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遗存的珍惜鱼类

远古遗存的珍惜鱼类

新疆大头鱼

又称“大头鱼”、“虎鱼”、“扁吻鱼”等,属于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扁吻鱼属。它是中国的特产鱼类,也是世界裂腹鱼中的珍贵物种,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新疆大头鱼体长而侧扁、腹圆头大、吻部扁平、口宽大而斜裂,下颌略长于上颌,口角处有短须一对,口内有3行细柱状且尖端有钩的下咽齿。腹背部鳞片细小,体侧鳞则较大,肛门及臀鳍基两侧各有一行特大臀鳍,臀鳞发达。新疆大头鱼个体较大,体长多达90厘米,重14千克以上。它属底栖型鱼类,常活动于河道缓流和湖泊静水水体中,习性凶猛,以鱼为食。它的产卵期较短,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月下旬~5月中旬。新疆大头鱼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水系的开都河、阿克苏河、车尔臣河和叶尔羌河之中。因其体型巨大、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而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渔业的主要对象,最高时年产量曾达240吨。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到20世纪80年代,新疆大头鱼已几近消失,濒临灭绝的边缘。有关部门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新疆大头鱼的科学研究和人工繁殖工作。同时,加大了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力度,增强了人们对这一珍贵野生动物资源的自觉保护意识。

中华鲟

属于鲟形目鲟科,拉丁学名Acipenser Sinensis。大型淡水鱼类,体长200~500厘米,体重200~500千克,最大个体重达550千克。头尖,口在颔下,头部中央有多块骨板,上有突刺,吻端腹部正中有一纵行骨板;体被五行骨板,骨板有棘状突起;臀鳍前、后及胸鳍基部上、下各有一块骨板。鲟鱼是比较低等的鱼类,属软骨鱼和硬骨鱼的过渡类型,也有人认为是软骨硬鳞鱼类。溯河洄游性鱼类,平时生活在中国东部沿海,性成熟后洄游入江河繁殖。幼鲟以各类水生动物为食,成鱼以水生昆、幼虫、硅藻及腐殖质为食。繁殖力较差,一般10年以上才能达到性成熟。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以及钱塘江、闽江、珠江等沿海海域,数量稀少,是中国特有的珍贵鱼种。中华鲟曾是和恐龙并存的古生物种,它在分类学、生物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葛洲坝水电工程兴建后,成鱼洄游到长江上游金沙江等优良产卵场的通路被截断。为此有关方面投入了一定人力、财力加以保护,现人工催产孵化放流已成功。

img59

中华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