头部的之外,都又短,又细,又稀,所以皮下汗腺比较多,色素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色素决定着皮肤的颜色,也决定着皮肤的屏蔽功率。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都是从这5个人种进化而来的。这都是和远古时期狩猎生活有关的适应性变化。因为,大部分食肉性动物都是在夜间狩猎,所以不需要这种变化。但人类却必须在白天的炎热气候下活动和狩猎,发展和演化出了较细的毛发和较多的汗腺,这是维持健康的正常体温所必须的条件,因为人类在做剧烈的活动如奔跑时,主要是靠出汗来把身体中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的。

法国学者居维叶根据人种的肤色及发型等主要特征,把世界人种划分为高加索人种、蒙古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三大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黑种人、白种人和黄种人。现代遗传学研究表明,人类DNA序列的99.9%相同,不同人种间的遗传物质只有极小的差异,这意味着现代的各个种族可能源自作为人类已获充分发展的同一祖先。多数人类学家认为,人类大约在10万~15万年前诞生于非洲,然后随着生存能力的增强,一部分走出非洲,分布到世界各地。由于过去人类受自然环境的严重束缚,长期定居在相对隔离的各个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在体质上形成了互不相同的适应特定环境的特征。前苏联学者阿列克谢娃根据地球各纬度的气候不同,将人体适应地理类型分为热带适应型、温带适应型、寒带适应型和北极适应型等类型,在此我们把三大人种与之配对,作世界人种的形成及其迁移的阐述。

img127

世界人种分布图

热带适应型人种——黑种人

黑种人也称尼格罗人种,他们的祖先就是那些没有迁出非洲而仍在发源地及其附近生活的人,他们主要在非洲的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所以也称赤道人种。该地区太阳直射的时间比较长,气温高,太阳紫外线照射强烈。这种居住环境影响着尼格罗人种的体质特征,皮肤黑色素含量高,能帮助阻挡热带地区强烈的太阳光紫外线,保护皮肤内部结构,因其皮肤黝黑而称黑种人。同时黑种人浓密的卷发,导热性差,有隔热作用,防止被日光晒昏;头型偏小且前后长、体重轻,体表汗腺密度特别大,汗腺粗,体毛少,有利于排汗散热;鼻子嘴唇宽厚,黏膜面积大也有利于散热。他们的营养类型属植物性、低热、蛋白和多糖类型,且四肢长擅长跑,这些都是对高温环境的适应。

img128

最美的笑容(1)非洲人

黑种人一直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黑色人种的平静生活被打破了,在欧洲白人的暴力中,许多黑人被迫迁往美洲。15世纪中叶,随着美洲被发现,欧洲白人开始前往掠夺资源和财宝。由于不断地开发金银矿、创建种植园、以及由于对美洲印第安人实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加上白人尚不适应当地的湿热气候等原因,在开发中美洲中非常缺乏劳动力。不久,欧洲白人把目光瞄向了强壮的非洲黑人,觉得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种植甘蔗、烟草等经济作物,非洲黑人是最适合不过的“人选”了。从此,一场在暴力胁迫下的,以奴隶贸易形式出现的人种大迁移开始了。

最早掠卖黑奴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16世纪下半叶,荷兰、丹麦、法国、英国等国殖民者相继加入这项血腥的贸易中。欧洲奴隶贩子乘船从欧洲来到非洲西海岸,即从冈比亚河到尼日尔河口三角洲一带,逐渐形成了从塞内加尔到安哥拉长达6000千米的奴隶贸易的黄金海岸。早期的奴隶贩子扛着枪,扑向黑人的家园,见人就抓,后来是先收买一些黑人部落的首领,叫他们带人去攻打其他部落,大抓俘虏,然后卖给奴隶贩子,往往几块布,几个玻璃球之类的廉价商品就能换好几个黑奴。随后,欧洲奴隶贩子把购得的黑人奴隶装船运往北美东南大西洋沿岸(查尔斯顿、萨凡纳等)及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北岸(加拉加斯等)东北岸(卡莫辛等)等地出售。最后,黑人被作为商品转卖到西印度群岛和南、北美洲大陆的种植园里,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19世纪前半叶,美国殖民者也大肆从非洲劫掠黑人,高价卖给美洲的矿主和种植园主作奴隶,大批黑人进入非洲。

寒带、寒温带适应型人种——白种人

据人类学家研究,大约在5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部分人类祖先逐渐从非洲东部进入中东,然后向北,长期生活在亚、欧、非相连接区域以及后来到更广阔的欧洲地区,这些人被称为高加索人种。高加索人种的体质特征与居住环境:长期居住温带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较低,严寒期长。在常阴、多云的地区,浅白的肤色可以从阳光中吸收足够的紫外线,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并可使皮肤少受冻伤,该人种因其皮肤偏白而称白种人。同时白种人体重腰粗、头型大而圆、脸较平;头发直硬或波浪状,嘴唇薄,体毛浓均有利于保温;鼻子狭窄带钩,鼻内孔道较长,可预热吸进的冷空气,然后进入肺部。他们的营养类型属动物性、高热、高蛋白和少糖类型,且骨骼肌肉发达、体温调节能力强、肺呼吸能力也强,表现出适应寒带气候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特征。

img129

最美的微笑(2)美洲白人

高加索人种在历史上经历的几次民族大迁徙,成了她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比如公元4世纪~5世纪的民族大迁徙,即以日耳曼人为主的蛮族,在罗马帝国境内迁徙、转战和建立欧洲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5世纪中期,阿提拉率匈奴人横扫欧洲,给罗马帝国以沉重的打击。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等蛮族纷纷入据西罗马旧地并建立王国。这些日耳曼人就是今天欧洲人的祖先之一。之后,十字军、阿拉伯人、蒙古人、突厥人一波接着一波地冲击着欧洲大陆,也改变和重组着欧洲的种族分布。今天,高加索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南亚等地,其中以欧洲居多,故也称欧罗巴人种。

高加索人种迁移的重要时期是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人在这个时代,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向世界其他地方大规模地扩张和移民,大量移居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西部等地。16世纪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在中、南美洲进行殖民,土著印地安人的灭绝使这些国家白种人成为主要人种,比如现在阿根廷白种人占97%,多属西班牙后裔。百年后法国、英国等开始向北美洲移民,由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东海岸接近西欧,所以移民的速度逐渐加快,并成为欧洲移民的主要集中地。现在,加拿大的英裔法裔居民占68.7%左右。而美国,从1607年英国的清教徒开始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登陆建立殖民地,到18世纪30年代,已经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移民达300多万。1785年,日益崛起的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又加上了面积达800平方千米的一块——澳大利亚,随后希腊人、意大利人等也追踪而至。所以今天大多数澳大利亚人的祖籍是英国。

温带适应型人种——黄种人

迁徙出非洲一部分人类的祖先,从非洲的东部进入中东后,除一部分向北外,还有一部分向东迁移,长期生活在中亚和东亚的干旱草原和半荒漠地区,所以称蒙古人种或亚美人种。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与居住环境:亚洲地区气候温和,介乎非洲和欧洲之间,其体质特征属于尼格罗人种和高加索人种之间的过渡类型,表现出的肤色也处于黑色和白色之间的浅黄色,故称黄色人种。同时他们发黑且直、体毛较少,呈短头型、脸型扁平、颧骨较高,眼皮有波浪壮蒙古褶。这些都是对温带气候的适应。

现在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西伯利亚和中亚。他们是干旱草原和半荒漠地区的黄种人向南及周边地区迁徙而形成的分布。向南迁徙的黄种人逐渐向东亚、东南亚扩散。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从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然环境(黄河流域的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等)和社会的原因(游牧民族南侵、北方战乱等),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内地向西部、北部边疆地区迁徙(宋元明末等),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东汉后的五胡内迁),华人外迁(唐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大批华人迁徙到南洋),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随着经济政治中心的南移而南迁),从而使人口逐渐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根据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估计,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img130

亚洲人

东南亚、东亚大多数现代居民最初来自今日中国的地域。可能比新石器时代更早的数千年前,主要是中国南部,也许还有西藏及印度的黄种人开始逐渐向东南亚迁徙并与更早的东南亚居民或其他种族通婚,其中甚至包括来自更遥远南方人种和其他人种。大约公元前二三世纪部分黄种人从中国的东北部东迁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等,因而有了箕子朝鲜,徐福东渡等古老的传说。

向北的黄种人进入西伯利亚、美洲、北极地区等。美洲印第安人几乎都是从西伯里亚东北部渡过白令海峡而来的移民后裔。这大约是发生在一万年前的事。实际上当时地球温度比现在要低,海面也比现在低得多。最早的移民穿过只有100多里(1里= 500米)的连接亚洲东北部和北美洲西北部的陆桥沿着阿拉斯加南岸来到北美洲。这些移民又继续向南前进、扩散,继续寻找新的猎场和家园。这样南北美洲就很快被这些移民占据。1492年当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踏上美洲大陆,看到头发又直又黑的土著人,他的第一反应是他到了亚洲,并至死坚信他们就是印度人,故而称之为印第安人。目前所知人类最早进入北极地区的时代可上溯至旧石器时代。当时的穴居原始人出于寻找猎物的本能而到达过泰加林与苔原带交界的地方。大约18000年前,地球上最末一次冰期抹去了早期人类活动的绝大部分记录。而冰期极盛期以后,随着天气回暖而重新北上的古人类,如欧亚大陆上的西伯利亚人和拉普人,美洲大陆上的古爱斯基摩人,以及后来的因纽特人(新爱斯基摩人),虽然几经动荡,却始终没有离开北极地区,因而成为北极地区当之无愧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