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本章小结
尽管“放松规制”在各国风生水起,但是规制仍然是市场经济国家主流的克服市场失灵的方法。从经济证据考察,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放弃对经济生活的规制,即便对于可以竞争的行业,规制也总是克制在可以容忍的水平。无论是在有着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还是在有着不同经济、政治体制的国家,放松规制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取消规制,而是为了更好规制。从反垄断法执法的情况考察,“规制化加重”是现代反垄断法执法的重要特征。这种转变,使得反垄断执法更加面向未来,预防垄断行为发生以保护市场经济秩序,也成为其一个重要的职能。这是我们研究反垄断法规制寡头的历史背景。
经济的发展、衰退,技术革新与新经济的发展,使得行业的集中度增加,新的寡头的出现总有其合理性,只是在不同时期寡头形成的方式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别。这些差别代表着社会对反垄断规制寡头的基本诉求,回应这些诉求、解决制度供应问题,是运用反垄断法规制寡头的制度得以生成的现实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从一元模式到多元模式的转向,既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历史的偶然。
反垄断法回应动态被规制者制度需求的过程,也是反垄断法规制寡头多元模式的生成过程。如果说法和政治、哲学、道德等经济以外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是法的一般属性之一,那么反垄断法作为经济法律所具有的对现实经济关系的快速反应以至回应就是反垄断法所具有的特殊性。这两者构成了反垄断规制寡头多元模式生成的理论基础。从回应性的目的出发,规制者在选择不同强度的规制工具之时,应该注意选择过程中的渐次性,即规制者只有在低度干预措施无法产生预期的效果的情况下,才能依次向上采取更高干预强度的措施。
【注释】
[1][美]本杰明·内森·卡多佐著:《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董炯等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页。
[2]John Bates Clark and John Maurice Clark.The Control of Trusts.Macmillan Co.,1914:3.
[3]United States v.AT&T,179 U.S.App.D.C.198,551 F.2d 384(1976).
[4]John Bates Clark and John Maurice Clark.The Control of Trusts.Macmillan Co.,1914:3.
[5][美]查里斯·R·基斯特著:《美国垄断史:帝国的缔造者和他们的敌人价格》,傅浩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5页。
[6]同上书,第250页。
[7]谢地主编:《政府规制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8]Alfred E.Kahn.The Economics of Regulation:Principles and Institutions.Cambridge(MA)Press,1988:220.
[9]Philip J.Weiser.The Relationship of Antitrust and Regulation in a Deregulatory Era.50 Antitrust Bull.549(2005).
[10]值得一提的是,爱尔兰的规制改革其特殊之处在于,是司法判决而不是立法或行政机构推动了规制改革。诚如爱尔兰交通部长麦考戴德(Dr.McDaid)所言,“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高等法院的判决,这部放弃了数量管制的出租车法怎么可能被国会接受。如果不是法院通过司法程序作出判决废除数量管制,任何试图取消数量管制的政府改革都可能引发柏林街头的暴乱”。See Ireland Taxi Regulation Bill 2003:Second Stage(Resumed).
[11]以出租车行业的改革为例,各地放松规制的效果是混合的,既有符合理论预期的一面(如出租车数量增多,约车等候时间减少),也有不符合理论预期的一面(如多数地方的费率并未显著下降,服务质量也未明显提高,服务创新也很少,行业结构更加细碎,经营者和司机的平均收入有所减少)。总的来说,放松规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足够的好处,在目前的行业条件下,放松规制不是非常有效。See Choong-Ho Kang.Taxi Deregulation:International Comparison,Dissertation in Completion of Degree of MSc(Eng)Transport Planning and Engineering.The University of Leeds(London,ITF,1998):20-22.
[12][日]植草益著:《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66页。
[13][日]丹宗晓信、伊从宽著:《经济法总论》,吉田庆子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67—268页。
[14]See OECD,The OECD Report on Regulatory Reform.Synthesis,1977.
[15]Ibid.
[16][日]植草益著:《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293页。
[17]张占江:“自然垄断行业的反垄断法适用”,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6期。
[18]如技术出现重大进步、消费者意识及其消费嗜好发生变化。
[19][日]植草益著:《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296页。
[20][日]丹宗晓信、伊从宽著:《经济法总论》,吉田庆子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页。
[21]谢地主编:《政府规制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6—27页。
[22][日]丹宗晓信、伊从宽著:《经济法总论》,吉田庆子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页。
[23]王军著:《为竞争而管制:出租车业管制改革国际比较》,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24]R.A.Posner.Economic Analysis of Law.Little Brown,1977:112.
[25][日]丹宗晓信、伊从宽著:《经济法总论》,吉田庆子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68页。
[26]R.Baldwin and M.Cave.Understanding Regulation:Theory,Strategy,and Practi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113.
[27]蒋悟真:“反垄断法中的公共利益及其实现”,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4期。
[28]Christine Parker.The“Compliance”Trap:The Moral Message in Responsive Regulatory Enforcement.Law &Society Review,2006,40(3):591-622.
[29]R.Clifford Potter.Settlement of Claims and Litigation in the US:Legal Rules.Negotiation Strategies and In-House Guidelines,1986,41(2):515-531.
[30]Talbot Shaw Lindstrom and Kevin P.Tighe.Trade Regulation by Negotiation: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Consent Decrees.Bureau of National Affairs,1980:109-110.
[31]蒋悟真:“反垄断法中的公共利益及其实现”,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4期。
[32]罚锾,引自我国台湾地区法条原文,意同罚金(编辑注)。
[33]如我国发改委制定的《反价格垄断规定》《反价格垄断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发布的《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等。
[34]Thomas E.Kauper.The Justice Department and the Antitrust Laws:Law Enforcer or Regulator?Antitrtst Bull,1990,35(1):83-107.
[35]陈志民、吴秀明:“事业以联合行为或滥用市场地位调涨价格经处分后,要求恢复原价之探讨”,载台湾《公平交易季刊》2003年第11卷第2期。
[36]A.D.Melamed.Antitrust:The New Regulation,10 Antitrust ABA:13-15(1995).
[37]李剑:“反垄断私人诉讼困境与反垄断执法的管制化发展”,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5期。
[38]谢佩芬:“行政管制走向下反托拉斯法规范手段之研究——以‘协议裁决’为中心”,载台湾《公平交易季刊》2005年第13卷(1)。
[39]Sullivan.The Antitrust Division as a Regulatory Agency:An Enforcement Policy in Transition,Wash.U.L.Q.,1986,64(04):997-1045.
[40]李剑:“反垄断私人诉讼困境与反垄断执法的管制化发展”,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5期。
[41][美]戴维·J·格伯尔著:《二十世纪欧洲的法律与竞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42]王晓晔著:《反垄断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43]如微软公司。
[44]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页。
[45][美]安格斯·麦迪森著:《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1页。
[46]资料来源:美国第89届国会第二次会议《1963年制造业集中比率》。转引自邵万钦著:《美国企业并购浪潮》,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47]邵万钦著:《美国企业并购浪潮》,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48]CR4是指某一行业的相关市场内前4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总和,这项指标常常用来测量行业集中程度。前4位企业市场占有率(CR4)将集中类型分为六个等级,即极高寡占型(CR4>75%)、高集中寡占型(65%<CR4<75%)、中(上)集中寡占型(50%<CR4<65%)、中(下)集中寡占型(35%<CR4<50%)、低集中寡占型(30%<CR4<35%)、原子型(CR4<30%)。
[49]邵万钦著:《美国企业并购浪潮》,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52—60页。
[50]邵万钦著:《美国企业并购浪潮》,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
[51]张继宝:《从美国企业的五次兼并浪潮看中国企业的发展》,2009-09-08,http://www.in.ah.cn/analyses/expert/cn030034.htm.
[52]ITT,About ITT,2011-12-08,http://www.itt.com/about/.
[53]张继宝:《从美国企业的五次兼并浪潮看中国企业的发展》,2009-09-08,http://www.in.ah.cn/analyses/expert/cn030034.htm.
[54]李钟斌著:《反垄断法的合理原则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55]同上。
[56]Standard Oil Company of New Jersey v.United States,221 U.S.1(1911).
[57]Chicago Board of Trade v.United States,246 U.S.231(1918).
[58]United States v.United shoe Machinery Company of New Jersey,247 U.S.32(1918).
[59]United States v.Trenton Potteries Co.,273 U.S.392(1927).
[60]苏力:《反托拉斯法代译序》,载[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反托拉斯法》(第二版),孙秋宁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61]William Landes,The Fire of Truth:A Remembrance of Law and Econ at Chicago,JLE(1981).
[62]如在“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案”,尽管IBM公司最终胜诉,但是,这绝不意味着IBM在这个长达13年的过程中是受益者,IBM也为这场“不了了之”的诉讼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损失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创新精力。如为了与CDC和解,IBM不得不将市值接近6 000万美元的专门从事数据服务业务的服务局公司以1 6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CDC,并向CDC支付1 500万美元律师和诉讼费用及承诺六年内不得从事数据服务业务。
[63]M·弗里德曼(M.Friedman,1912—2006),是美国经济学家,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
[64]CUTs,“Public Interest”Issues In Competition Analysis,CCIER-5-2008.
[65]蒋悟真:“反垄断法中的公共利益及其实现”,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4期。
[66]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67]沈宗灵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33页。
[68]刘普生:“论经济法的回应性”,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2期。
[69]同上。
[70]以反垄断法产生为例,那些通过外源式方式培育一国竞争文化的国家,如日本,在制定本国反垄断法的时候,整个社会对自由竞争、垄断行为的认识尚不清晰,其反垄断法的制定通过移植先发国家竞争法律制度完成。
[71]卢代富:“经济法研究应注重回应性和本土性”,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72]Neil Gunningham and Peter Grabosky.Smart Regulation:Designing Environmental Policy.Clarendon Press,1998:105.
[73]Lan Ayres and John Braithwaite.Responsive Regulation:Transcending the Deregulation Debat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35.And John Braithwaite.Restorative justice and Responsive Regulation.Oxford Univ.Press,2002:168.
[74]Lan Ayres and John Braithwaite.Responsive Regulation:Transcending the Deregulation Debat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35.
[75]Ibid.
[76]R.Baldwin and J.Black.Really Responsive Regulation.Modern Law Review,2008,71(1):59-94.
[77]Ibid.
[78]Ibid.
[79]Lan Ayres and John Braithwaite.Responsive Regulation:Transcending the Deregulation Debat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35.
[80]Ibid.
[81]Ibid.
[82]John Braithwaite.Restorative Justice and Responsive Regul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29-32.
[83]Christine Parker.The“Compliance”Trap:The Moral Message in Responsive Regulatory Enforcement.Law &Society Review,2006,40(3):591-622.
[84]John Braithwaite.Restorative Justice and Responsive Regul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