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播眼中的拍摄对象

一、导播眼中的拍摄对象

谈话节目的现场录制的关键因素是导播和现场导演,摄像师和机位,视频、音频、美术、灯光、动力,主持人,场记,剧务,录制现场的消防、保卫。

谈话节目的现场录制需要多个部门默契配合,因为这类节目没有办法重拍和彩排,因此,前期工作必须要做好。现场录制时要注意现场观众的参与、现场氛围的营造(包括场地设计、影像资料的运用、现场节奏的把握等)。此节主要站在导播的角度讲一下电视谈话节目的现场录制。

对导播来说,面对一个谈话节目,首先关注的不是“话题”“支点”等软性因素,而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进行这一场谈话,最主要的是表现交流这一主题。也就是说,导播要对谈话节目的现场构成做出图景式分析。这是由于导播工作主要关乎节目外部形态这一事实所决定的。在导播眼里,诸多谈话参与者的具体形象、身份以及他们说话的内容、态度往往被简化为他们在节目中的角色类型。并且,导播需要将所有谈话参与者图解为数目、类型、位置,这成为导播看待谈话节目构成元素的一个方面。

谈话节目的交流者的数目,是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三,嘉宾是四个、五个还是一百个?谈话参与者的人数决定了导播工作的复杂及难易程度,它具体体现在谈话节目多讯道拍摄的任务量上。

1.“一对一”访谈

如果是“一对一”的谈话节目的录制,三个机位的讯道就可以完美地完成拍摄任务,主要运用的景别是主持人与嘉宾两人关系的小全景及单人中、近景的拍摄。选择哪种镜头,根据节目的风格而定。采用三个机位拍摄一对一的谈话镜头,机位设置与景别可参考图2.4。

图2.4 “一对一”谈话节目录制的机位设置

2.“一对二”访谈

“一对二”和“一对一”的访谈拍摄会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嘉宾的位置可以灵活安排,主持人可以安排在两个嘉宾之间(图2.5),也可以在嘉宾的一侧(如图2.6)。主持人在一侧,是“一对二”谈话节目相对容易的座位安排方式,特别是只使用两个摄像机机位进行拍摄时,可参考2.5。

图2.5 “一对二”谈话节目录制的机位设置

(1)两台摄像机。(图2.6)

图2.6 两台摄像机拍摄示意图

用一台摄像机(1号摄像机)对主持人进行单独拍摄,这样就可以拍摄主持人的中近景或者中景镜头,甚至可以稍微向右侧移动一下机位拍摄三个人的画面。

另一台摄像机(2号摄像机)可以单独拍摄任何一位嘉宾,也可以拍摄嘉宾的双人镜头或者三个人的画面。这样的情况下,当2号摄像机进行重新构图时,1号摄像机则需要拍摄许多反应镜头。可参考图2.6。

(2)三台摄像机。(图2.7)

图2.7 三台摄像机拍摄示意图

三台摄像机拍摄“一对二”的谈话节目时,就相对容易很多,1号摄像机主要拍摄主持人的活动,同时也可以向右侧移动拍摄三人的活动。

2号摄像机可以拍摄嘉宾A,A和B,或三人的活动。

3号摄像机可以拍摄嘉宾中的任何一位,也可以拍摄A和B两个人。

大致来说,2号摄像机可以拾取节目过程中嘉宾的精彩镜头,3号摄像机则可以聚焦嘉宾B,这样就能同时给两位嘉宾以很好的正面镜头。

如果节目当中两位嘉宾关系融洽,这个安排就可以顺利进行,因为可以拍到一个十分漂亮的B倾听A说话的双人镜头。这在气氛轻松的谈话在节目里是十分有效的,因为观众总是想看到有人时而被讲述的事情逗笑,时而会意一笑的精彩画面。如果两位嘉宾的关系并不融洽,节目在进行当中陷入僵局,甚至争吵不已,局势就很难控制,所以要根据节目的性质风格,嘉宾的角色所安排适当的位置。可参考图2.7。

3.“二对二”访谈

“二对二”的访谈模式在很早的时候就被节目所采用。在这种采访模式中,主持人和嘉宾的位置排成一个“L”型,尽管我们可能只用三台摄像机即可完成拍摄,但如果节目调度灵活当然还是四台机器更好一些。可参考图2.8。

如图2.8,3号和4号摄像机集中拍摄主持人。如果同时要抓两位嘉宾的镜头,就要让4号摄像机拍嘉宾,2号3号摄像机拍嘉宾,这样能使主持人更自然地面对镜头。

如果你知道下一个是哪位嘉宾发言就可以直接去拍他,这样会很好地通过镜头捕捉嘉宾的表情及眼神。如果另一位主持人发言,3号摄像机就可以向左轻转过来拍一个大景别画面。

1号、2号摄像机在拍摄嘉宾上起的作用是相同的。如果同时拍两位嘉宾的情况下,1号摄像机拍嘉宾B,2号摄像机拍嘉宾A;或1号摄像机拍正在讲话的嘉宾,2号摄像机拍两个人的活动画面。可参考图2.8。

图2.8 “二对二”谈话节目录制的机位设置

4.“二对三”访谈

如果在再添加一个嘉宾的情况下,上面所说的拍摄方式是很容易进行拓展的。因为许多节目的座位设计都很灵活,所以当嘉宾要临时增加时,不妨就在原先的沙发上增加一个应急的座位就行了(在拍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在访谈类节目中,每台摄像机的机位和分工基本是保持不变的。不过这时用2号机拍集体的画面,同时用1号机拍每个嘉宾的画面是比较正确的选择。可参考图2.8。

在采访结束时,很多被采访者立即想离开演播室或者是室外的节目录制现场去放松一下,通常他们会在摄像机前走动,甚至忘记他们身上还带着话筒或者是其他的设备。所以事先必须要和他们交代清楚,让他们在节目结束时保持原来的样子或者示意一下现场导演,直到有人通知他们离开再走,以免影响拍摄质量。

5.“一对三”访谈

在一对三”采访模式下,对于没有工作的编导而言,“圆桌式”访谈和“方桌式”访谈是最难处理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在于轴线是不断运动的,并且移动方向是随着说话人的不同在不断变换的。

(1)轴线。

如图2.9所示,这里有6条轴线。这些轴线将给那些缺乏基本拍摄知识的人带来很大方便,轴线的存在应该足够让他们克服一切困难。其实在理论上,我们只能在轴线的一侧进行拍摄。

(2)典型的拍摄模式。

假设主持人和A在交谈,2号机拍主持人或拍以主持人为主的双人镜头,4号机以同样的拍摄方式拍摄嘉宾A,然后再用1号机拍摄嘉宾B和C的反应镜头,以表现嘉宾各自的观点、立场。如果这样进行拍摄,那么在理论上已经构成越轴。

图2.9 “一对三”谈话节目录制的机位设置

紧接着主持人转向嘉宾C。3号机单独拍摄主持人,1号机拍摄被采访的嘉宾,之后4号机拍摄其他嘉宾的反应镜头。

但如果嘉宾A开始对着C说话,那么你就有另一种选择了。因为在轴线的两边各有两台摄像机,你就可以使用四台摄像机中的任意一台进行拍摄。在进行选择的关键就在于交谈是由哪一方先发起的。如果是主持人先开始对嘉宾C说话,那么你就使用2号机和3号机(这样就可以保证嘉宾C的视线始终朝向画面右侧),但如果是嘉宾C对嘉宾B讲话,那么就最好用1号机和4号机。可参考图2.9。

(3)技巧及广角镜头的处理。

一般情况下在拍摄区的正上方都会有一台垂直悬挂的摄像机,它拍摄出来的画面和图例是相似的。可以随时用它来进行过渡。

我们通常会需要左右移动摄像机以获得比较完美的单人镜头或过肩镜头。当然并不是非要嘉宾一开口我们就得把画面切过去,因为观众并不需要通过画面来听每个人说话。所以先用一个广角镜头,然后再使用小景别的镜头。

一般情况下需要使用两台摄像机来拍摄单人镜头,一个用来拍摄反应镜头,而另一个则作为备用。备用机器也常被用来拍摄广角镜头,如果在节目录制当中出现麻烦,可以直接切到广角画面,然后重新做出调整。所以经常使用广角镜头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6.谈话类节目

由于观众对奥弗莱·温弗瑞和里基·莱克的喜爱,谈话类节目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起来。谈话类节目流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需要倾诉,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都来分担他们的不幸遭遇或其他的分享。它可以调动观众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

(1)主持人站在固定的位置。

主持人站在固定位置,摄像机就比较容易安排。尽管有很多机位设置的方法,但本节以一个较为有效的学习范例(即一个主持人,四个观众)为例子进行讲述。

(2)越轴。

在这类节目中,摄像机的越轴次数会很频繁。但可以使用中性镜头来过渡,这样画面看起来就不会那么“跳”了。

(3)拍摄。

一般谈话类节目只要几台摄像机就足够了。最少的时候5台就可以,如果条件允许,6台摄像机可能会使节目开头很好看。

图2.10 访谈类节目机位设置

如图2.10所示,1,2,3号摄像机的位置拍摄采访比较方便,可以交叉拍摄主持人和嘉宾。1号摄像机主要拍主持人,因为它上面装有提字器设备。4号摄像机装有很大的透镜(即可以拍摄从大景别到小景别层次不同的画面)。它恰好可以装置在后排观众的上面或背景幕的后面,因为它可以拍摄一个大全景,画面内容包括观众的背面,主持人和嘉宾,以及他们背后的舞台背景幕;也可以聚焦一组人,或者进一步推到任何一位嘉宾的中近景。5号摄像机和6号摄像机的机位要架得高一些,它们也是安置在观众和主持人的后面。5号摄像机用大景别拍摄观众,而6号摄像机拍单人画面会更自然一些。7号机是专门用来拍观众的,可以拍观众的精彩画面。精彩与否其实主要依赖于观众的位置,我们可以用同一画面表现几个观众的活动,不需要用大景别的画面。4、5、6号摄像机都是恰好设在和演播室的中轴线垂直的位置,所以它们拍出的画面几乎是“中立”的镜头,也就是说大多数人的视线和摄像机的轴线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