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虎一席谈》节目定位分析
《一虎一席谈》是一档真正意义上的“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它的创新与成功吸引了不少传媒理论界的目光,一些学者对该节目进行了有关“公共话语空间”建构的研究尝试,如李嘉的《关于谈话节目的公共话语空间——以电视谈话节目〈一虎一席谈〉为例》、于隽的《建设媒体公共空间的有益尝试——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解析》等学术论文,并以此判断“群口时代”的来临。本书主要从《一虎一席谈》践行的“大型抗辩式思想性谈话节目”的定位出发,分析以它为代表的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如何在纷繁的谈话市场中寻求突破并最终走向成功,以此反思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的误区。
1.思想性的追求——贯穿始终的节目理念
如果说“讨论、辩论甚至发生在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不同意见是新闻性谈话节目的亮点”,那么“注重思想性而非参与者的个人特性则是这类节目得以流行的原因”。作为一档深入解剖并评析焦点事件、热门话题的新闻性谈话节目,《一虎一席谈》在思想性上的节目定位可谓精准得当。更难能可贵的是,思想性的追求作为一个理念贯穿节目始终,从策划选题、挑选嘉宾观众到控制话语平衡等,节目的每个环节都渗透出制作者关于思想性的考虑和突破。
2.辩题的策划——思想性的预设
以下为凤凰网上列出的《一虎一席谈》2009年第一季度的节目内容表:
2009-01-03中国组建远洋舰队是不是当务之急?
2009-01-10商业化的寺院还是我们心灵的庇护所吗?
2009-01-17牛年能否行牛市?
2009-01-31我们今天该不该把龙作为民族图腾?
2009-02-07奥巴马新政会不会导致中美“货币战争”?
2009-02-14降低事业单位养老金是不是公平?
2009-02-21高中文理分科该不该取消?
2009-02-28马彩该不该开禁?
2009-02.07“五一”长假该不该恢复?
2009-02.14兽首何时回家?
2009-02.21如何松绑我的户口?
2009-02.28面对南海危机,中国该不该亮剑?
可以看出,《一虎一席谈》在辩题的选择上注重贴近性、冲突性、公共性和多样性的结合,而把握好这四点正是凸显思想性的前提。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并涵盖了多元价值判断标准的辩题,让节目参与者能够在多角度的交锋中倾吐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是思想性得以生发的源泉;《一虎一席谈》对公共性的把握,意在兼顾社会和个人发展双重层面,既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有感而发,又对社会整体的发展进行干预,更重要的是,辩论的内容能够产生社会性的延续,为公共利益进行反思,成为“紧紧把握着时代脉动的社会生活的守望者”,而不同于国际大专辩论会,仅仅满足于论辩的观赏性,而非追求思想性的挖掘和突破。以上辩题从各个方面关照社会,辩题的多样性、广覆盖迎合了多层次受众的不同口味,让节目得以保持新鲜感、获得生命力,促成了思想性的延展空间。若缺少了思想性的挖掘,辩题就会沦为歪理四溢的工具,比如上海新闻综合频道某节目中曾出现的《高中生要不要“见义勇为”》辩题,其落脚点在“做不做”上容易产生否定传统美德的误导,因此受到观众的强烈诟病。
3.参与者的选择——思想性的雅俗平衡
《一虎一席谈》囊括了从各界学者、专家、名人到当事者、普通人的多种声音,构筑了多元思想激烈争锋的公共话语空间,体现了清新和谐的社会民主风气,被誉为“中国新闻谈话节目群口时代的开山之作”。而这种公共空间的建构不仅体现了平民化与精英化的融合趋势,更是恰到好处地掌握了大众化的“俗”和分众化的“雅”在思想上的平衡。
谈话节目的先行者《实话实说》在嘉宾的选择上倾向于平民化和生活化的普通人,这种做法虽在一段时期内赢得了观众的好感,却也让节目陷入了难以突破的境地:“为了表现出一种对等的姿态,它让嘉宾来自观众,但是并不高于观众,这样就相当于让同样的观众分区域落座,根本形成不了对话可能,所以,现在的《实话实说》说不起来、热不起来,实在很难让观众激情澎湃。”反之,如果一档节目定位在精英层出不穷的“阳春白雪”式谈话,以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系统核心的经营理念面对细分的高端受众,那么,它必然会丢失大部分观众群体,无法获得市场最大程度的认同。
鉴于“雅”与“俗”的两难选择,《一虎一席谈》开创了“精英vs草根”的对话模式,将两个知识结构相差很大的群体聚合在一起进行既竞争又合作的建设性讨论,而其中对思想性的深浅探寻和全力平衡是节目的点睛之笔。站在抗辩第一线的往往都是各界精英代表,他们之间展开正面冲突与对抗,在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也起到了消解精英文化的意义,而允许观众随时插话、与嘉宾进行论辩的形式也让处于弱势的观众有了同等的话语权力,虽然他们的发言中不免有插科打诨的成分,但也能当作一剂调料,以舒缓紧张的辩论气氛,给人以俗而不庸之感。无论是学界精英还是普通观众,都在节目的引领下以“俯仰天地”的精英视点和“悲天悯人”的责任情怀来品读话题、开展立论辩论,正如胡一虎自己所言,“‘精英视点vs草根声音’的模式正好使得它(节目)具有切合当今现实社会的‘平视’视角”,在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促进了节目思想性的提升。
4.主持人的话语控制——思想性的深度剖析
当各种意见产生,主持人的主要责任不是扩大分歧,而是寻求共识。所以谈话不仅能展开差异,也用于沟通差异、探索真理。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曾被誉为“人类追求真理的化身”。据说他在雅典集市上,经常会把具有不同意见的人纠集到一起,让他们自由地发表意见,在对答交流和激烈争论中显现出真理来。为此,他曾骄傲地称自己是一个思想的“接生婆”。同样的,胡一虎也深谙此道,在《“五一”长假该不该恢复》这期节目中,他以“您认为(2000—2007年“五一”黄金周旅游收入)图表说出了什么讯息”“恢复五一假期是否恰逢其时”“是否该暂停带薪休假”“暂缓带薪休假、恢复五一黄金周可否因地制宜”四个问题开启节目的四轮论辩过程,从观点的阐述、进一步追问到讨论解决之法,节目每一轮话题的选定和抛出都好似剥丝抽茧,旨意层层深入直达目标内核,让思想的火花燃至殆尽,并且终归于“求同存异”的“融合”态度,“原来我们彼此所站的角度不同,其实没有谁是对的,老板和员工只有彼此‘不折腾’、共度金融风暴,才能做到‘不差钱’”。这样一番整合众意的结束语强调了“百花齐放”的平和境界,完成了众志成城、携手共济的思想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