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导播技巧

二、音乐会导播技巧

柏林爱乐乐团在上海大剧院一次演出,南京路世纪广场同步直播现场音画。指挥、乐手,特写、全景,画面随着音乐的流动有节奏地切换。指挥的表情、独奏者的神态,古铜铃的敲击……精准的镜头捕捉,给观众们带来了视听的享受——这是毕祎,一位电视音乐导播的工作。和其他大型演出的导播不一样,交响音乐会的导播手边没有晚会流程的串联单,也没有标注着“特写”“全景”之类的舞台剧分镜头台本,而是满是音符的交响乐谱。“指挥读乐谱比乐队演奏快一点,因为他要带着乐队走;我看乐谱也比演奏快一点,因为我要知道下一个镜头该给谁,用远景、中镜,还是特写。”毕祎说,“交响乐电视转播的画面是为音乐服务的,导播必须知道指挥的每一步动向——他眼睛看向哪里,我也要‘看’向哪里,把他眼睛里的画面变成镜头画面。”就这样,交响乐电视导播调度切换,紧跟着音乐节奏和情绪,把一个个单镜头的“谁脸上有戏”“谁手上有活”“哪些乐手现在‘唱主角’”等串联起来。

(一)音乐和画面的相融相合

1.声音的采集

电视音乐会的同期声采集是录音工程中、最难、最棘手的课题,由于发声源多,且各发声源音频波段高低不同,必须由专业录音师进行音频的调试。此节简要说说关于话筒的选择。

按照话筒指向性分类,可以分为无指向性话筒、心形指向性话筒、超心形指向性话筒、双指向性(8字形指向性)话筒、枪式指向性话筒、全向指向性话筒等。按照话筒转换能量的方式分类,可以把话筒分为动圈话筒和电容话筒。音乐会中,常用的是射频电容话筒,它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极头,由两片金属薄膜组成。射频电容话筒具有灵敏度高,指向性高,降噪能力强的优势,但极头需要一定电压进行极化才能使用。

图4.4

电视音乐会声音采集在话筒的选择上,必须在现场设立一对小振膜电容话筒,做立体声制式的主话筒,还原现场所有声源音色。除了话筒的配套上,后台还需要使用到混响器、均衡器等。

2.画面的采集

电视音乐会没有文艺晚会变幻莫测的灯光、烟火等效果,也不用像拍摄娱乐节目使用推、拉、摇、移、跟的变化多端摄像技巧。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选用高清、4K摄像机还原最现场的音乐会效果就会很好。

一般情况下,为了不影响现场观众欣赏音乐会,也不影响音乐家们演奏,导播在安排机位的时候,不会使用斯坦尼康,移动机位也不会随意地在乐队中间穿梭。因为移动机位在舞台上调度,首先容易破坏现场观众的观看,其次因为舞台上放置了很多乐器、话筒、谱架等设备,摄影师很容易碰倒相应设备,影响正常演出。SONY公司的PMW-F55和HDC-4300采用了4K超高清技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宽的动态范围,更适合舞台登高对比光线下的表现,而且还能拍摄出电影感的景深效果,是拍摄音乐会不错的选择。此外,根据音乐会视觉效果要求,可以架设摇臂和轨道。

3.音乐和画面的统一

电视音乐会导播最大的难点,就是音乐和画面节奏的统一。导播要对各乐器的特点和分布有所了解,还要熟知演奏曲目曲谱,以及对演奏乐章的背景相关信息有所掌握,这样才能如鱼得水地调动自己的机位,同步融合,声画合一,完美地表现交响乐。比如说: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开篇四声铿锵有力的音符,几乎让每位听众都久久不能忘怀。这个开篇即有指挥坚定有力的号召力,又有弦乐几个声部的响应,紧随着的管乐袭来……导播一定要根据音乐旋律的起伏来控制画面切换的节奏。绝对不能少了各乐器的局部特写,也不能少了指挥的手势,2/4拍的旋律在重拍之间,就是画面的切换点。

在处理抒情旋律演奏时,导播会用焦点的变化,景深的变化,推镜头的衔接来制造画面的美感;也会运用摇臂快速地推进变化,镜头之间快速衔接来表现旋律的激昂、紧张等情绪。所以这个时候的,画面更多是跟随音乐的旋律的,画面服从音乐旋律的变化。使音乐和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吻合,视觉内容统一,并起到烘托、渲染画面的作用。

(二)还原现场真实感

电视音乐会弥补了很多听众朋友不能到现场的遗憾,这就要求我们在电视工作中,把现场最真实的感官感受送到观众的电视屏幕前,做到“拍观众之所看,听观众之所想”。

电视导播与切换一定要适当地给协奏声部一些镜头,特别像打击乐,它们可能休止较长时间,但往往会出现在点睛之笔上,如果能及时捕捉到,就会锦上添花。比如说在《黄河大合唱》中,定音鼓一直不是主要的演奏乐器,但是在快结尾的时候,定音鼓的几声重锤,给全篇带来了震撼和鼓舞,这个时候观众朋友们肯定想看到这个乐器在这个篇章的展现,那么导播就要及时地在该时将画面信号留在鼓面上。

导播还需要熟悉乐队的布局,每个乐队都有自己的首席演奏师,往往这些首席演奏师都有一定的名气和粉丝,观众一定更愿意看到这些首席演奏师的演奏,导播应尽可能地多照顾首席演奏师们的演奏画面。另外,多有平行视角进行构图拍摄,这也会为还原现场感增加分数。

(三)机位的布局

在电视音乐会的机位布局中,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避免穿帮;二是所有演奏者的近景或中景都能呈现。

由于指挥和乐队是面对面关系,并且指挥在乐队的中心位置,所以导播在机位布局时既要考虑拍摄指挥的机位,又要考虑拍摄乐队全景的机位。因此在拍摄指挥的机位最好不要安排在正中间,否则很容易和全景机位穿帮。其次弦乐担纲了绝大多数曲目的主旋律演奏,所以可以安排1~2个机位专门负责弦乐的拍摄。

虽然台上的演奏家们的调度变化很少,但由于演奏人数和乐器较为繁多,导播在各机位的分工上,既要精确又要考虑全面。下面以一个50~60人的西洋管弦乐团为例,共计机位10个,分工如下:

1号机:固定机位。侧拍,拍摄小提琴、中提琴。

2号机:和1号摄像机紧挨,拍摄角度和内容相似。

3号机:固定机位,和1、2号摄影机相反方向,拍摄大提琴、低音提琴等乐器。

4号机:和3号摄像机紧挨,拍摄角度和内容相似。

5号机:固定机位,舞台后侧,拍摄吹奏乐器。

6号机:固定机位,舞台后侧,拍摄打击乐部分。

7号机:全景。拍摄乐队全景,或以观众背影为前景的大全景。

8号机:长焦镜头,负责抓拍观众机位。

9号机:舞台一侧,长焦镜头,拍摄指挥,或拍摄过肩镜头。

10号机:摇臂机位,设置在舞台右侧,需安装伺服系统。

各机位之间有分工有合作,摄像师们一定要对自己所负责的拍摄区域有所了解,才能配合导播完成一场成功的电视音乐会的直播或转播。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器乐演奏的《琴筝和鸣》,是将西方的电声乐器电子琴与中国的传统乐器古筝糅合在一起相互鸣和的曲子。这个节目表演的主体乐器是电子琴和古筝,伴奏乐器主要分为管乐和弦乐两组。这首曲子由雅尼成名曲的《圣托里尼》《夜莺》以及我国著名音乐家聂耳改编的管弦乐《金蛇狂舞》三个部分组成。

在节目一开始,演奏雅尼成名曲《圣托里尼》时,为了展现整个演奏的团队,主要以大全景、全景为主,辅以镜头的推拉摇移,非常动感,但是器乐演奏还应表现出艺术家精湛的演奏技艺,由于机位设置局限性,为细腻地表现两位艺术家演奏的场景,特地在虚拟的屏幕上,给了两位艺术家弹奏时的近景,具有放大细节的作用。

在音乐的一个小高潮的部分,是雅尼用电子琴与常静用古筝采用重奏的方式演绎中国名曲《金蛇狂舞》。《金蛇狂舞》原本是以管弦乐演奏为主,打击乐应和;但在这里以古筝弹奏为主,电子琴作为应和,既使该曲增添妩媚悠扬的韵味,又不失热烈奔放的粗犷。由于机位局限性,这里没有办法进行细节刻画,于是大多数采用大全景、全景和中景的切换。但是在镜头推拉摇移以及与景别的配合中,却将这个节目打造的舞台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如乐曲进入到第三部分《夜莺》的时候,屏幕为之一变,隽永淡雅,而且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象征着幽静高雅的竹的意象铺满大屏幕,而且夜莺也在竹林之中翩翩起舞,将乐曲从热烈欢腾的《金蛇狂舞》带到明亮悠扬的“夜莺”声中。而且用4D灯光秀做出余音绕梁的效果,激起了普通观众的共鸣(图4.6)。

图4.5

图4.6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面对的受众群非常广,知识层次也不均衡,对于受过音乐教育的观众而言,这个节目的导播可能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但是对于普通大众,却能够很好地吸引住他们,将他们的情绪融合到音乐的情境当中,并随着舞台的提示而产生听觉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