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的导播艺术分析

二、201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1]的导播艺术分析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自1983年一路走来,至2013年,已经整整有三十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俨然已成大众在除夕夜里遵循的新仪式,被誉为除夕时刻,家人团聚,举国欢腾,共贺新春的“新民俗”[2]。经过三十多年的艰难摸索与精心打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在节目类型的多样性、节目编排的创新性、舞台效果的审美性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成为亿万观众心目中的品牌电视晚会节目。201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精巧的节目编排、绚丽的舞台效果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饕餮盛宴。但这场直播的盛宴如若没有导播的艺术创作,将很难在亿万观众面前展现这场如此具有视觉与听觉冲击力的宏伟场面,也很难获得亿万观众的认可和共鸣。

(一)导播出来的美轮美奂的舞台灯光效果

201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设计沿用了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中使国人眼前为之一亮的机械舞台。舞台造型方面仍然使用2012年春晚的T型台,在1800平方米的一号厅里,舞台延展至观众席,舞台分为主舞台表演区与副舞台表演区,在台下设备上保留2012年春晚的304块升降台,但在台上却增加了不少新的设备,如升降式云梯、吊挂式侧向车台、线阵吊机以及水幕,并对演播厅原有的观众席进行改造,使之与舞台的距离更加接近。主舞台的三个立面以及栅顶都布置了LED屏,在主舞台的后区,紧贴升降云梯安装了一个大型的高清晰度的LED屏,以布置各个节目表演时的场景[3]

同时,在灯光方面,201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第一次使用了4D灯光,将众多中国传统民俗的意象用全息LED屏、投影、4D灯光结合运用在演员表演的场景里。这样的虚拟灯光、虚拟场景与演员高水准的现场演绎相结合,既丰富了表演的形式,锻造了视觉奇观,又营造了十分深厚的中国文化关于新年的意境美。

为了完成2013年春晚设置,春晚节目组采用了一套完整的3D-EFP系统。这套3D-EFP系统主要采用Sony的MVS7000X切换台、P1摄像机、3Ality Technica支架、TD300一体机以及MPG200等3D设备。2013年春晚共使用6台3D摄像机[4]。在机位设计上,1号、2号、3号机器为传统机位,在“T”型台的最底端。4号机器在主舞台左侧并设为滑轨,5号、6号机器架设在主舞台右侧,6号机设为摇臂。除此之外,在舞台左侧、二层平台处,以及2号3D机位后,共设有3台2D摄像机。图3.14为3D春晚拍摄机位图。除摇臂外,所有机位都模拟人的正常身高,采用水平视角拍摄,从而获得更加真实的透视关系。

这么考究的舞台与机位设计,就是为了突出2013年春晚一大亮点——绚丽的舞台效果。开场节目《欢歌贺新春》利用导播艺术,将观众迅速带到了热闹欢腾的现场,使其领略华丽绚烂、千变万化的舞台,应接不暇地欣赏中央电视台主持大腕们的跨界表演,新春中国的浓浓年味一开场就洋溢荧屏内外。

《欢歌贺新春》是一个大型的歌舞类的节目。它由中央电视台48位主持人串烧演唱中国耳熟能详的歌曲,舞蹈演员伴舞组成。

首先,来看看节目的前奏部分的画面切换。当26秒左右的片头动画结束以后,马上切入的画面是图3.15,这是一个慢慢向前推进的摇镜头,展现的是线阵吊机,吊机上的LED屏上是中国传统的剪纸,色彩以代表喜庆的中国红和富贵的金黄为主,正好与前面动画中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红灯笼与金蛇飞舞的画面相互辉映,保证了色调的统一。

图3.14 3D春晚拍摄机位图

图3.15

紧接着切换到由2号机位拍摄出来舞台大全景(图3.16),使观众窥得整个舞台的全貌。

图3.16

当观众还在为窥得舞台全貌,为整个舞台营造的效果而倾倒时,导播又切换到6号机位拍摄到的舞台右侧俯瞰纵深层次的全景(图3.17),在画面中展现了由4D灯光虚拟出来的红灯笼,非常具有立体感。

导播紧接着又切换回2号机位,线阵吊机不断向上移动,形成一个展示舞台立体纵深场景的大全景,6名主持人坐着云梯由舞台的正中央从天而降(图3.18),不断地突破观众的舞台的视觉期待与想象。

图3.17

图3.18

在《欢歌贺新春》的前30秒,经过这样几个机位的切换,已经将观众牢牢地锁在它营造的浓厚的节日气氛里。

(二)因类型节目而异的导播技巧

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是一顿菜式甚多的文艺盛宴。它的“菜式”几乎涵盖了中华大地上正在盛行和流传着的文艺节目的类型:歌曲、舞蹈、乐器表演、小品、相声、杂技、魔术、曲艺,等等。每一种艺术样式由于其艺术表达的手段和方式不一样,人们对其审美期待也就不一样,因而在导播的过程中,其技巧和侧重点也会不一样。以下就选择3个不同类型的节目分析其导播艺术。

1.歌曲演唱的导播

歌曲演唱主要是通过歌曲本身的曲调、韵律、节奏以及演唱者的声音与表演去感染观众。曲调、韵律与节奏这些抽象的内容没有办法通过导播艺术来展现,所有歌曲本身具有的特质以及所要传达的都需要通过演员的舞台表演来完成。因此在歌曲的导播中,要非常注重根据音乐的节奏来选择镜头运动的方式,选择切换能表现气氛、高潮与表演者演唱时候情绪释放点的画面,并采用硬切、淡出、淡入、重叠、虚化等各种画面切换方式来营造歌曲的意境。

201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的一大亮点就是舞台。在舞台设置上,不仅有304块可以随意升降和组合的升降舞台,而且每一块舞台上都有LED屏;舞台顶部由多个线阵吊机组成,既可以合成一个平面的栅顶,也可以随意组合,而且每面也有LED屏,更不要说舞台正中间的升降云梯以及云梯背后的大型高清的LED屏了。同时,4D灯光可以向舞台各个角落投射事先虚拟好的效果。这样的舞台构成为每个节目的背景设计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也更能契合节目表达的意境。

对那英的《春暖花开》的导播就很好地传达了这首歌曲的意蕴。这是一首曲调优美、温暖人心的歌曲。歌曲的名字《春暖花开》也很容易让观众联想起著名诗人海子的那首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是对幸福的向往,而那英的《春暖花开》也确实是在表达对幸福的守候与追逐。舞台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第一个画面是一个大全景:深蓝的夜空,紫色流星带以及印在前舞台区地上的淡蓝色花瓣,都隐隐奠定了这首歌曲清新淡雅的曲风。这个全景持续了16秒左右的时间,对于已经适应了快节奏镜头的现代观众来说,时长偏长,但没有让观众感到厌烦和疲惫,是因为在这固定的大全景中,有一条有4D灯光打造出来的紫色流星带如同丝绸一般从舞台的前方延伸到后方,静止的画面之中具有流动感。灯光的流动感和画面的沉静正好相互映衬,营造出了这首歌曲所需要的总体氛围(图3.19)。

紧接着,导播运用叠化的手法切换到那英的全景,并缓缓地推至那英背后的大屏幕,大屏幕的背景幻变成了一颗光秃秃的树。推至屏幕上银色的树之后,导播又采用叠化和虚焦淡入的方式切入那英的近景,来营造温馨浪漫的气氛。那英安静的唱歌姿态,脸上淡淡的笑容,富有磁性的声音,帮助观众更好地融入这首歌曲(图3.20)。

图3.19

图3.20

当歌曲的高潮部分来临时,整个舞台的色彩与布局也为之一变,满是春意盎然的树林和铺满舞台的花朵(图3.21),而那英也就在这树林和花丛中歌唱,像一个音乐的精灵,在述说着人们对幸福的守候与等待(图3.22)。场景由凄冷夜空、寥落枯枝到绿树葱郁、繁花似锦的转化似乎也隐喻着守候的艰难与不易。

图3.21

图3.22

每一首歌曲都有独特的舞台背景、灯光效果设计,每一首歌曲所要传达的意蕴也各有不同,歌曲的曲风节奏迥异,演唱者性格与台风千差万别,这都是制约歌曲演唱在导播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技巧千变万化的因素。

2.语言类节目的导播

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有小品与相声两个大的类型。

小品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舞台动作表达主题,相声以说学逗唱对社会现象嬉笑怒骂。虽然艺术手段有不同,但是由于都比较注重演员本身的表演,所以在导播过程中有相似之处。

小品《想跳就跳》讲述的是一个不适应退休的老太太从古怪刁钻的“老顽固”转变为一个热情开朗的时尚达人的故事。这个退休的老太太性格孤僻而古怪,她霸占着广场的一角,想尽各种方法赶走其他来侵占她独处的空间的人,偏偏有个近70岁爱跳舞又找不到舞伴的“小陀螺”赖在这练习国标舞,于是两人发生了很多争执,在争执的过程中,老太太因为看不惯“小陀螺”由于身高的劣势被其他老年人“遗弃”,“侠肝义胆”顿起,主动做“小陀螺”的舞伴,并在广场上一起表演《High歌》。由于这个故事情节性很强,主要用全、中、近景来展现故事的进展,所以在机位上,主要是1、3、4、5号机之间的切换。画面切换也以干脆利落的硬切为主,不像歌曲、舞蹈和乐器演奏等节目可以运用多重切换方式。

这个节目看起来以故事跌宕曲折,“包袱”层出不穷,结局出乎意料,演员表演精准到位取胜,导播似乎只是顺着故事的脉络展现这个节目的亮点而已,但实际上,在这种类型的节目里,导播仍有亮点。

首先,利用舞台和机位架设之间的距离,营造小剧场效果。直播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一号厅的看台也进行了改造。由于舞台不断进行改造和加高,原有的看台从高度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因而撤掉了往年在前舞台区两侧通常使用的圆桌式的观众席,使得看台的视线更加开阔,开台席数量也大大增加,由往年的200多座,增加到680多座。该节目的主要表演区域在主舞台区前部,舞台的背景由舞台中间可以自由升降的升降台模拟了广场一角的墙壁,将主舞台区的一半空间隔出去当背景,当切换到舞台左侧的4号机位的全景时就会将舞台左侧看台的观众纳入画中,并出现在画面前端,形成一个“小剧场”,观众很容易就将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员,仿佛是近距离地观看该小品的效果(图3.23)。

图3.23

另外,观众的反应镜头捕捉也是这个节目的一个亮点。根据彩排,《想跳就跳》的现场效果非常好,为了将荧屏内现场的效果传递到荧屏外,形成荧屏内外观众互动和共鸣的“联欢”效应,导播在蔡明“吐槽”潘长江“人是微缩的,心是猥琐的”这个“包袱”时,给了观众跟着这个“包袱”大笑的反应镜头。在潘长江得意地向蔡明介绍自己的艺名“小陀螺”时,蔡明的“包袱”再一次出乎观众的意料,逗得观众们大笑不止,于是导播及时地将这个镜头切了出来。

除了反应镜头以外,现场连绵不断的笑声和鼓掌声也同样营造了场内场外联欢的效果和气氛。

3.魔术类节目的导播

近景魔术由于是近距离地表演魔术,与观众互动性非常强,能带来震撼的冲击力,非常受观众欢迎,它对魔术师的手法要求很高,刘谦就是表演近景魔术的佼佼者。2011年,年仅35岁的刘谦就获得了世界魔术最高奖,并且已经连续三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是观众们非常熟悉的魔术大师。

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刘谦与李云迪合作的《魔琴》由三个魔术组成,前两个是近景魔术“酒杯穿酒瓶”“扑克牌”,最后一个是“大变活人”。

由于近景魔术非常讲究细节和与观众的互动,所以导播时所用的景别主要是近景和特写。按照现场魔术表演的情境,近景魔术由于讲究与观众的零距离,摄影机很难近距离地用拍特写来表现魔术师高超的手法。

其中表演第二个节目时,刘谦走上了舞台,在李云迪悠扬的琴声中表演起了扑克,就现场观众而言,这个魔术其实已经不再是刚才引起观众沸腾的近景魔术了;而对场外的观众而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近景魔术。在表演这个扑克魔术接近4分钟的过程中,除了在表演的间隙会拉回刘谦的近景、拉回过两次李云迪与刘谦合作的全景,切换过一次5号机的侧机位外,基本上使用的都是特写,镜头似乎没有离开过刘谦的手,但就是在这个长达近4分钟的镜头里,我们看到刘谦用出神入化的手法将四张随意取出的扑克牌变成四个A(图3.24),并将这四个A插入扑克牌中,不用手移动地将这四个A展现出来(图3.25),然后将扑克正反交叉洗牌,又将这四个A正面朝上展现给大家(图3.26),随之,将这四个A变成了五线谱,紧接着将整副牌都变成了琴键(图3.27)。最后镜头拉回魔术的表演者,却有个惊天大逆转,正在弹琴的是刘谦,表演魔术的是李云迪(图3.28)。

图3.24

图3.25

图3.26

图3.27

图3.28

这一过程导播一直采用特写的方式,使镜头没有离开过刘谦的手和桌上的扑克牌,没有看到其他的道具,在镜头面前这样的表演就非常具有冲击性,而场外的观众,也仿佛站在桌旁感受了他们完成整个魔术的过程。但场外的观众毕竟会因为不在现场而怀疑这个魔术的真实效果,于是导播非常聪明地切换了一个现场观众大为惊讶的反应镜头,以安抚“场外”的疑虑。

魔术类节目目的在于向广大的电视观众展现魔术师的奇特手法和创意,让观众领略魔术艺术的神奇魔力,因此细节的表现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在变化的那一刻,一定要呈现给观众,才能带来场外观众的心理震撼感。又由于大多数观众总怀着怀疑魔术的心理,由镜头切换展现的魔术势必更容易为场外的观众质疑,于是现场观众反应镜头的捕捉也尤其重要,既要在恰当的时间给出反应,消除场外观众的疑虑,又不能过多剥夺魔术师的表演时间。

(三)表现主题、深化内涵的细节捕捉

导播应该是观众的眼睛,替观众搜寻最美的场景;但同时导播也应该是主创者的代言人,他要用具有艺术敏感的镜头传递出创作者的心声,让观众和创作者在镜头之中产生共鸣与认可。这就需要导播有能够发现表现主题细节的敏锐眼光。

任何一个晚会都应该有主创者要传递的主题,晚会中任何一个具体节目都有创作者要表达的艺术构思。但无论是大到一场晚会的主题呈现,小到一个节目的艺术构思的传达,都离不开细节的表现力。

每一届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有自己的主题。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是“新春中国”,具体表现在新春、新喜、新意、新篇四个版块。于是在主持人致新年贺词,也是对本次春晚主题进行概述的时候,导播用在舞台左侧的小摇臂为观众呈现了四个大红的圆灯笼,上面分别写有“新春”“新喜”“新意”“新篇”,将除旧迎新的气氛与本次春晚的主题一下子就展现了出来。

201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还有一个亮点,即在节目创作上,将往往认为是不同艺术类型的节目混搭成一个节目。比如刘谦、李云迪的《魔琴》,郎朗、侯宏澜的《指尖与足尖》等。

郎朗、侯宏澜合作的《指尖与足尖》,一个是钢琴演奏,一个是芭蕾舞表演。钢琴是指尖的艺术,芭蕾是脚尖的艺术。钢琴可做芭蕾舞的伴奏乐器,芭蕾舞用身体造型和具有节奏和韵律的表演深化观众对钢琴曲的理解和接受,二者在这里有契合点,因此就产生了这个节目。

弹奏钢琴讲究手指的灵动配合,在节奏欢快的曲调下,导播给了观众很多郎朗演奏时手的特写,就像手指在钢琴上舞蹈一般(图3.29)。芭蕾舞中“开、绷、直、立”是对芭蕾舞演员训练时的基本要求,对欣赏者而言也是从这几个方面考量芭蕾舞演员的功底,在镜头中导播不仅要经常给观众全景以展现侯宏澜的超群舞艺,而且还要给脚部的特写(图3.30),来展现侯宏澜在表演中的精彩细节,引来观众叹为观止的震撼。

图3.29

图3.30

导播还非常善于通过借位来传达特殊效果。侯宏澜表演的舞台的高度和郎朗钢琴的高度刚好是同一的,如果从其他角度看,二者各有自己表演的区间,互不粘连(图3.31)。但是从郎朗左侧机位看去,正好遮掩了二者表演区的距离,宛如侯宏澜在郎朗的钢琴上表演的错觉(图3.32)种借位中无意中深化了《指尖与足尖》相互融合的意境。

图3.31

图3.32

图3.33

同时,导播又捕捉到郎朗在乐曲即将结束时,演奏时手的造型(图3.33),似如芭蕾舞蹈者的脚尖在钢琴上跳舞的姿态,更加富有感染力地阐释这个节目的内涵。

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节日的联欢和生产快乐,更是一次利用娱乐节目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强化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实践。因而在进行导播的时候,需要去抓具有表现力的画面来体现这一目的。《十二生肖》关于生肖的4D灯光,《剪花花》里舞蹈者与LED屏幕里的剪纸素材的融合,《嫦娥》里月宫的场景,主持人零点守岁,《山路十八弯》和《净土》里的民族风情画面等等,都是传统文化意识的沉淀。在科技创新的时代,又融合了新鲜时尚的元素,象征着古老中国的崛起与更新。同时,春节联欢晚会往往还肩负着凝聚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情感,以及表达民族团结统一,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美好情感的使命。节目在编排与构思的过程中已经承载好了这些内容,导播要尽力地用镜头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