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的场效应——舆论场的构建
(一)典型的舆论场
“大型”的节目定位字眼如果出现在一般的综艺节目中,则无外乎突出节目占地广阔、参与者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繁杂的特点,而此处的“大型”给《一虎一席谈》相似的谈话节目贴上标签,则显出“大型”一词的创新意义——不局限于节目场式、人数和内容形式的大气,更在于发挥演播室中各种信息多向交流、不同意见相互碰撞而引发的场效应。
场效应的外在表现概括地讲就是谈话节目的气氛、状态和影响。节目感觉是严肃还是轻松,主持人的谈话是咄咄逼人还是平易温婉,谈话方式是逻辑严谨还是自由跳跃,产生的社会反响是强烈广泛还是蜻蜓点水般,都取决于这个“场”。
按照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的解释,“舆论场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依托辩论形式和思想交锋定位的《一虎一席谈》正是一个意见高度聚集并共谋合意的舆论场,它满足舆论场形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1.“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
人群集结密度大、交往频繁是《一虎一席谈》得以实现思想交锋广度上延伸的必要前提,也就是说,参辩者的人数越多、发言机会越充足,也就越能形成大范围的意见交流。通过对《一虎一席谈》2009年3月14日这期节目做的统计,在时长48分钟的节目里,共有22位参辩人员进行了53次完整的观点阐述与意见辩驳,主持人发挥协调、引导作用的发言次数40多次(多为简短句子),大家的平均语速达到了每分钟约400字,大大超过了播音员的正常语速。由此可见,《一虎一席谈》因采用辩论形式,而提高了参与者的交流速度,增加了“你来我往”的抗辩频率。
2.“舆论场的开放度”
舆论场的开放度实际上是指空间的开放和信息内容的开放两个方面。
《一虎一席谈》节目看似是一个被局限起来的演播环境,但实际上谈话节目本身具有大众化传播的特点,其不过百平方米的演播室内的小规模人际交流是面向大众的。也就是说“全球的华人”都在倾听、关注甚至参与这种抗辩活动。尽管他们不能亲临现场,但媒介的延伸作用为他们创造了共处“虚拟空间”的条件。借助凤凰网、天涯网上的节目论坛、专题博客和网络直播专栏以及节目进行过程中推出的短信互动平台,广大的电视观众可直接参与意见的博弈,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修饰、更正自己的观点。开放度的展现解释了《一虎一席谈》节目常在社会上引发舆论热潮的原因,而由此“开放”带来的“场效应”也是十分明显的。
周播性的《一虎一席谈》为了保持信息内容的开放,“每周萃取社会、文化方面的焦点和热点”,从维护国际海运安全组建远洋舰队,到五省市试点降低事业单位养老金,从扩大内需背景下的经济运势,到高中文理分科可行性的意见征求,从武汉市率先开行商业赛马,到广东省曲线恢复“五一”长假,《一虎一席谈》的新闻触须涉及政、经、文、体各个领域,大至政坛风云,小至街谈巷议,都可以成为其无所不包的辩题。
3.“舆论场的渲染物和渲染气氛”
谈话节目中多方角色营造的舆论氛围不仅仅靠语言的交流,也比较注重环境中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如背景布置、人工配乐等。《一虎一席谈》的演播室以“丫”字形的蓝色粗线条分成主持人、正方嘉宾、反方嘉宾三角鼎立,现场观众呈弧形在“丫”字底端依次排开,对演播室形成囊括之势。一主持人、两方嘉宾、众观众的组合方式,使参与者的形态分布呈现出正金字塔的稳固结构,让交流的意见在场中碰撞、激荡,舆论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酿造。好用人工配乐是谈话节目历来的传统,《实话实说》节目开创了乐队配乐的先河,即兴、悠扬的音乐创作给崔永元的谈话增添了不少轻松气氛,而与《实话实说》有着不同节目风格的《一虎一席谈》则讲求话语的对抗和气场的营造,若照搬乐队则显拖沓之嫌,因此节目中常采用短促、爆发力强的音效凸显论点的有力和慑人特征,但当谈到“回家”等温情字眼时,节目也会不失时机地放出一段《常回家看看》,让人沉浸在节目的变奏中。
(二)舆论场的运行机理
《一虎一席谈》的“大型”特点主要得益于场效应最大程度地发挥,而场效应的充分展现与舆论场的构建息息相关,因此,在本节中将具体分析《一虎一席谈》节目中“舆论场”的运行机理。为便于研究,在此先列出节目的流程(图2.22):
图2.22 《一虎一席谈》的节目流程
演播室内“舆论场”的运行图示为(图2.23):
2.23 《一虎一席谈》“舆论场”运行图
参照上面两幅图,我们可以看到演播室内“舆论场”的构建及运行机理:主持人抛出具有争议性的热门话题后,双方嘉宾开始轮流阐述自己的立场、并提供有力的论据,如同辩论赛中的“自由辩论”环节,正反方展开互斥辩论,舆论场的声势渐起。当嘉宾的意见与自己的想法产生强烈共鸣或抵触时,现场观众则可随时举牌(正反面分别“赞成”和“反对”字样),并在主持人的示意下表达自己的观点;而现场观众给出的想法,又常常引发未曾考虑到的问题、促成节目话题的深入,这便形成了嘉宾辩论与现场观众意见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场的氛围越发浓厚、激烈。另外,主持人的催化剂作用可谓十分突出:每一轮的辩题均由主持人率先抛出,他催化了正反方嘉宾之间意见的交锋;而为了保持话语权的平衡和话题中心不偏离,催化剂必须及时打断场内三方中某一方喋喋不休的发言,将话题中心牢牢定在场中,确保交流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当某一方因情绪失控出现矛盾激化甚至人身攻击时,催化剂也不得不现身充当和事佬,促进三方交流向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共振圈,正如主持人胡一虎所说“主持这个节目就像是在倾听一场非常和谐的交响曲,它让我听到了在这一片土地中人们的呐喊声和人民的欢乐声,就是在这个不同的声音中,让我感觉到这是最美妙的和谐声”。
当“和谐声”萦绕在演播室现场时,谈话者和观看者对话题的认识便逐渐加深,呈螺旋上升状态,而舆论场的威力也会不断向四周扩散开来,从而影响电视机前的观众,达到最优的大众传播效果。
(三)辩论的新巧形式——主持人的话语控制
辩论本身就是一种“好看”的因素,它具有逻辑严密、言语精练、冲突性强的特点,在当前中国专题讨论型谈话节目中常有所触及。但略带辩论色彩的讨论型节目由于受到辩论时间短、话题涉入浅等因素的限制,未能真正展现辩论的价值,这暗合了中国传统的“和为贵”思想,为了求得人际关系的和谐,个人会做出适当的让步,至少在表面上“退避三舍”,尽量避免公开的冲突。而《一虎一席谈》不仅敢于突破中国人最传统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的“中庸”表达方式,大胆采用火力强劲的辩论形式,以求得气场的高涨和主旨的深入;其高明之处更在于化辩论赛的“死”规则为主持人的“活”应变,张弛有度、松紧适宜,否定了关于节目“不和谐”的质疑。节目中,辩论双方在固定的位置上站定,面对面进行抗辩,俨然一副国际大专辩论赛的紧张场面;而随着主持人胡一虎的安排,辩论的层次随着辩论者的逐渐增添而扩展,一轮话题的结束实则引发另一轮话题的开始,节目各个阶段均预留悬念,谈话内容环环相扣、内核层层剥开,紧张感在诙谐幽默中淡化,争辩的声势在话题的无形深入中演化为共谋和共识。可以说,通过主持岗位上17年的历练,胡一虎将《一虎一席谈》的辩论节奏掌控得恰到好处,一如2007年电视榜推荐委员们的评价:胡一虎“不是辩才,是帅才;不是主持,是操盘手。在貌似混乱的观点争议现场,他把各抒己见挑拨成逻辑较量,把吵架转化成言论民主。在众声喧哗中,他的声音在各种声音之间穿针引线,但永远不会被淹没;在所有的正反观点中,他只站在真诚这一边,担当了最认真的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