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伦敦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决赛[4]导播艺术

一、2012年伦敦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决赛 [4]导播艺术

2012年伦敦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决赛中,号称“东北虎”的王皓与号称“藏獒”的张继科两位中国球员胜利会师。当年29岁的王皓,已经是连续第三次参加奥运会,两次男子单打都是奥运亚军,多次国际大赛中男子单打也屈居第二,因此被有些媒体戏称为“千年老二”,这次比赛也是王皓能否实现大满贯梦想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时年24岁的张继科实力不容小觑,在屡次与王皓的对战中虽然各有胜负,然而在大赛之中,张继科胜率相对多一些,而这次比赛同样也是张继科的大满贯之旅。这场对决注定硝烟弥漫,悬念十足。

(一)赛事的机位设计与直播流程设计

1.机位设计

一般而言,乒乓球比赛直播的机位是相对简单的,这和乒乓球比赛的场地小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伦敦奥运会每张球台的比赛场地面积为8米×16米,但是球台的规格是高76厘米、长2.74米、宽1.525米,而运动员的整个中心活动点就在这个区域里。这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比赛中心场地相对狭小,也就决定了即便是在当下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乒乓球赛事直播的机位设置仍然不会过于复杂。一般情况下,乒乓球的直播机位设置如下:(图5.11)

图5.11 乒乓球比赛直播机位设置

作为球类赛事直播,基本原则是摄像机不丢球。因而实际上导播主要调度的是1、2、3号机位,辅以其他机位。本场比赛的机位调度有着可循的规律。在本场比赛中,5号游动机位没有出现。

2.直播流程设计

直播流程的设计能够保证比赛能够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一般情况下,如图5.11所示,由1、3号机位捕捉两位运动员中景、近景和特写,主要呈现他们接发球的过程以及比赛过程中的情绪;由2号机或者4号机来呈现比赛的完整过程。比赛过程的完整呈现2号机的调度更为频繁,在运动员的运动姿势正好挡住球路时,会切换4号机。在精彩回合结束以后会用奥运五环的特效进行转场,进行慢动作的回放。这个设计是非常合理的。虽然2号机能够实时地反映比赛过程,但是由于全景展现,球的速度又很快,往往看不到细节,因此往往会使用2号机或者是4号机中、近景的慢动作回放,这样电视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球路,以及运动员的技术技巧。

以第五局第11个球为例来看看导播镜头调度。此时的王皓已经3∶1落后,气氛十分紧张。这个球轮到王皓发球,3号机位给王皓的近景推至面部及发球特写,球刚刚发出去立马切换到2号机的全景,当这一回合结束以后,在捡球的间隙,切到了观众席中的观众的表情,随后进行奥运五环的特效转场,切入6号机位的慢动作回放,回放完之后奥运五环特效转场回到比赛现场。到此,即完成了这个球的导播。

但这不是千篇一律的规则,在第一局第16个球的导播,就会有不同的调度。首先是2号机位的全景,然后是1号机位的近景跟拍,简单利落完成这个球的镜头调度。

再来看看关于张继科发球时镜头的调度。张继科的五局比赛中有三局是站在摄影机的对面。相对来讲,对于他的机位调度显得要单调一些。在第一局的第31个球里,2号机位的全景展示该回合的过程,捡球空隙切入观众席挥舞国旗的画面,再切入3号机位王皓的近景。两位运动员第一局就展开了激烈地争夺,拿下第一局对他们而言就有先赢一分的优势,整个第一局双方一共打了34个球。第31个球,镜头调度虽然简单,但是把比赛的过程,观众的欢呼,对手的懊恼全部展现了出来。

在第三局第14个球时,轮到张继科发球,先切入3号机位拍摄王皓沉着应对的近景,上切入2号机位全景,该回合结束以后,切入1号镜头张继科的近景,捡球的间隙切入观众席中观众挥舞国旗的画面,完成这一回合的导播。在这个球的导播中,先切入的并不是1号机位的张继科的近景或特写,而是切入3号机位作为对手王皓的沉着应对的反应镜头作为对比,来强调比赛的互动性和紧张感。

对于当张继科在摄像机对面位置的镜头调度设计并非没有先切入1号机的中近景作为一个段落的开端,只是因为这个机位的镜头拍到张继科发球时总是背影,不太容易看清手里的球,所以相对用得比较少。

由上述几个段落镜头的详细分解可见,虽然大体上导播调度镜头循着比赛的具体流程而有明显的套路,但是在这规则之中,导播也尽可能地表现多样化的镜头调度设计,来更真实、更具有戏剧性地展现比赛的过程。

(二)导播的“故事”思维与程式化设计之外的镜头调度

比赛正式开始之前,中央电视台就为二人的比赛量身定做了宣传片,宣扬二人在这次比赛之中的对垒,来渲染这场战役的紧张氛围,将之定位一个王者之战的“故事”。王皓、张继科自然而然成为这个“故事”的中心人物,裁判、教练、现场的观众则成为这个故事的参与者。那么导播如何将这个“故事”精彩地呈现呢?除了上文所讨论到的比赛过程的直观展现以外,这场比赛的导播还非常聪明地选择了“故事”参与者的镜头以及用镜头揭示运动员的性格。

根据乒乓球比赛的规则,每局之间有不超过一分钟的休息时间;每个运动员可以要一次暂停,为时不超过一分钟;每六个球可以擦一次汗;在比赛这些间隙,除了对运动员的跟拍以外,往往会捕捉场上教练、观众、队友、裁判的画面来营造氛围,打破比赛画面的单调性。

首先来看看直播对教练和队友画面的捕捉。教练们都坐在观众席中,根据现场解说,观众清楚了另外一个规则,在这种决赛之中,两个中国队员在场上相逢,教练不再参与战术指导,而是作为普通观众坐在观众席中。场上的比赛战术的确立完全由自己随机灵活决定,这也从侧面增加了这场比赛的可看性,在无教练做“作战策略”的情况下,更能反映出一个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导播在二人比赛过程中切了国家队主教练微笑着看着两个队员在赛场“厮杀”的画面,张继科教练萧赞在紧张地看着比赛的画面,王皓教练吴靖平和他的弟子马琳在观看比赛的画面。在第四局时,导播在每球结束之后来回切换萧赞教练与吴靖平教练的画面,将教练在场外的“爱莫能助”和球桌上的紧张氛围渲染了出来。

在赛场上还有一个意外的“插曲”。第五场的第15个球是一个争议球,张继科认为是擦边了,王皓认为没有擦边,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争执。这使得一直在画面之外的裁判也走到了镜头前,参与了“故事”的讲述。用中近景来呈现各自的情绪状态,用全景来展现二人争执的过程。

导播也往往会用镜头来“揭示”运动员的本真性格,使比赛更具可看性。对于观众而言,对体育明星的猎奇心理永远存在。除了希望看到高水平的比赛之外,也希望能看到体育明星在危机面前表现出来的真实反应,甚至有很多观众会根据这些细节地反应来评价体育明星的性格和人品。在这场比赛中,王皓与张继科可以说都打得很稳重,既表现出了对对手的尊重,也表现出在重量级比赛中的谨慎。王皓虽然一直处于劣势,然而心态一直很淡定从容,不急不躁,有大将风度,但是除此之外,在失球之后也有吐舌头的“萌表情”以及得分之后握拳呐喊的自我鼓励,也是更为其性格添上可亲的一面。

张继科在赛场外的是性格比较张扬的一位体育明星,但在赛场上却显得老练而稳重,有着与年龄不太相符的成熟。但是在此比赛中,导播还是捕捉到了张继科真性情的流露:他在宣泄自我情绪时,会习惯性大吼着绕着自己的半场跑动,这使张继科的个性在这咫尺之间的赛场得到了展现。

在最后一个球张继科得分锁定冠军之后,1号机位跟拍了张继科丢下球拍跳过球场周围的“围墙”,去亲吻了冠军领奖台,将他的喜悦之情通过镜头真实地表达了出来。

此次比赛结束之后的镜头调度对“故事”结局的叙述也别具一格。张继科拿出国旗披在身上,并和王皓一起牵起国旗向起立鼓掌的现场观众致谢,镜头又转移到了观众席中的三位教练和队友们,然后再转回赛场上二人相拥祝贺的画面。对比赛结束后的画面导播既给了这个一开始就悬念迭起的赛事一个结果,同时通过镜头的调度,将现场观众对二位高水平运动员精彩表现的尊重,以及二位运动员在赛场上是针锋相对的对手,赛场下是亲密无间的队友等诸多信息呈现出来。这些镜头要展现的不仅仅是赛后的一个过程,更多的是从这些画面呈现出赛场上“更高、更强、更快”的奥运精神,赛场下相互尊重的人文关怀。

(三)声音处理与字幕设计

1.声音处理

在现代体育赛事的直播中,越来越强调突出现场气氛,而声音的现场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元素。对于乒乓球赛事直播时的声音层次大致由临场气氛声音、运动声音、评论声三个方面组成。

首先是乒乓球赛场话筒设置:在球桌的网前左右两侧设置领夹式话筒,球桌两边正下方各设置一个领夹式话筒,在球台场地外围两端设置立体枪式话筒,这些话筒都用来拾取赛场上的运动声和临场的环境声;在主裁判和副裁判的外侧各设置一个立体枪式话筒,用来拾取裁判的声音;在摄像机上还有机头话筒来拾取临场气氛的声音;在四周观众席中有个四个立体枪式话筒来拾取现场观众的加油呐喊声音;解说席也设置有话筒来拾取声音。

这些声音在处理起来需要有层次感。在声音处理过程中,解说员的语言是在第一层次。解说员会给观众带来大量的比赛信息,这包括现场的比分、得失球的现场评论、运动员双方的技术特点、运动员成长背景、曾经的交手经历,等等。解说员是比赛的现场讲述者,所以其声音应该以最为稳定的方式让场外观众感受得到。

处在第二个层次的是运动声。对乒乓球比赛而言,主要是球拍击球以及与桌面碰撞的声音。在技术处理上,这种声音一定要和相应的画面同时切出,这样才能切出现场感。

处在第三个层次的是临场气氛的声音。现场观众的声音、运动员交流的声音、裁判的声音,这种声音的拾取对于增强比赛的氛围有着极好的助推作用。

在处理不同的声音层次时,话筒的声音比例要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置。

对以乒乓球声音为主的运动声,500HZ以下的声音信号通过高通滤波器滤除,同时用参量均衡器在其特征频段3KHZ附近提升3DB,以达到突出“嗒嗒”声音特征的目的,同样,在2KHZ以上频段通过低通滤波器滤除,并在500HZ附近对其频率进行3DB的提升,同时为了减少拾取运动员在发球时产生的“砰砰”声,对其150HZ以下频段进行了低切处理。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通过对1号与2、3号话筒声音比例的调节,可以混合出比较理想的乒乓球声音。而对于4、5号话筒,由于距离发声体比较远,从而高频衰减比较大,为了弥补这些缺陷,对4KHZ以上频段提升2DB,以增加声音的空气感和亮度,同时为了控制现场观众的欢呼声动态,对这两个话筒设置了压限,压缩门限设置在-18dBFS,压缩比为2.5∶1,启动时间设置在30 ms。

2.镜头衔接与字幕设计

再来看看在一些非常有设计感的镜头衔接和字幕设计。在每局比赛的休息空隙,由于时间相对比较长,会插播广告和其他比赛颁奖时刻的动人画面。再回到比赛场地时候往往会有这样的设计:使用6号摇臂上的摄像机俯拍球桌,形成空中俯瞰效果(图5.12,图5.13)。这个机位画面的使用在比赛过程之中使用很少,往往在局与局之间进行衔接的时候使用。

在字幕设计上,采用了与中央电视台整体色彩比较协调的蓝底白字边框。但在字幕位置设计上还是比较有讲究。王皓与张继科每一局内的得分情况设置在左上角约三分之一处(图5.15);该场比赛的基本信息一直设置在画面的右上角三分之一处(如图5.15);每一局结束以后每局的分状况在设置在屏幕下方的三分之一处(图5.12,图5.14)。

字幕的出现时间与比赛的节奏、画面也配合紧密。

图5.12

图5.13

在比赛之间捡球或暂停休息的空隙,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当前比赛的进展就会出现每局比赛的赛况(图5.12)。

在每一局结束以后,也会调用2号机位对桌角的特写,这个画面正好呈现出球网上奥运五环的背景,在桌角的位置切入字幕,显示到此局位置的比分情况(图5.14)。

图5.14

在屏幕的上方,也会根据比分情况实时的切入比分变化以及赛事名称、队员、姓名国籍的字幕(图5.15)。

图5.15

乒乓球比赛由于受到场地限制的原因,机位简单,为了保证观众流畅连贯地看到比赛,会有很多事先设计好的导播流程,但是为了保证比赛精彩丰富地呈现,也需要导播能够充分发挥创造力,灵活地进行镜头调度,选取更有表现力的画面,能够更好地烘托比赛氛围,引起电视机内外观众的共鸣,传递出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和尊重对手、尊重规则的体育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