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舞台场景

二、舞台场景

1.场景原则

导播要想清晰并有效地呈现一场对话,就必然要通过现场画面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了解谈话进行的现场。不同的谈话类节目,其谈话现场与其现场工作区的关系又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导播在进行机位布局的时候,既要考虑到用怎样的机位来展现出现场的全貌,又要考虑到这个场景所能提供机位的可能性及制约因素。

2.展现谈话现场全貌

场景的特点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布景”,即谈话的环境和布景的特点。谈话类节目的现场是在户外的湖边、幽静的咖啡馆还是演播室?演播室的场景是被设计成家庭中的效果还是单位会议室或是礼堂的效果?总体来说,节目的策划者会针对节目的要求去精心设计谈话进行的场景。例如,主持人和几个家庭主妇之间谈些生活小窍门,经常会在带有家具特点的情境中进行;如果是关于时政问题的谈话,通常就不会在那样的环境下进行了。

到目前为止,电视节目场景设计的风格越来越倾向于非概念化,而较多呈现为由多重造型元素拼接组合而成的“演播”空间。这种趋势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观众对“演播”过程的熟知。那种以“具象形似”烘托节目氛围的做法已成陋习并被逐渐抛弃。节目制作者转而追求一种既能给观众留下奇怪的视觉印象,又能顺应其收视心理的场景设计方案。所以对电视观众而言,一档谈话类节目的场景特点会转为一系列视觉符号存留在记忆中,从而起到强化识别作用。对于长期固定播出的节目来讲,场景特点就成了品牌形象的重要特征之一。

而用以表现场景特点的最具代表性和概括力的视野范围即为全景,全景表达不仅是生活常态的需要,更是电视手段的叙事功能基础。换一种方式来说,场景的全景是电视观众最主动的观察视野,是其分辨空间环境、确认人物位置与相互关系的关键步骤。同时,提供给观众的观察机会可以使节目获得更客观的印象,即顺应收视心理是电视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导播需要设置负责拍摄场景全貌的机位,通过场景整体环境的展现来完成以上所述的各项功能。

如图2.11所示,在此现场中三个机位的拍摄任务已经拥有了明确的分工,它们是否还能担任场景拍摄的任务呢?首先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1号摄像机、3号摄像机可以提供全景画面,因为它们面向主持人和嘉宾,于是所拍摄的镜头能提供给电视观众和现场观众相仿的观看视角;而2号摄像机提供场面全景就不太符合电视观众的观看习惯,因为它面对观众席,主持人与嘉宾这些主要角色在镜头中呈现的是背部。另外从它们分工拍摄的任务来讲,1号摄像机要随时拍摄主持人、3号摄像机要在三个嘉宾中随时调整拍摄对象、2号摄像机需要随时提供群体或单个观众的镜头,任务量与任务的密度都比较大。综合以上两个原因,导播需要为拍摄场景的全貌单独安排一个机位。

图2.11

针对图示现场为例,一个在观众席背面且面向主持人与嘉宾席的全景机位是合适的选择,而且场景中有代表性的主要布景也通常会设置在主持人与嘉宾的身后,于是这个机位既能展现场景全貌、环境布景特征,又与现场观众的观看角度大致相同。

与图2.11相比,可增加了一个用于拍摄场景全貌的4号机。这样各机位的任务分工更明确,但机位的布局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推敲。

3.符合场景中谈话交流的布局形式

在谈话类节目的制作现场中,可以分为现场谈话区和现场机位工作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位置关系一般呈现为对接的形式或者是重叠的形式。

(1)机位工作区与谈话交流的对接形式。

如图2.12所示,在一个访谈式的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往往表现为半围合的位置关系。这样谈话的参与者之间不仅存在一个交流场,而且这个交流场又是一面敞开的,提供给谈话的参与者一个假想的交流区域。也可以这样说,谈话参与者不仅相互交流,还共同关照这个敞开的交流区域。其实谈话参与者是将摄像机当作假想的观众来进行交流的。于是各机位的工作区自然形成在现场谈话区的一侧,也就是谈话参与者假想的交流区域内。也可以说是这种谈话交流场的布局特点决定了机位工作区与现场谈话区呈现为对接形式。

将所有的机位布设在谈话区的一侧,这种机位布局形式与之前谈到的情景剧的机位设置方式比较相同。它们都是把拍摄对象当作“舞台上的演员”来看待的。

这种半围合式的机位布局形式有效地对应了场景中交流场的半围合形式特点,可以很清晰地表现各种交流视线关系。而且由于将工作区与谈话区划分开来,给各机位的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时也避免了各摄像机彼此穿帮的问题。

图2.12

如图2.13所示,在这个谈话现场中,交流场被围合在谈话参与者中间。谈话参与者之间的交流视线关系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被封闭在交流场之内,一般不向外发散。也就是说这个谈话的交流场是完整而封闭的。

图2.13

如果图2.14所示,导播将各机位布设在谈话交流场之内,势必会影响到谈话参与者之间无障碍的交流关系,破坏交流场的完整性,干扰谈话的顺畅进行。而且从技术角度来说,各摄像机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穿帮问题。如果强行回避这个问题,各机位所能呈现的景别就会迫不得已被限定在单一人物类型的中近景以内。于是,谈话交流的迹象是不可能被置于同一画框内的,真实生动的交谈方式被武断的分离开;场景整体氛围支离破碎,电视观众难以就现场全貌形成一个完整印象。所以这种机位布局方式并不适合谈话交流场的布局形式。

图2.14

如果导播将各机位布设在谈话交流场之外的一侧,虽然避免了穿帮问题,但必然造成某些谈话者无法得到正面展现的漏洞,所以这个机位布局方式也是不可取的。

而在我们上文中所得出的机位布局示意图来看,各机位都应布设在该现场谈话区的四周,使各机位的工作区与这个谈话交流场的外围展现出重叠的形式。这种围合的机位布局形式,因为使各机位的视点对应模拟各类谈话参与者的视点,从而对应了谈话交流场围合式的特征,也真实有效的还原了这个谈话现场的布局。

但我们发现,这个机位布局方案仍然会有机位穿帮问题的出现。比如说2号机位的位置严重穿帮在4号机位的镜头中,也会有很多情况下穿帮在3号机位的镜头中。于是根据这个场景的布局形式,我们可以把2号机的位置尽量调整到一个1号机、3号机、4号机通常的拍摄视野外。

如图2.15所示,经过调整之后,2号机与观众席对侧而置。这样既能保证2号机完成所分的任务,又能相对避开了其他几个机位的取景画框。

现在,可以说对这个现场示例的机位布局方案已经基本完成了,但从各机位所拍摄的画面美感以及进一步解决机位穿帮问题来说,导播还要考虑现场工作的方便,在设计场景时对现场提出具体要求。

图2.15

4.给机位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

在大多数情况下,场景设计与置景部门会优先考虑场景的适用性与装饰效果,使其看上去即符合节目内容的要求又具有美感。然而由于多讯道节目制作的特殊性质,致使在录制现场会有三台以上的摄影机同时工作,这就对场景的功能提出了额外需求——是否能够提供多机位工作的方便条件。

在之前我们谈到,导播要参与到场景设计中来,一方面将自己对电视画面的设想从场景的视觉风格上加以把握,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这个场景是否具有满足多讯道制作需要、完成节目连续演播的功能,因为场景的条件直接决定了导播机位布设的思路。

如图2.15所示,按照这个场景的特征,机位布局虽然已经比较科学,但由于它们彼此相对、围合而置,所以穿帮的问题依然会存在。那么该怎样处理隐蔽机位工作区的问题呢?按常规的做法,有两种解决方案:

(1)场景为机位特意留出拍摄位置。

在场景设计和实施置景的过程中,考虑到场景构建需要留出可供机位拍摄的区域,并将摄像机架在距布景外一定距离的位置,就可以避免摄像机机身暴露在谈话场景之内。

(2)场景光线效果的配合。

针对图2.15的特征来讲,机位的工作区包围在谈话区之外。如果场景内只有谈话参与者在亮部光区,其余的部分场景都在为暗部,那样机位就可以借助光线的明暗实现最终的效果。

当然不同的节目类型、不同的技术条件、不同的制作理念都可能会带来在对此问题上的不同态度。此外关于是否要隐藏机位的问题也暂时没有一个固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