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节目的切换依据
1.镜头组合链条的实现
镜头组合链条对于导播叙述现场情景、展现交流关系、建立画面形式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镜头组合链条的最终实现是完成在导播的画面切换过程中的。形象地说,链条的搭建是导播在调机方案中确立的“叙述公式”,公式本身最初提供的却只是干巴巴的模板;切换的过程就好比向这个公式代入各个数值进行运算,它具体实现这个公式的意义;而运算的结果则产生在电视观众的收视效果中。
导播在录制现场,对谈话语言发出方的认领确定了切入镜头的选择,对每个人语言长短的节奏把握和分割决定了镜头的滞留长度以及插入、转换的契机。用“看人、听音、按键”三者结合来形容导播在谈话节目中的切换步骤是非常形象的。
2.切换频率的控制
镜头转换频率是导播在实施切换时所掌握的切换节奏。它形成了画面外在形式中非常直接的可感因素,并作用于电视观众对节目语言节奏风格的认识。
在谈话节目中,导播对画面切换频率的控制来自对交流语言节奏的准确把握,并且需要做出对应语言节奏特点、强化语言节奏的风格。
而需要指出的是,导播在切换节奏上故意与谈话的语言节奏对立的做法,在实践工作中并不多见。当然,我们有时也会看到,一场语言极其舒缓的谈话却被导播用快速的镜头转换来实现,造成视觉上的不适之感。这样操作的导播如果不是缺乏语言的基本认识能力,就难逃炫耀自己的导播技术的嫌疑。
3.反应镜头的把握
在谈话节目的切换中如何处理好反应镜头,往往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话题。导播在语言进行的瞬间快速捕捉并果断切入的反应镜头,来自对反应与语言接合产生效果的敏感。谈话间隙的反应镜头,是应对现场谈话的自然节奏在镜头组合上的顺畅选择。它像一个段落标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这时,导播常常会选用能够包容集体反应的镜头,或从单人到群体的拉镜头,这样才会起到明确的段落间隙效果。
4.反应镜头的长短
反应镜头的长短与其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并且在谈话中的反应镜头不可能太长,否则就主次不分了;作为在谈话间隙的反应镜头不可能太短,因为它是现场谈话的自然节奏所决定的;有特殊效果的反应镜头,或长或短,因为不同的特殊效果的形成所需要的时间积累是不同的。
反应镜头的长短与节目整体的切换节奏有关。虽然在不同的节目中,因为不同的导播处理,会对反应镜头需要的长短时间有不同的认识,但总的来说他应大致符合节目整体的镜头转换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