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活动概述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概述

(一)核心素养定义及内涵

“核心素养”一词,2014年首次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而关于核心素养的定义,在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将其界定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

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与文化基础三个方面。

1.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敢于担当的人。

社会参与主要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

(1)责任担当。

责任担当,主要是个人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第一,社会责任的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款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敬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制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第二,国家认同的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第三,国际理解的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2)实践创新。

实践创新主要是个人在劳动实践、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第一,劳动意识的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活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生活、成就人生的意识和行动等。

第二,问题解决的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第三,技术应用的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2.自主发展

自主发展,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自主发展主要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个方面。

(1)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是人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第一,乐学善学的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第二,勤于反思的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景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第三,信息意识的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2)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主规划等基本要点。

第一,珍爱生命的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第二,健全人格的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第三,自我管理的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3.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文化基础主要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方面。

(1)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主要是人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第一,人文积淀的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第二,人文情怀的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第三,审美情趣的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2)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主要是人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第一,理性思维的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第二,批判质疑的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第三,勇于探究的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等。

表3-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

(二)教学活动与幼儿园教学活动

所谓“教学活动”,一般而言,是指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班级所有学生都参与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包括了教师预设的和生成的教育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的系列活动,全班一起进行的和分小组同时进行的教育活动。

而关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定义,主要列举当前影响较为深远的著名学者黄人颂的界定,“我国的幼儿园教学,是幼儿与教师的共同活动。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地领导幼儿的学习活动,以上课为基本模式的班级或小组的活动”[2]。著名学者冯晓霞认为“从理论上看它(幼儿园教学活动)具有以下优越性:高效、经济、公平;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引领性强;系统性强;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集体感”[3]

基于以上对核心素养、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诸多观点,本书将幼儿园教学活动定义为,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幼儿创设以促进幼儿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积累为目的的学习环境,以引发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帮助幼儿核心素养发展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