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而珍贵的鱼类——鲟鱼
古老而珍贵的鱼类——鲟鱼
几千年来,“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帝王们往往自命是“真龙天子”,普通百姓也以“龙的传人”为自豪。然而,“龙”的原身到底是什么?这一千古之谜迄今仍有待解析。近来,有人考证后推断,“龙”的原身应该是鲟鱼。
鲟鱼,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又称鳢(lǐ)、鲔(wěi)、鱏(xún或yín)等,是古老而珍贵的活化石鱼类,因而有“水中熊猫”之称,鲟鱼是“鲟形鱼类”不大严谨的通称。“最早的鲟形鱼类软骨硬鳞鱼,发现于英国和德国的早侏罗世地层中,距今已有1.8亿多年。软骨硬鳞鱼是大中型的海洋鱼类,已知种类中最大的个体可达6~7米长。软骨硬鳞鱼的体形呈纺锤形,体内软骨极少骨化,体表裸露无鳞,尾鳍外形近呈正型尾,尾鳍上叶有菱形硬鳞。也许在早侏罗世或更早的地质历史时期,软骨硬鳞鱼的某个近亲种类进入了亚洲的淡水水域。在海生的软骨硬鳞鱼灭绝以后,这一淡水鱼类的后裔中,一支在中亚和东亚北部地区繁衍生息了几千万年,到早白垩世晚期灭绝;另一支则逐步演变为现在的鲟形鱼类。已灭绝的一支即是北票鲟科鱼类,另一支包括了鲟科和匙吻鲟科鱼类。
北票鲟科鱼类是完全淡水生活的鱼类,自中侏罗纪开始出现,繁盛于早白垩世。这一时期的亚洲大陆是一个相对孤立的地区,西边有一狭长的海峡与欧洲分割,东边是宽阔的海域与北美洲相隔。在亚洲大陆内部,又耸立着东西走向的古秦岭和大别山,将这一与世界其他地区相对隔离的陆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因此,北票鲟科鱼类目前只发现于中亚和东亚北部地区。燕鲟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奇特鲟形鱼类。鲟科和匙吻鲟科鱼类的演化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北票鲟科鱼类繁盛的早白垩纪。北美的鲟形鱼类化石,很可能就是在距今约94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通过当时亚洲与阿拉斯加之间的陆桥,跨过白令海峡扩散到北美的鱼类的后裔。
鲟科和匙吻鲟科鱼类都是大中型的鱼类,如我国早白垩世的原白鲟全长已可达l米以上。现生的种类更是水中的庞然大物。鲟科和匙吻鲟科的化石大多发现于河湖沉积的地层中,但现生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和大多数鲟科鱼类有洄游习性,一般是成鱼溯河而上,在上游产卵;幼鱼顺流而下,在下游和入海口育肥。
鲟鱼的身体大,寿命长,性成熟晚,生殖周期长,产卵环境的要求高,仔鱼成活率低,因而种群一旦遭到破坏便很难恢复。如中华鲟的平均寿命50年以上,雄鲟需要9~10年,雌鲟需要17年以上才能进入繁殖期。为了挽救这种恐龙时代的濒危活化石,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了鲟鱼的研究,并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和人工繁殖鲟鱼苗进行人工养殖和流放增殖。鲟鱼完全有希望与人类一起共享美好的未来。
白 鲟
现今白鲟已成为我国的珍惜鱼类。白鲟,别名象鱼,属于鲟形目匙鲟科,拉丁学名Psephurus gladius。大型淡水鱼类,最大可有数百千克。体梭形,前部扁平,后部稍侧扁。头大,吻长如剑状,体表裸露无鳞。眼细小,吻腹具皮须一对。口下位,口裂大。背鳍起点在与其相对应的腹鳍起点之后,均由不分支的鳍条组成。尾鳍歪形,上叶长与下叶。头与体背部和尾鳍青灰色,腹部白色。有溯河洄游的习性,繁殖期为3、4月间,性凶猛,以鱼虾为食,摄食量极大,可达体重的5%,分布于长江、钱塘江、东海沿海浅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