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恐龙大灭绝

探究恐龙大灭绝

一颗耀眼的星体从天际缓缓地进入大气层,大气摩擦使得这颗星体四分五裂,分散出无数的小碎块,这些碎块像流星一样划过天空,落向大地,就像绽放的礼花,然而,星体没有完全分裂成小块,其中的主体仍然具有山峦般的体积,它冲向大地,无与伦比的撞击力立即在地球上引发了巨大的爆炸,滚滚的浓烟、弥漫大气的尘埃和排山移石的海啸一并涌来。顿时,无数的生命被摧毁,生机勃勃的自然界不复存在。这就是基于阿尔瓦雷斯父子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恐龙灭绝撞击说复原的景象。

支持小行星撞击说的科学家们推断,这次撞击相当于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最强烈地震的100万倍,爆炸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核武器总量爆炸的1万倍,导致了2.1万立方千米的物质进入了大气中。由于大气中高密度的尘埃,太阳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迅速降低。没有了阳光,植物逐渐枯萎死亡;没有了植物,植食性的恐龙也饥饿而死;没有了植食性的动物,肉食性的恐龙也失去了食物来源,它们在绝望和相互残杀中慢慢地消亡。几乎所有的大型陆生动物都没能幸免于难,在寒冷和饥饿中绝望地死去。小型的陆生动物,像一些哺乳动物依靠残余的食物勉强为生,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日,等到了古近纪陆生脊椎动物的再次大繁荣。

撞击假说的支持者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来自在K/T(白垩纪和古近纪)地质界线上发现的铱异常和冲击石英。科学家们推测,这种高含量的铱元素就是那颗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带来的,冲击石英就是在撞击过程中形成的。

img84

彗星撞地球中逃散的恐龙

美国人查特吉大约10年前,提出了一种类似的假说。他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撞击地球的凶手不是一颗小行星或者陨石,而是彗星雨。大量的彗星雨撞击到地球上,形成一个环绕地球一周的撞击带,其中有2块巨大的彗星体成为了恐龙大灭绝的“主犯”:一块形成了我们熟知的墨西哥湾附近的巨大陨石坑,另外一块撞击到现在的印度大陆上,形成的陨石坑比墨西哥湾的陨石坑还大。

除了陨石碰撞说外,关于恐龙灭亡还有一切其他说法。

造山运动说

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就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候变化,植物也改变了,食草性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而相继灭绝。草食性恐龙灭绝,肉食性恐龙也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此一灭绝过程,持续了1000万~2000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终至在地球上绝迹。

气候变动说

由于板块移动的结果,海流产生改变,更引起气候巨幅的改变。严寒的气候使植物死亡,恐龙缺乏食物而导致了灭亡。

火山喷发说

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喷火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img85

有害气体致使恐龙灭亡

海洋潮退说

根据巴克的说法,海洋潮退,陆地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欧洲这种岛屿大陆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

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外,还有疾病与寄生虫等的传染问题。

温血动物说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獭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而它们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

自相残杀说

有人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它们自相残杀的结果——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恐龙为食,肉食恐龙增加,草食恐龙自然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消失,肉食恐龙因无肉可食,就自相残杀,最后终于同归于尽。

物种的老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1亿数千万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他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终于导致绝种。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龙,体长25米,体重达30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反而走向自灭之途。

生物碱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恐龙所生存的最后时期——亦即白垩纪,开始出现显花植物,其中某些种类含有有毒的生物碱,恐龙因大量摄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为,哺乳类能够藉味觉和嗅觉来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龙却没有这种能力。不过,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现于白垩纪后期,在恐龙绝种的500万年前已经可以见到。此学说未说明何以恐龙在这段期间内仍能生存。

最近,科学家们研究了我国南雄地区白垩纪末期的恐龙蛋化石。他们发现这一时期的恐龙蛋壳中,包括铱在内的许多种元素的含量很异常,而且蛋壳的本身结构也不正常。他们推测,在白垩纪末期至古新世早期,印度德干火山的爆发造成天空弥漫着火山灰和有毒气体,环境被污染了,气候变恶劣了。恶劣的环境,尤其是被污染的食物对恐龙的生理产生负作用,影响了恐龙的繁殖,最终导致了恐龙灭绝。非常有趣的是,他们发现恐龙的大灭绝,不是突然之间完成的,而是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甚至延续到了古新世。

争论归争论,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在65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的一切,可能并不是单纯的一声巨响,它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很多科学家认为,白垩纪末期恐龙大灭绝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有地外因素,也有地内因素;有环境因素,可能也有恐龙本身的生理原因。恐龙的大灭绝是一个复杂的事件,科学家们还需要走很长的路,来揭示这一远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