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反垄断法规制寡头的一元模式是相对于多元模式而言的,前者倚重反垄断法的实施规范规制寡头,后者则是在运用一元模式解决问题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规制者将经济分析、政治文化、伦理道德、传统习俗等因素引入规制过程而创设出来的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元模式是在吸收了一元模式的优势以及总结一元模式规制不足的情况下,不断丰富完善之后发展起来的,是对一元模式的继承和发展。两者在规制理念与目标、规制的时间、规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规制的过程、规制程序的启动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从另一个侧面彰显着多元模式的优势。
通过对一元模式下反垄断法规制寡头的立法、执法、司法实践的梳理,本研究认为,一元模式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规制效果不合立法目的,容易产生“误杀”“漏杀”错误;二是强调简单威慑,容易产生威慑陷阱。这些局限的产生,其原因有规制过程中适用成文法容易碰到的一般性问题(法律的不合目的性、不确定性、模糊性、滞后性和僵化性),也有运用反垄断法规制寡头过程中所碰到的特殊情况所致(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反垄断案件的复杂性、对执法和司法者知识的特殊要求、经济学理论中存在的错误)。
为克服这些问题,反垄断法本身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因为“法律必须是稳定的,可是它又不能静止不动”。这些调整包括:在反垄断法中明确立法宗旨以提升公众对运用反垄断法规制寡头目的性的认识;及时出台反垄断实施细则或者指南,以保证反垄断法能够“跟上现实社会发展要求”,并增强其确定性。反垄断法自我修正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一元模式的局限,但是,“为了发现适合于各民族的最好的社会规则,就需要有一种能够洞察人类的全部感情而又不受任何感情所支配的最高智慧;它与我们的人性没有任何关系,但又能认识人性的深处;它自身的幸福虽与我们无关,然而它又很愿意关怀我们的幸福;最后,在时势的推移里,它照顾到长远的光荣,能在这个世纪里工作,而在下个世纪里享受。要为人类制定(这样的)法律,简直是需要神明”[78]。没有完备的法律,即便一元模式竭尽全力,也往往是事与愿违。这不是骇人听闻,而是对现实的客观阐释。因此,本研究的结论是,反垄断法规制寡头的模式必须从一元向多元转变。
【注释】
[1][英]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操论》,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2页。
[2]刘瑞福主编:《中国经济法律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64页。
[3]J.Bain.Industrail Organization.John Wiley &Sons,1968:252.
[4]在本书中,“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竞争主管机构”与“反垄断执法机构”同义。
[5]朱崇实主编:《经济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0—91页。
[6][日]丹宗晓信、伊从宽著:《经济法总论》,吉田庆子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页。
[7]朱崇实主编:《经济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8]如“大”带来了极高的规模生产效率;“大”化解了敲竹杠(hold-up)或卸责(shirking)行为的危害。
[9]王晓晔著:《反垄断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10][日]植草益著:《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11][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余晖、何帆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12]如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F·史普博的著作就被翻译为《管制与市场》,还有许多著作被翻译成“管制经济学”。参见[美]丹尼尔·F·史普博著:《管制与市场》,余晖、何帆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美]维斯库斯等著:《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陈甬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陈富良著:《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页。
[14][日]丹宗晓信、伊从宽著:《经济法总论》,吉田庆子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61—262页。
[15][日]植草益著:《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21—22页。
[16]同上书,第1—2页。
[17][美]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潘振民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页。
[18][日]植草益著:《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23页。
[19]See Emilios Avgouleas.The mechanics and regulation of market abuse:A legal and economic analysi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160.
[20]如徐士英教授、张占江博士。参见张占江、徐士英:“自然垄断行业反垄断规制模式构建”,载《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3期。
[2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22]如无特殊说明,本研究中,一元模式即指反垄断法规制寡头一元模式,而多元模式则指反垄断法规制寡头多元模式。
[23]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24]本章论述的反垄断法规制寡头一元模式针对的均是早期的反垄断法律,也就是各国最早的反垄断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或地区的反垄断法都得以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这些主要是本书探讨的多元模式涉及的内容。笔者在此作一说明。
[25][日]伊从宽:“日本竞争政策与竞争法”,载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2005年第1期。
[26]JFTC.Act on Prohibition of Private Monopoliz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Fair Trade,2010.
[27]尚明主编:《主要国家(地区)反垄断法律汇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28]唐要家著:《反垄断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29]张慧:“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与中国银行业发展”,载《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12期。
[30]数据来自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网站:http://eng.ftc.go.kr/statistic/cartel.jsp,http://eng.ftc.go.kr/statistic/mna.jsp,http://eng.ftc.go.kr/statistic/dominance.jsp(访问日期:2008年12月20日)。
[31]台湾公平交易委员会:“全球化时代卡特尔行为之规范与因应”,《94年度自行研究报告》,2005年,第14—34页。
[32]薛兆丰:“反垄断问题的深湛和困难”,载《经济观察报》2007年4月17日第7版。
[33]张慧:“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与中国银行业发展”,载《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12期。
[34]DOJ,Justice Department Withdraws Report on Antitrust Monopoly Law,2008-07-05,http://www.justice.gov/opa/pr/2009/May/09-at-459.html.
[35]OECD,Hard Core Cartels:Recent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Ahead,2003:11.
[36]台湾公平交易委员会:《全球化时代卡特尔行为之规范与因应》,《94年度自行研究报告》,2005年,第14—34页。
[37]See United States v.Trans-Missouri Freight Assn,166 U.S.290(1987).
[38]Northern Pacific Railway Company ET al.v.United States,365U.S.1(1958).
[39]Leegin Creative Leather Products,Inc.v.PSKS,Inc.,551 U.S.877(2007).
[40]Standard Oil Co.of New Jersey v.United States,221 U.S.1(1911).
[41]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法官是美国第七巡回上诉法院(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法官,芝加哥大学法学院高级讲师。
[42]Frank H.Easterbrook.The Limits of Antitrust.Tex.L.Rev.1,1984,63(1):2325-2349.
[43]Brown Shoe Co.,Inc.v.United States,370 U.S.294(1962).
[44]Donald F.Turner.The Definition of Agreement Under the Sherman Act:Conscious.Parallelism and Refusals to Deal.HARV.L.REV,1962,75(4):655-706.
[45]徐国栋著:《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0页。
[46]转引自[荷]狄雍、[美]谢泼德主编:《产业组织理论先驱:竞争与垄断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轨迹》,蒲艳、张志奇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1页。
[47]同上。
[48][美]塞弗林·博伦斯坦:《快速价格信息交流与协调:航空公司定价信息公布案例(1994)》,载J·E·克伍卡、L·J·怀特编著:《反托拉斯革命》(第四版),林平、臧旭桓等译,第234—252页。
[49]Steven Musil,FCC Approves Sirius-XM Satellite Radio Merger,2011-03-08,http://news.cnet.com/8301-1035_3-10000241-94.html.
[50]Frank H.Easterbrook.The Limits of Antitrust.Tex.L.Rev.,1984,63(1):2325-2349.
[51]Frank H.Easterbrook.The Limits of Antitrust.Tex.L.Rev.,1984,63(1):2325-2349.
[52]Christine Parker.The“Compliance”Trap:The Moral Message in Responsive Regulatory Enforcement.Law &Society Review,2006,40(3):591-622.
[53]J C Coffee.“No Soul To Damn:No Body To Kick”:An Unscandalized Enquiry into the Problem of Corporate Punishment.Michigan Law Review,1981,79(3):86-459.
[54]Christine Parker.The“Compliance”Trap:The Moral Message in Responsive Regulatory Enforcement.Law &Society Review,2006,40(3):591-622.
[55]Wikipedia,2008-07-07,http://en.wikipedia.org/wiki/Regulatory_compliance#cite_note 0.
[56]Tom R.Tyler &Yuen J.Huo.Trust in the Law:Encouraging Public Cooperation with the Police and Courts.Russell Sage Foundation Publications,2002:5.
[57]Gary S.Becker.Crime and Punishment:An Economic Approach.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8,76(2):169-217.
[58]Donald I.Baker.Pyrrhic Victories?Reexam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ntitrust Remedies in Restoring Competition and Detterring Misconduct the Use of Criminal Law Remedies to Deter and Punish Cartels and Bid-Rigging.Geo.Wash.L.Rev.,2001,69(5):693-798.
[59]Christine Parker.The“Compliance”Trap:The Moral Message in Responsive Regulatory Enforcement.Law &Society Review,2006,40(3):591-622.
[60]徐国栋著:《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页。
[61]李钟斌著:《反垄断法的合理原则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62]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63]高航:“成文法的局限性及其弥补”,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1期。
[64][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7页。
[65]Dennis C.Mueller.Lesson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titrust Histo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6,14(4):415-445.
[66]丁茂中:《反垄断法宗旨研究》,华东政法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第2—12页。
[67]这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沃德·斯托金(George Ward Stocking)的观点。转引自[荷]狄雍、[美]谢泼德主编:《产业组织理论先驱:竞争与垄断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轨迹》,蒲艳、张志奇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9页。
[68]Pillsbury Mills,FTC Dkt.6000,50 F.T.C.555(1953).
[69]侯猛:“最高法院司法知识体制再生产”,载《北大法学评论》2004年第6卷。
[70]Mirjan R.Damaska.Evidence Law Adrift.Yale University Press,1997:24.
[71]史际春主编:《经济法学评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362页。
[72][美]威廉姆·E·考夫辛克:《转轨国家中经济法改革的制度基础:以竞争政策和反垄断法实施为例》,王传辉译,载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总第十二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73][美]戈登·塔洛克:“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李政军译,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1期。
[74]薛兆丰:“永远从租的角度看垄断”,载《经济观察报》2007年4月24日,“解释反垄断”专栏系列(之二)。
[75]United States v.IBM Corp.,Dkt.No.69-Civ.-200(S.D.N.Y.complaint filed Jan.17,1969).
[76]Philip Areeda,Louis Kaplow,Aaron S.Edlin.Antitrust Analysis:Problems,Text,and Cases.(Sixth Edition).Aspen,2004:75.
[77]李剑:“反垄断私人诉讼困境与反垄断执法的管制化发展”,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5期。
[78][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