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如果说市场的出现是经济学产生的推动器,那么根据市场竞争水平对市场进行的分类就是经济学界对经济发展作出的理性回应。在产业组织理论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厘清及三者之间的互动机理,是其中一个巨大的难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的经济学家逐步正视及异常重视经济证据,走出了纯粹假定的理论真空,开始对结构—行为—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性的反思,对完美的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放弃及对寡头垄断市场绩效的肯定就是这种反思的收获之一。

长久以来,出于对自由经济的向往,人们对垄断深恶痛绝,尤其是只有几个寡头的垄断市场。但是,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以及对经济证据的审视,人们发现垄断并非都是无效率的;相反,在适当的干预下,即使是寡头垄断,也能产生惊人的高效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上主要生产部门的集中率都呈现明显的“寡头垄断”格局,寡头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发挥主导作用,是一国竞争力的核心标志。因此,对寡头企业不恰当地规制(如拆分)等会对一国的产业发展与产业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反垄断法规制寡头当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谨慎待之。因为“竞争行为的合法性应当由行业绩效来决定,而不是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54]

现实生活中,反垄断主管机构常常易将“合理的市场结构→规范的企业行为→理想的市场绩效”的逻辑关系误读为“反垄断法规范企业行为→理想的市场绩效”,反垄断法实施的功能被非理性地放大,错误的反垄断法执法给寡头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有必要辨明反垄断法规制寡头与市场绩效提升之间的因果关系,澄清“规范寡头行为”(行为)与“规范的寡头行为”(结果)之间的差异,剖析能够促进市场绩效提升的规制工具适用的情景特点。

【注释】

[1]这里其他的观点是指经济学分析以外的观点。参见[美]R·A·波斯纳著:《法律理论的前沿》,武欣、凌斌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2]从本质上讲,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参见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0页。

[3]蒋岩波著:《网络产业的反垄断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4]张凤兵:《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多元化演进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5页。

[5]杨蕙馨著:《产业组织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6][美]欧内斯特·盖尔霍恩等著:《反垄断法与经济学》,任勇等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7]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2页。

[8]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

[9]社会净损失是指由于市场未处于最优运行状态而引起的社会成本,也就是当偏离竞争均衡时,所损失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10]朱华君:《反托拉斯法对寡占事业规范之研究》,台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13页。

[1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页。

[12]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页。

[13]朱华君:《反托拉斯法对寡占事业规范之研究》,台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15页。

[14]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页。

[15][美]威廉·G·谢泼德、乔安娜·M·谢泼德著:《产业组织经济学》,张志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16]杨蕙馨著:《产业组织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17]参见[荷]狄雍、[美]谢泼德主编:《产业组织理论先驱:竞争与垄断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轨迹》,蒲艳、张志奇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0页。

[18]朱华君:《反托拉斯法对寡占事业规范之研究》,台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15—16页。

[19]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认为,限制价格、围标、限制产量或者划分市场等核心卡特尔,导致相关市场供给减少、价格异常上涨的结果,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福利,而且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及市场经济的非效率,因此,对未参与卡特尔组织的经营者和消费者而言,卡特尔行为是一种市场暴力,是最重大的反竞争行为。See OECD,Report on Leniency Programmes to Fight Hard Core Cartels(2002).

[20]Ring,P.S.and Van de Ven,A.H.Developmental Processes of Cooperative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4,19(1):90-118.

[21]Frederick T.Knickerbocker.Oligopolistic Reaction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192.

[22]Donald F.Turner.The Definition of Agreement Under the Sherman Act:Conscious.Parallelism and Refusals to Deal.HARV.L.REV.,1962,75(4):655-706.

[23]何之迈:“平行行为乎?一致性行为乎?——评析中油、台塑油品调价案”,载《台北大学法学论丛》2006年第58期,第145—174页。

[24][美]卡尔顿、佩洛夫:《现代产业组织》,胡汉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页。

[25]刘岩:《国际卡特尔的有效威慑机制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6页。

[26]KFTC,Price-fixing by 10 Petrochemical Companies,http://eng.ftc.go.kr/bbs.do?command=get List&type_cd=20.

[27]卢福财、胡平波:“网络组织成员合作的声誉模型分析”,载《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2月第2期(总203期)。

[28]Margaret C.Levenstein &Valerie Y.Suslow.What Determines Cartel Success?Univ.of Michigan Business School,2002-01-31,http://www.ssrn.com/abstract=299415.

[29]Christopher R.Leslie.Trust,Distrust,and Antitrust.Texas Law Review,2004,82(3):515-680.

[30]刘岩:《国际卡特尔的有效威慑机制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6页。

[31][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反托拉斯法》(第2版),孙秋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32]为了直观,笔者将其简化为这两个阶段,其实这个博弈是多次、动态的博弈,即这两个阶段是反复进行的。

[33][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反托拉斯法》(第2版),孙秋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7—68页。

[34]刘岩:《国际卡特尔的有效威慑机制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8页。

[35][美]沃德曼、詹森著:《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李宝伟、武立东、张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36]杨蕙馨著:《产业组织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37]于立、王询主编:《当代西方产业组织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页。

[38][荷]狄雍、[美]谢泼德主编:《产业组织理论先驱:竞争与垄断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轨迹》,蒲艳、张志奇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7页。

[39]Joe S.Bain.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5;Frederic M.Scherer.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hicago,IL:Rand Mc Nally,1970:10.

[40]胡甲庆著:《反垄断法的经济逻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3页。

[41]Frederic M.Scherer.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hicago,IL:Rand Mc Nally,1970:3-7.

[42][美]哈罗德·德姆塞茨著:《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维度》,陈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2页。

[43]王晨著:《中国出版业的产业竞争与政府规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44]这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谢泼德的观点。转引自[荷]狄雍、[美]谢泼德主编:《产业组织理论先驱:竞争与垄断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轨迹》,蒲艳、张志奇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4页。

[45][美]卡尔顿、佩洛夫著:《现代产业组织》,胡汉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46]胡甲庆著:《反垄断法的经济逻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47][美]哈罗德·德姆塞茨著:《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维度》,陈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5页。

[48]张国强著:《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效率性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49]数据来源:[美]沙奈著:《资本全球化》,齐建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转引自张国强:《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效率性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50]USDOJ,LG,Sharp.Chunghwa Agree to Plead Guilty,Pay Total of$585 Million in Fines for Participating in LCD Price-fixing Conspiracies,2008-10-02,http://www.justice.gov/opa/pr/2008/November/08-at-1002.html.

[51]根据Global and China Flat Panel TV(FPTV)Industry Report(2009—2010)及Display Search Quarterly Large-Area TFT LCD Shipment Report数据统计

[52][美]唐·E·沃德曼、伊丽莎白·J·詹森著:《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李宝伟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53]张国强著:《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效率性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54]参见[荷]狄雍、[美]谢泼德主编:《产业组织理论先驱:竞争与垄断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轨迹》,蒲艳、张志奇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