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上的“呼声”
陆地上的“呼声”
奇怪的“蚯蚓”
古老两栖动物的一支发展为滑体两栖类,其中有一个形态很特别的种类。它们的外形像蚯蚓,没有四肢,尾短或没有尾部(“尾”的通常含义是指肛门以后的躯体部分)。这其实是一类十分特别的滑体两栖动物——无足类,与真正的蚯蚓(一种环节动物类的无脊椎动物)在生物分类上相差甚远。
西双版纳鱼螈
多数无足类生活在热带地区,并且习惯地下穴居的生活,鱼螈是这类动物的代表之一。它们的皮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富于黏液腺,眼睛退化,但嗅觉很发达。这类动物的脊椎骨数目很多,有的种类多达250块,而最大的无足类的个体长度可以达到1.5米。
无足两栖类除了具有以上特化性特征,还表现出一些原始的特点。如大多数无足类具有退化的骨质的鳞片,这些鳞片不是像鱼类那样覆盖在身体表面,而是陷入在皮肤的环状皱纹之内。前面提到坚头类的多数种类,体表都有厚重的甲胄。所以,无足类退化的小鳞片被一些学者视为古代坚头类体表鳞甲的遗迹,反映了这类动物承前的原始特征。
现生的无足两栖类不到200种,分布在中美洲、南美洲、亚洲南部和非洲的热带地区。西双版纳鱼螈是我国仅有的一种无足两栖类。无足类的化石十分罕见,最古老的化石无足类,发现于大约2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化石发现于美国的亚利桑那州,被命名为“小肢始蚓螈”,它的特别之处是这种动物仍保留有弱小的四肢,这也反映了它的原始性。随着以后的演化,这些四肢将进一步缩小,到现生种类中则完全消失,成为真正的“无足类”。除了始蚓螈化石,还有个别零星的无足类脊椎骨化石,发现于巴西、玻利维亚和摩洛哥的中生代或新生代早期的地层中。
地层中的“蛙鸣”
蛙类是一种身体特化,适应于跳跃生活习性的两栖动物。现生蛙类有3500多种,由于骨骼细弱以及生活环境一般潮湿等原因,它们很少保存为化石。我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只发现了几件新生代的蛙化石,但更古老的蛙类却是源于最新的发现。
1999年,一只古老的蛙化石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学者将它命名为“三燕丽蟾”。它是我国已知的最早蛙类,生存在距今约1.25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与大大小小的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三燕丽蟾不仅时代早,而且化石保存得十分精美,这在蛙类化石中极其罕见。过去我国仅发现了2~3块较完整的蛙化石,如山东临朐的玄武蛙(距今约1600万年前)和山西武乡的榆社蛙(距今约500万年前)等,它们的时代都比较年轻。如今,在古老的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完整的蚌化石,成为科学家们激动的幸事。
地层中的蛙类化石
三燕丽蟾的骨骼形态,已经与现生无尾两栖类十分相近,如具有发育的髂骨和伸长的后肢,这表明它已经具有相当的跳跃能力。它的上颌边缘长满了细细的梳状排列的牙齿,而我们现在常见的蛙类大多没有牙齿,具有牙齿是原始的表现。根据这一特征判断,三燕丽蟾的舌部捕食机能及身体的运动能力可能还不够强,牙齿在辅助捕食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在分类学上,三燕丽蟾属于盘舌蟾类的一种。欧洲的盘舌蟾、产婆蟾与亚洲的东方铃蟾是它的现生的近亲。从现生这些蛤蟆的样子推测,三燕丽蟾的形象也不会好看。可见“丽蟾”之名来自它精美的骨架化石,而不是这类动物的“长相”。
蛙类鉴于自身的生理及生态特点,很难保存为完整的化石。那么,三燕丽蟾为什么能保存成这样完整的骨架呢?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这多亏了火山的作用。科学家发现,在保存三燕丽蟾化石的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硅质成分,而这些硅质成分来自火山灰。大量证据表明,三燕丽蟾生活的地区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场面——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各种动物仍像往日一样开始了它们一天的活动,突然,不远处的一座火山猛烈喷发了,浓厚的火山灰像一个张牙舞爪的魔鬼,快速地扑向了湖区的生命,许多动物在瞬间因窒息而死,连空中飞翔的鸟类也不能幸免。大量的火山灰仍不停地降落,将死去动物的遗体迅速掩埋起来,三燕丽蟾的骨架就是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今天科学家校对蛙类演化历史的重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