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四、晨间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结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1.结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任务

有指导的结构游戏将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的指导应完成以下任务:

(1)激发并维持幼儿对结构游戏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结构游戏。

(2)指导幼儿逐步学习结构技能,培养他们的结构造型能力。结构造型技能包括:识别和使用结构材料,掌握接插、拼搭等构造方法,以及关于物体构造时的空间方位、重心与平衡等知识,会看平面结构图;能集体合作构造。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幼儿认真、细心、耐心的结构态度和从事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2.结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模式

(1)模拟构造。

模拟构造指幼儿模仿结构实例或者结构实例图片的构造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幼儿学习结构技能与造型技能,培养模仿能力与操作能力。由于模仿学习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法,也是他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特别在小班,当新的结构材料出现时,它更是占有重要地位,有时甚至需要教师演示结构材料的用法和结构技能的要点。所以,模拟构造是重要的指导模式。

(2)命题构造。

命题构造是指给定主题的造型活动。目的是培养幼儿具有结构的目的性和构思能力。主题可大可小,可以是单一事物主题,也可以是组合情景主题。

(3)自由构造。

自由构造是指幼儿按照自身意愿进行的创造性构造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让他们自由想象与创造。自由结构有两个层次:一是尝试性地运用结构材料;二是自选主题、自我设计或者幼儿间合作设计的建构活动。

以上三种指导形式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它们分别适合于不同年龄幼儿开展结构游戏的不同阶段。

3.结构游戏的指导方法

(1)丰富并加深幼儿对物体和构造物的印象。

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的物体和建筑物有较细致的了解、有丰富而深刻的印象,是开展结构游戏的基础。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认识物体的名称、形状、结构特征、组合关系、色彩搭配、结构材料等。如火车是由一节一节车厢组成的,必须在钢轨上运行,有单层客车,也有双层客车。要使幼儿获得对物体结构的清晰认识,成人要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结构特征并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直接的感知和观察,抓住形态多样的物体及建筑物的外形特征。对于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可利用玩具、模型、图片来补充。

(2)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和活动场地。

结构材料是结构游戏的物质基础。向幼儿提供的结构材料,应当种类丰富而有层次。如积木、积塑、竹制品、金属材料、木塑的结构玩具以及常见的沙、水等自然材料。同时,还应准备一些构造用的工具如小铲、小桶、小锤、螺丝刀,辅助材料如胶泥、胶水、袋、线、树枝,以及各种盆、瓶、碗、半成品和一物多用的成品。

在幼儿使用这些材料前,教师应向幼儿说明这些材料的名称、性质、形状和用途,并教幼儿如何使用结构材料,如何爱惜与保护结构材料与玩具。

活动场地应宽敞,行走通畅,小型的建构活动应有桌椅和展示台,其高度应与幼儿的身高相适应;大型的综合主题建构活动需要较大的场地,更应注意场地的平坦和安全

(3)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基于观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分析幼儿的各种行为,根据幼儿的游戏水平,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包括:材料的增添、主题的引发、技能的指导等。教师可采取参与式指导,也可采用非参与式指导。但是,一般情况下教师应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游戏,在交流中自然地进行指导。

(4)游戏后适时组织分享活动。

游戏结束后,教师应适时组织幼儿开展分享活动。分享活动应包括:作品展示与讲解、建构活动过程回顾、作品评价等。其中建构活动过程的回顾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和元认知水平,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制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幼儿对结构游戏的持久兴趣,应作为游戏后分享活动的主要部分。

在分享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和爱惜幼儿的建造成果,切不可因为建造得不好而轻率毁掉,这样做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和创造性,影响极坏。教师还要教育幼儿彼此爱惜建造成果,不得任意破坏它。可通过评价、欣赏建造成果的活动,培养幼儿珍惜建造成果的情感,提高幼儿建造的技能。如在结构游戏结束时,暂不拆除,让大家看一看都建造了什么,请幼儿自己介绍一下,让大家讲一讲哪个最好,这样的评价和欣赏活动是很有益的。一些好的作品还可在室内展出一段时间,以供幼儿欣赏,同时也可使幼儿互相取长补短。

(二)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1.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原则

(1)游戏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游戏性指的是组织指导规则游戏应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教育性是指在游戏中要引导幼儿达到游戏目的,获得发展。规则游戏和其他游戏一样,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幼儿获得愉快的游戏体验是最重要的。同时也应看到,规则游戏又具有明确的游戏目的,教师的指导更为特定和显性。

首先,要充分发挥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规则游戏的发展价值取决于教师的指导方式。教师的指导应建立在充分尊重幼儿游戏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使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如指导游戏时不要强迫幼儿遵守规则,对于幼儿的违规现象要以游戏的口吻提出,巧妙地处理。另外,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如玩“打野鸭”游戏时,教师发现幼儿只是对躲闪是否成功感兴趣,就提出问题,如野鸭怎样变换方式躲闪猎人,野鸭累了怎么办等,启发幼儿思考变换躲闪方式。

其次,要处理好规则游戏的游戏性与教育性的关系。教师在指导规则游戏时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追求教育性而忽略了游戏性,使规则游戏变成了学习活动,幼儿享受不到游戏的自主与快乐;二是沉溺于趣味性,一味追求“好玩”而忽视对幼儿的引导,这样就会削弱规则游戏的教育价值。

(2)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指的是教师指导规则游戏时要保持游戏规则、内容的变通性。规则游戏有固定的玩法、规则,还有特定的游戏结果,但这并不是说规则游戏是一成不变的。

第一,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变化游戏玩法、规则。幼儿在进行规则游戏时,常常根据自己的认识、兴趣、需要改变游戏情节、规则。如果幼儿要求而且都同意改变规则时,应当允许幼儿改变规则。改变规则的过程正是建构规则意义、发展社会性交往和人际理解的过程。而且由幼儿自己制定、理解的规则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遵守。当幼儿不满足原有的玩法提出新的游戏情节时,教师应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使幼儿获得满足。

第二,要逐步提高游戏的难度。随着对某个规则游戏的熟悉,幼儿的游戏兴趣会下降。教师可以通过提高游戏难度的方法重新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如“什么东西不见了”这个智力游戏,玩法是去掉一个东西让幼儿猜,待幼儿熟悉后,教师提高了游戏难度,每次去掉两个东西让幼儿猜;后来又加入次序的因素,要求幼儿说出第几个什么东西不见了,使游戏对幼儿始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游戏的规则、内容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不变,以培养幼儿的任务和规则意识。

2.规则游戏指导的方法

规则游戏是由成人发起的,幼儿要独立自主地开展这类游戏,需要先学会游戏的玩法。因此,规则游戏有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教师的正确指导能更好地发挥规则游戏的价值。

(1)做好游戏的准备工作

①选编适合幼儿的规则游戏。

好的规则游戏应该游戏任务明确,玩法有趣,规则简单易行,游戏内容多变并能逐渐复杂化。教师要选编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规则游戏,游戏的内容、规则为该年龄幼儿所能接受。教师还要注意选择大多数幼儿都能参与进去的规则游戏,避免选那种只有个别幼儿玩而大部分幼儿在等待的游戏。

②熟悉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教师应反复研究游戏,熟悉游戏的玩法和规则,考虑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是否合理;明确游戏的每一步骤是什么;设想幼儿游戏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思考组织游戏的方法。

③准备游戏场地和所需材料。

考虑游戏是在室内空间还是室外空间,布置好游戏场地,准备好游戏所需材料。

(2)规则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实际上是教师带领幼儿游戏,可按下面的步骤组织。

①集中幼儿注意力,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夸张的动作营造游戏氛围,激起幼儿游戏的愿望。如“摸箱”游戏开始,教师一边把手伸到箱子里,一边故作神秘地说:“这个箱子里装着什么好东西,谁想摸一摸?”这样一下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再如玩音乐游戏“小花猫和小老鼠”时,教师从环境设置入手,布置了一个夸张的老鼠洞和可以藏身的物件,如蘑菇、草丛、小树,还有形象滑稽可笑的头饰,幼儿立刻被这童话般的场景吸引住了,想马上开始游戏。

②帮助幼儿了解游戏的玩法、规则。

教师的讲解与说明要简练、清楚、通俗易懂。有的游戏需要教师示范游戏动作,使幼儿明确游戏的动作顺序和要求。如体育游戏“跳水运动员”,教师示范系列动作:小小运动员(直立),跳水真勇敢(两腿半蹲、两臂后摆),一二三跳(双脚同时跳下、轻轻落地)。

教师还可以和个别幼儿一起示范玩一遍游戏。在中大班,也可让个别幼儿试玩游戏,教师根据幼儿掌握的情况做进一步说明,达到使幼儿了解、掌握游戏规则、玩法的目的。

③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

当幼儿明确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后,就可以自己游戏了。此时,教师应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并适当指导,如指导游戏动作、教育幼儿遵守规则、处理游戏中的意外事件及对游戏结果进行适当评价。有时教师也可参与到游戏中去,以自己的动作、行为、良好的情绪影响幼儿,推动游戏发展。

遵守、执行规则是规则游戏最突出的特点,在规则游戏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执行规则的情况。如发现幼儿不遵守规则,要分析原因,但是不要打断幼儿的游戏,可在下一次游戏前提醒幼儿或把问题提出来让幼儿讨论。使幼儿明确规则的内容,了解具体的行为要求,并使幼儿明白为什么要遵守规则,使规则的遵守成为幼儿内在的需要。

规则游戏的结果是幼儿完成游戏任务的标志。每一遍游戏结束,教师应和幼儿共享游戏的快乐。竞赛性游戏需要判定胜负,可以由幼儿集体讨论,做出公正的评价。

④做好游戏结束工作。

规则游戏进行时可以重复多次,教师要注意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结束游戏。教师总结评价时要侧重评论幼儿获得的游戏技能和得到的快乐,评论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如引导幼儿思考赢者为什么获胜,使幼儿意识到别人的想法和观点。避免一味用语言和物质刺激强化竞争结果。

需要明确的是,除了教师组织集体玩规则游戏外,幼儿在户外活动、区域活动时都喜欢以小组、结对的形式玩已掌握的规则游戏。如户外活动时,几个幼儿自发玩起了“老鹰捉小鸡”这个体育游戏;区域活动时,两个幼儿玩起了打牌的智力游戏,这时教师的任务更多的是观察幼儿玩的情况,进行个别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