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两栖动物

奇怪的两栖动物

有尾巴的两栖类

蝾螈类是“有尾巴的两栖类”。现生种类有300多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只有一类叫做“无肺螈类”的有尾两栖动物进入了南半球的南美洲。

img67

奇妙的蝾螈

有尾两栖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侏罗纪中期(大约1.7亿年前)。已知最早的代表发现于中亚和西欧,但这些化石都十分零散、破碎。最近,在我国东北的白垩纪早期的地层中,发现了许多保存精美的有尾类化石,这些化石具有时代早、保存状态好、数量多、种类丰富等特点,在研究世界有尾类的早期演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些化石之所以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们是世界上已论证出的最早的现代蝾螈类的代表,许多特征可以与现生种类比较,由此推测,世界上现存的蝾螈类很可能是由此演化出来的。目前已经命名的我国中生代有尾类,有钟健辽西螈、东方塘螈、奇异热河螈、凤山中国螈等,它们生活在距今1.3~1.1亿年前我国的北部地区。我国现生的有尾两栖类有3个科:小鲵科、隐鳃鲵科和蝾螈科。已经报道的我国中生代有尾类都是比较原始的科类,还不能分类到已知的科中。

同样困扰科学家们的还有另一个问题——到底是从哪一种或哪些种古老的两栖动物进化出了现代两栖类(即滑体两栖类)。多数学者认为,从迷齿两栖类中的某一种离片椎类动物进化出了滑体两栖动物的祖先类型。持这种观点的人相信,所有现代的两栖动物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故又称为“单源起源说”。与之相对的是“多源起源说”,这种学说认为无尾两栖类是从离片椎类进化来的,而有尾两栖类和无足两栖类可能是从壳椎类演化出来的。日前两种假说孰是孰非,还难有定论,这也是现代两栖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未解之谜。

叫声似婴儿啼哭的娃娃鱼

你知道娃娃鱼被打捞上岸后是怎样生活的吗?你想了解娃娃鱼生活的一些趣事吗?

娃娃鱼,学名大鲵,是我国现存体型最大的两栖类动物,因其叫声颇似婴儿啼哭而被人们称为娃娃鱼。大鲵有四条又短又胖的腿,与婴儿手臂很相似,前腿为四指,后腿为五趾,整体外形有点儿像壁虎。野生的娃娃鱼以鱼、虾、蟹、蛙和水生昆虫为食,但它又不善于追捕,只好“守株待兔”:先隐蔽好自己,待“猎物”出现时搞“突然袭击”。它的牙齿虽然又尖又密,却不能咀嚼,所有食物都是囫囵吞到胃里再慢慢消化。据说娃娃鱼特别耐饥,即使两三年不吃东西也不会饿死,因为它平时活动较少,所以体力消耗较小。当然,有了充足食物,它也会“暴饮暴食”,体重因此增加很多。到了“非常时期”,它们甚至会“同类相残”,以自己的卵充饥。这虽然有些“残暴”,但也不失为一种延续生命的“举措”。

img68

娃娃鱼

娃娃鱼还是两栖类动物中的“寿星”,据说在人工饲养的“优越条件”下,它可以活到130岁。在宁夏著名旅游景区沙湖,就有3条人工饲养的娃娃鱼。这3条娃娃鱼体重不一、大小有别、上岸时间不同,但它们的命运基本相同:均来自沙湖的湖水;都是人们无意中捕捞上来的;现在都是这个旅游区的“宠儿”,是游人必看的“明星”。离开原来熟悉的环境过起“单身生活”的娃娃鱼,如今怎样了?

开始管理人员只是喂鱼给它们,但细心的管理人员很快发现,它们吃了鱼还要把鱼鳞吐出来,结果把鱼缸弄得很脏。后来,管理员在夏季依然给它们喂鱼,到了冬季就试着喂其他食物,最后才选定了羊肉。管理员将羊肉切成小块投给它们,它们便一口吞下,再投几块,它们就吃不下了。现在,第一条娃娃鱼每天的食量是250克羊肉,另两条娃娃鱼每天只需100克肉就够了。一种水生动物居然爱吃羊肉,这多少有点出人意外。看来,娃娃鱼的“吃喝拉撒”真是别有情趣呢!

沙湖娃娃鱼一般一星期排泄一次,但也不尽然。现在,管理人员在一般情况下每隔7天给鱼缸换一次水。每换一次水,它们就蜕一次皮。夏季蜕皮次数尤其多,据说蜕皮有调节体温的作用。每一次蜕皮都会发生令人瞠目的现象:娃娃鱼张开大嘴,从头往下逐渐蜕皮,那略呈灰色的薄膜蜕到尾部时,一时不能完全蜕下,娃娃鱼便大幅度扭动身体,甩动尾巴;当皮蜕到一定程度时,它就扭头用嘴叼住自己的皮向下撕扯,然后将蜕下的皮完全吞入自己的腹内,当食物吃掉。据介绍,娃娃鱼有药用价值。也许,娃娃鱼此举是在“自我保健”吧,这可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啊!

习惯了自由自在、向来“养尊处优”的沙湖娃娃鱼能在人工喂养的环境下长得这么好,的确不是一件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