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猿化石现世

人猿化石现世

从解剖学来看,人非常像一般的哺乳动物。人体上所具有的典型器官,如骨骼、心脏、脑等,一般哺乳动物也有。另外,人体上存有许多退化和不发达的器官,如盲肠、耳肌、退化的毛发等,这些部分在一般动物的身体上还是正常地发展着,而且对动物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退化部分的存在,说明了人类祖先在发展过程中这些部分曾经是有用的,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才在新的条件下变得无用或用处不大,因而丧失了原来的机能而退化了。在人体上偶尔还出现返祖现象。

img120

早期人类头盖骨像

人不仅与一般动物有亲缘关系,尤其是与类人猿有更近的亲缘关系。猿的中枢神经系统比较发达,行为也比较复杂。猿胚的发育与人胚的发育相似的时间最长。这些相似性说明了人与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另外,人与类人猿也有着本质的差别。虽然类人猿的一些动作几乎接近于人,但它们没有意识,不能和人一样进行抽象的思维,特别是不会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由此,猿的行为仅仅是借条件反射来完成的,许多是本能的行为。此外,在形态结构上,人与猿也有很大差异。如猿类不能完全独立地直立行走,猿的前肢比后肢长,趾与指没有明显的分化,猿的脑轻,人的脑重,头骨的结构不同,等等。这些差别,说明了人与猿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

美国纽约曾经展示过一具约4700万年前的动物骨骼化石,该化石来自德国。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动物有助解释猿、类人猿和人类的进化根源。研究人员在当天纽约自然科学博物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没有人断言那是猿类和人类的直接祖先,但它能很好地表明很久之前祖先的样子,成功填补了人类进化历程中的“缺失环节”。

这种动物被称为“达尔文系马西莱”,以《物种起源》作者达尔文和发现地命名,研究人员给它起了个昵称“艾达”。它大约有一只小猫大小,有4条腿和一条长尾巴。

img121

艾达化石

展出的组织者说,这具动物化石1983年发现于德国法兰克福东南地区,该地区是始新世时期生物化石的重要发现地。据悉,当时的私人收藏家并未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却把它一分为二,并且把两部分全部售出。较小部分被研究人员找到,不过这个骨骼化石标本被修补过,似看起来更完整。较大的那部分最近刚刚进入公众的视野,现在属于挪威奥斯陆大学国家历史博物馆。

美国一大学的教授研究这一化石已两年。他说,这具雌性动物化石保存近乎完整,仅有大约5%缺损,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的灵长类动物化石,人们甚至还能清晰地在岩石中看到它身体上的软毛纹理。并且,动物化石中带有指甲的指尖部位仍清晰可见,肠胃内的残留物表明它食用树叶和果实,缺损部分为一条腿的下半部分。该教授认为,尽管拖着一条长尾巴,但这一动物已表现出几处人类特征,包括对生拇指、短臂和腿等。它向前突出的眼睛和人类的一样,使它的视场能够重叠,有立体感和距离感。据推测,这个物种可能是生活在今天马达加斯加一带的一种类人猿的祖先。

教授及其研究人员还表示,艾达很可能是在夜间活动。但他们认为“艾达”并不是真正的类人猿。X光照射显示,“艾达”同时有婴儿和成人的牙齿,但它没有像细齿梳子一样的爪子,而这是狐猴的特征。狐猴也是灵长类动物,但被认为更为原始,与大猩猩及人类不属于同一个种群。可以说,“艾达”的发现为之前发现的所有灵长类动物化石提供了完整的古生物学解释。“这是人类进化中的第一环。”他说。但也有部分研究人员对这一动物与猿类和人类祖先“密切相连”的观点持不同看法。

研究人员估计,“艾达”死亡时大概只有9个月大。X光片显示“艾达”可能死于手腕骨折,据推断,在手腕骨折后,“艾达”无法攀缘而被迫改为陆地生活,居住在火山附近。在一次去梅塞尔湖畔喝水的时候,它不幸因湖畔二氧化碳过浓而窒息。由于手腕骨折行动不便,“艾达”慢慢失去了意识。它被水冲刷进湖中,最终沉入湖底,而湖底独特的条件使“艾达”的尸体得以保存4700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