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机位数目
导播确定多讯道制作的机位数目总会经历一个先增加再减少的过程。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得知,导播确认谈话参与者的数目规模可以对大概需要的机位数量有所判断;分析谈话参与者的类型可以从机位任务分工的角度确定必需的机位数目;又由于场景展现的需要、特殊拍摄角度与运动形式的需要以及调机可能性的限制,致使不断需要增设机位的数目。可以说基于这样的因素的考虑,导播设置机位时会经历一个逐渐增加机位的过程。
有人认为,机位越多拍摄的可能性就越大,越不会遗漏更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会在制作费用与技术保障允许的情况下将机位数量最大化,觉得这样做会更放心。但机位是否越多越好呢?
首先,随着机位数目的增加,现场的机位工作区也会增加,从而造成机位相互影响、相互穿帮的可能性就越大;此外导播需要同时监看和调度的讯道数目也会增多,看、听、说、切的工作量也会同时增加,这样对导播的注意力的分配就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机位的增多,加大了多讯道制作的复杂程度,使各环节可能出现失误率就会有所增加。当然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机位的使用率和是否必要的问题。仅仅因为经费充裕、技术条件好而多设的机位,不仅构成一种极大的浪费而且会造成增加工作中出现问题的隐患。因此机位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在于提高其使用价值。
我们提倡在设置机位时本着机位数量最少化的原则。当然这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机位数量越少越好,而是机位数量应该力求有效实用的最少量。所以一般情况下,导播进行机位设置的时候,都会先综合考虑到各种拍摄的需要来安排充足的机位来达到最优状态,然后再考虑合理减少机位的数量。
1.通过调机可以减少机位数量
为了减少机位数目,导播首先需要考虑那些通过调机可以完成的拍摄任务。
图2.15现场示例中,三个嘉宾都是拍摄的主要对象,那么如果设置两个嘉宾的机位来保障似乎更保险,设置三个嘉宾的机位来保障似乎可以说是已经“滴水不漏”。现在如图所示的机位设置方案中如果只有一个嘉宾的机位,它是否够用呢?
首先,三个嘉宾不能够同时发言,也就是说不可能同时需要三个人的近景镜头,所以要是设置三个嘉宾机位就多余了。
其次,如果其中的两个嘉宾对话,用一个嘉宾机位拍某嘉宾的近景、再利用负责场面全景的机位调度成另一个嘉宾的近景或双人关系的中景,就可以完成双人交流的展现了。
最后,如果三个嘉宾争论,说话虽然有次序但此起彼伏连接紧密,那么用嘉宾机位随时调整抓拍最主要说话的人,全景机位拍摄三人小全景作为过渡镜头和人物关系的展现,主持人的机位也可以用来拍摄另外嘉宾的近景。
所以在这个示例中,嘉宾虽然有三个,但设置一个嘉宾的机位就够用了,导播可以通过调度其他机位来共同完成多嘉宾同时交流情况下的拍摄任务。
2.针对节目进行的不同阶段来部署不同的机位分工
为减少机位数量,导播还要考虑节目中不同阶段环节所需要的不同机位分工方法。
前文曾经分析过,在谈话类节目的进行中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表现重点。比如说在主持人介绍嘉宾的环节中,主持人与一个个被介绍的嘉宾是所表现的重点。于是如图2.15所示,1号机、3号机的原有任务不变,分别负责主持人与每个嘉宾的近景;而此时的现场观众虽然人数众多但只承担听众的角色,只需要观众的反应镜头,所以只要有一个负责观众的机位在观众群、观众组、单个观众之间调整拍摄就可以了,不必因观众人数多而设多个机位。
再比如说,在观众与嘉宾进行自由交流的环节中,表现的重点则是每次提问的观众与回答的嘉宾,而主持人的任务相对减少,其他观众也只是听众。所以如图2.15所示,观众的机位应负责提问的观众近景,嘉宾机位应负责回答嘉宾的近景,因此2号机、3号机的原有任务不变;在这个时候原来用于拍摄场面全景的4号机就可以负责三个嘉宾的小全景,以摄取嘉宾集体的反应并做好拍摄其他嘉宾随时发言的准备;原来用于拍摄主持人的1号机就可以承担场面的全景,既能交代观众、主持人、嘉宾三者的关系,又可以将主持人保留在画面中,以确保不会遗漏其可能的表现。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导播对各机位的任务分工不能局限于一种方案,而是要根据节目不同阶段环节的表现重点进行变通,这样会极大地节省机位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