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节目彩排期

二、节目彩排期

演唱会演出团队的排练期通常会长达一个月或是数月,在此期间,演出团队的演出内容和演出细节往往都会进行频繁地调整和修正,导播及其团队在这个过程里,也应该全程参与,导播要结合演出团队演出的实际编排对自己先期的台本设计进行精细修正,比如,上述罗比·威廉姆斯的演唱会,在演唱《morning sun》这首歌曲时,罗比会在舞台上大跨度的走位,其活动范围会很大,与观众间的互动将会更加频繁。而在《better man》一曲中,承担罗比与观众互动表现的机位是1号的大摇臂,很明显,这样的调度已经不能满足《morning sun》这首歌曲的表现需求了,导播必须要调度出另一台机位来配合1号机大摇臂的表现。

图6.9

图6.9的机位是前述6号机位,负责表现罗比在《better man》一曲演唱中面部特写表现的机位,在《better man》中,罗比的站位在舞台的中间靠后位置,而在《morning sun》中,罗比会频繁地来到舞台靠前的边缘位置与观众互动,因此,6号机位便在这一曲中担任表现罗比与观众互动时以罗比为构图中心的拍摄任务,而之前的1号机,依然担任以观众为构图中心的拍摄任务。如图6.10所示:

图6.10

但是在台本的设计之初,负责表现与观众互动的以罗比为构图中心的拍摄却是指定的5号机位,因为5号机位与6号机位是相对的,在台本的设计阶段,没有直观地舞台效果表现,导播也就只能凭借经验和想象对机位进行调度,但在彩排阶段,导播发现,只有调度6号机,才能形成(图6.9)的光影效果,从表现力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光影效果明显要强过没有聚光灯的画面效果,因此,导播就会在这个歌曲表演的环节中,将原本指派给5号机的拍摄内容修正为6号机执行。

表现力是导播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对于一场演唱会,被简单地记录下来,在技术上没有太大的难度,但要再现演唱会的现场氛围,现场演出者所表现出的情绪基调和感情色彩,就不仅仅是考虑技术手段就能办到的。对于视听语言,特别是视觉语言的艺术化运用和调度,才是导播所应该考虑的一个重点。镜头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运动,以什么样的速率运动,镜头间的过渡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过渡的节奏应该如何掌握……这些都应该建立在歌曲本身的表现方式和导播本人对于歌曲内在涵义及表现色彩的理解这个基础上的。

作为演唱会录制的导播,不仅仅应该对视听语言驾轻就熟,更重要的是必须非常熟悉音乐的节奏语言和电视画面语言的节奏及掌握两种语言间的关系,在演唱会录制切换导播工作中最具约束力的就是音乐音响的节奏,导播在构思电视画面语言时,要紧密结合音乐的节奏来构思和处理画面。一般来说,在演唱会舞台上,音乐音响大多有其段落结构,这个结构或是呈起、承、转、合或是平行结构的上下句乐段,这为我们的导播提供了一个处理画面语言的基础,当然也可有意识地用反差强烈的对位法来反衬画面的节奏。

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唱会录制导播,应该听得出音乐的前奏、乐节、乐句、间奏、段落收束,这样在处理画面时就不会盲目,现场切出的画面就有句读。而演唱会上的演唱和演奏导播要能根据这些音乐的句法及节奏来切换,节奏快的歌曲、音乐往往是根据乐汇或乐句的节奏点直接切换;而舒缓的歌曲、音乐及舞蹈等可以运用淡出淡入切出画面,使画面过渡和谐自然。这样做就能使画面自然流畅,节奏鲜明,音乐与画面交融错落,互为补充。

图6.11

张信哲的声音清新透亮,其歌曲大都是抒情风格的慢歌,他的歌曲有一种能直捣心扉的力量,这些歌曲的节奏大多云淡风轻,娓娓道来,如泣如诉,就像是一针镇静剂,能瞬间让人安静,又更像是一个提词器,上面写满了每个观众埋在心底的回忆,一点一滴地将每个人的往事挖出来。(图6.11)

在演唱会现场,观众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现场舞美、灯光等辅助手段打造出来的演出氛围,能够无意识地被张信哲带入到某种情绪基调中去,但是通过摄像机记录,切换台转接,电视画面最终呈现出来的画面能不能达到或是超过演唱会现场的感情氛围,这就要看画面切换导播是怎样运用画面语言,怎样理解所表现的音乐内涵,以及怎么样用蒙太奇的手法来表现了。

图6.12

图6.12是张信哲在一首歌曲间奏间的舞台表现,他陷入了沉思,歌曲的间奏采用小提琴和钢琴演奏,曲风感伤幽怨,这样的视觉和听觉双重引导,现场观众是无法抗拒的,他们会很不自觉地被带入到这样的感伤情绪中。但是,如果是单纯地将这些画面进行一个简单的记录,不采用必要的画面语言修饰,这样的情绪效果是不能被完全再现的。

因此,导播在此间奏片段间调度出一台位于舞台下方滑轨上的摄像机以及摇臂再结合其余原本是固定镜头调度的机位运动化,用动感镜头来表现这个片段,这组运动间的过渡采用叠画特技,且叠画速率和歌曲的节奏完全合拍吻合,这样行云流水般的运动画面加上多角度叠加的视觉观感,配合音乐舒缓的节奏表现,完全可以将观众的思绪拉入到演唱会现场所营造的氛围中来。(图6.13)

图6.13

那么,作为一名演唱会导播,怎样才能将画面节奏与歌曲节奏完美合拍?怎样才能艺术而轻松地驾驭歌者演唱时的画面情感表达呢?

首先,导播应该是一位“懂得音乐的人”,他应该能轻松解读一首歌曲的节奏,并将这样的节奏置换为其导播时画面运动或切换的速度,简而言之,导播应该能熟练转换歌曲节奏与画面切换(或运动)速度(或是画面拍摄技巧)之间的关系。

所谓歌曲(音乐)的节奏,就是音的长短关系,而歌曲的演唱(或是音乐的演奏)也是有速度快慢之别的,这里所谓的速度,指的是歌曲演唱(音乐演奏)时的快慢,这里的速度和节奏之间,关系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音乐的拍子是一个可变的量,它的时值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速度放慢,单位拍的时值加长;速度加快,单位拍的时值缩短。速度的改变不会影响节奏的长短关系,但是速度放慢,节奏都变长,速度加快,节奏都相应缩短。因此,慢节奏的曲子加快,可能变成快节奏,其情绪气氛也会变化——也就是说,音乐的节奏是情绪表达的重要因素。

那么,演唱会导播如何判别一首歌曲的速度呢?

速度的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三档:慢速度,中速度和快速度。

慢速度指的是每分钟40~69拍,中速度指的是每分钟70~99拍,快速度指的是每分钟100~218拍。

而这三种速度还能够再细分为9个档次的速率。其中慢速度可细分为缓慢(每分钟40~48拍),慢速(每分钟52拍左右),稍慢(每分钟66拍左右)。中速度可细分为稍慢(在慢速度和中速之间),中速(每分钟88拍左右),稍快(在中速和快速之间)。而快速度则可细分为进行速度(每分钟120拍左右),快速(每分钟152拍左右),急速(160到218拍之间)。

速度是音乐进行的快慢,它在音乐感情的表现,在情绪基调的营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表现欢乐的乐曲,用快速表现,显得热烈激进,情绪亢奋;用中速表现,则显得娓娓道来,不疾不徐;使用慢速表现,则可表现平静祥和,安宁静谧。

原则上导播在表现这些歌曲时,通常都是采取的声画节奏合拍的手法,一般来说,画面的切换节拍就是歌曲的节拍,画面衔接点就是歌曲的节奏点。而镜头运动的速度,通常就是歌曲进行的速度。

当然,导播及其团队在彩排阶段所要介入的工作远非仅止于此,除了机位调度,导播及其团队还要对演员的走位、灯光效果等环节提出基于拍摄和切换需要的修正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