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舞蹈节目导播应具备的专业能力
视听语言怎样才能与舞蹈的肢体语言相融合,而不是相互“论战”,这就需要电视舞蹈节目导播具备以下能力:
(一)要具备对舞蹈表演的审美能力
舞蹈是通过人体直接表达情感的,所以在欣赏舞蹈时,不用像体育赛事那样需要解说,也不用像纪录片一样加以文字的说明,更不用像新闻那样需要严肃正统的播音,只要跟着舞蹈音乐的变化和演员对其的演绎,就能很容易地理解这其中所传达的感情与思想。
而在电视上的舞蹈中,我们通过摄像机镜头领略了舞蹈演员的动作,摄像机成为了舞蹈含义唯一的解读者和发言人。在摄像机镜头下,舞蹈动作、队形等得到了新的解构和组合,观众的眼睛则被迫以固定的方式去看这支舞蹈,这个时候观众看到的是导播眼中的舞蹈、导播眼中的美。这与在现场直接从舞台上观看舞蹈表演效果不同,这两者的差别是因观看舞蹈的环境以及手段的不同所造成的。
观众对作品美感的感知程度,完全取决于自己本身的审美经验、审美水平,以及在审美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感性与理性、想象与理解去判断客体作品的好恶、优劣、雅俗、高低等。可以说,在欣赏电视舞蹈时观众是被动的,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导播的主观意图;另一层面上说他们又是主动的,因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进行二次创造,所以,观众对舞蹈的感知也就各不相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这些所有的感知和二次创造都建立在导播选择什么样的画面播出的基础上,所以,导播的审美能力对于一档电视舞蹈节目的成败,特别是在收视率决定节目“生死”的今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要准确把握镜头语言
舞蹈节目的录制过程就是视听语言的表达过程。其间镜头的转换时机、运动方式、机位和景别选取等诸方面构成了录制舞蹈节目的重要环节。所以运用每一个镜头都应当有它需要达到的目的。
精准的镜头语言能准确并且艺术地表达舞蹈精髓,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了舞蹈的成功和魅力,从而喜欢这个节目。同样,毫无逻辑的镜头语言也会无情地为舞蹈减分,观众会误以为舞蹈本身质量不高,从而导致观众对节目的厌恶。在《中国好舞蹈》中的一段双人舞(图4.13),两位舞者分别扮演了“白蛇”“青蛇”这两个经典角色,不同的是,她们是在舞台上表达角色,所以她们充分利用身体的曲线和起伏,将“蛇”的妩媚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导播更是抓住了她们的这一个动作,用全景让电视观众也能看清楚她们的动作以及所表达的含义,这就是精准镜头语言的魅力。
图4.13 《中国好舞蹈》中的双人舞全景镜头
1.镜头的表现要素
镜头表现包含了舞蹈节目的镜头选择和镜头组接两个方面,这是两个不可分割的主体。在电视舞蹈节目的录制中,镜头表现主要应当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明确讲述情节,二是要有艺术感染力。一方面让观众能够看得懂,另一方面则是让观众受到感染从而喜欢这个舞蹈。以下要素也体现了这两个基本原则的融汇贯通:
1)镜头的运用和表现
舞蹈用肢体说话,以表情传言。把舞蹈的过程交代清楚是该类节目电视拍摄的要点。
(1)固定镜头。固定镜头画面准确明晰,最适合表现舞蹈的基本场面和活动方式。下面这个画面(图4.14),就是标准的固定镜头,它交代了舞台上演员的数量以及人物关系。
图4.14 固定镜头
(2)运动镜头。运动镜头是指运用推拉摇移等拍摄手段形成的镜头。其一般用来丰富舞蹈的艺术效果,如使用推镜头拍摄,就必须有它要交代的主题和需要表现的特殊情感,如使用拉镜头也一定有诸如表现动作的引伸、情绪的舒展、演员活动范围的由小变大等目的。如果舞台上分出较多的表演区,呈交替展示,更应合理运用全景和局部镜头的不同关系来进行表达,以明确地解析舞蹈语汇。(图4.15,图4.16)
图4.15 移镜头
图4.16 不同区域
拍摄群舞应当以全景为主要展现方式,在全景中可以视情分为大全景和小全景或局部全景。
如果一种队形和一个动作持续时间相对长一些,可以及时由全景切换到中景或者近景。在变换动作时应当提前回到全景,待全景中的舞蹈队形和动作变换之后再转换其他的镜头。这样可以让观众对舞蹈过程看得很明白。试想,如果在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队形或者动作中镜头已切换到中近景,而这时舞蹈的队形和动作有了转换和变化,观众就无法明确这个转换是怎么过来的,会有一种“穿越感”,而舞蹈编导的构思和创意也可能就白白流失了。特别在拍摄有情节的舞蹈节目时这点更为重要,不正确的镜头转换,会严重影响剧情的交代。
(3)近景和特写。近景和特写是突出舞蹈主题的特有表现方式,要把它用在最关键的地方,以起到扣人心弦的作用。而随意使用近景和特写,除了会影响舞蹈的逻辑性之外,还会影响主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有的时候为表现演员风采在群舞中相对连续表现几位演员的近景是可行的。
特写还可用在表现特殊情节和主题的局部,如手指、脚尖等部位,使用道具的节目还可以用特写镜头来表现观众不太容易看清楚的有主题意义的小道具,但这类运用必须在使用道具的有效长度的间隙之内切出和切回,否则会影响到舞蹈动作变化和转换时的拍摄。(图4.17)
以唐山皮影艺术为题材的舞蹈《俏夕阳》是一个情节性很强的节目,表现了一群生动的孩子看皮影戏时的姿态和情趣,录制难度较高。导播重点把握了全景与近景的关系,以各角度的全景交代了皮影戏的魅力和表现形式,又以近景和特写表现孩子在看戏过程中互不相同的生动姿态,效果很好。特别是开场时,当一个个孩子最后拿着板凳跑出来时,小全景与近景的连接,让人捧腹不止。依次给每一位皮影戏演员一个特写镜头,把她们不同的姿态和人物个性逐一表现,生动有趣。最后镜头在一群睡着的孩子们身上摇过,舞蹈的逻辑关系和情趣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图4.18)
图4.17 特写和近景
图4.18 小全景和近景
独舞的全景可以以演员的头部和脚基本占满画面为主要表现方式,这样既能使观众对演员的面部看得比较清楚,又能完全交代表演的舞蹈语言,更能传达给观众演员的神采和形体韵味。拍摄独舞要不失时机地在不影响动作变化的同时,适当地从不同角度给一些中近景。在特别感人的关键处可以用特写镜头来表现演员的面部表情。假如想表现一张富有激情的脸,应当结合音乐的节奏在最关键处适当使用运动镜头,这样会使感染力大增。(图4.19)
图4.19 独舞
领舞是很多舞蹈节目中都会涉及的一个角色,领与合的关系是一对互为作用又独立成章的共同体。表现这类节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逻辑关系,如领舞演员什么时候出来?他要做什么?他与群舞演员的交流往返?这些都要一一表达清楚。
领舞从队伍中的首次出现应当体现在包括群舞演员的全景当中,其后表现领舞可以适当用一些较大的景别。但在景别上要和群舞有所区别,如果领舞用的是近景切换到群舞演员也是其中一个演员的近景,就会显得主次不分,颠三倒四,而且可能还会遗漏重要的画面。
在领舞与群舞之间相互占用对方的停顿和同一动作持续的空间是很巧妙的办法。我们可以设想,如果领舞的镜头已经交代过了她正处于持续等待时,电视的镜头还停留在她身上,等她表演下一个动作时,镜头又切换到了群舞身上,这样的本末倒置是不是过于可惜了?反之如果我们利用她的等待空间及时把镜头切给群舞演员,在她将要变换新的动作时我们又适时地回切到她身上,这样的处理又好看又没有浪费一个镜头,更没有漏掉一个画面,何乐而不为?
一般情况下舞蹈队形的流动和镜头的运动呈逆向进行,这里说的逆向是指双方不同的运动方式:当舞蹈队形正在变化,演员作较大幅度穿梭流动时,镜头可在相应的景别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以引导观众的视线,并视舞蹈运动时间的长度决定镜头画面的长度。当舞蹈队形固定时,镜头可适时采用摇移的方式运动拍摄,特别是舞蹈中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人物造型和较长距离的演员队伍造型时,中景及全景的移动拍摄能收到极佳的效果。要特别注意,摇镜头和移镜头的区别在于,前者用固定机位转动摄像机拍摄,后者是用移动摄像机的机位来造成运动效果的,它们对于舞蹈场面的描述生动有效。(图4.20)
移动拍摄可采用轨道车或者斯坦尼康,根据斯坦尼康可承受重量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机型,如:小型斯坦尼康可选择SONY NX5,中型可选择HDC-P1,大型可选择HDC-2580等。机型不同,机器的性能就不同,我们需要根据演出场地的大小、周边环境和演员人数的多少等因素来选择摄像机。镜头稳定性、传输信号方式以及整体性能的配合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当我们在转播一些比较大型的舞蹈节目时,为了节目效果,往往会选择镜头稳定性良好、信号传输功能比较稳定的大型机器,比如HDC-2580等。(图4.21,图4.22)
图4.20 运动镜头
图4.21 HDC-2580连接图例
图4.22 HDC-2580规格和尺寸
2)镜头长度
根据舞蹈节目的内容和情节发展,每一个镜头长度不可能都一样,必须当长则长、当短则短、长短相宜。
遇到情绪不能中断的近景画面,则要大幅度加长镜头的长度。相反,在一个很长的没有变化的场景中,有时为了避免单调,要及时切换画面,也可以插入一些空镜头表现外围气氛,如观众镜头、后台演员镜头等。
慢节奏的抒情舞应以较长的镜头和叠化的特技来进行表现,较快节奏的舞蹈使用相对较短的镜头会好一些,节奏强烈的舞蹈可以在间隙插入更短的镜头,甚至使用短暂的电子切换特技,最重要的是应掌握好长与短的比例关系。
只要不是明显舒缓的舞蹈,镜头切换还是以硬切为好,这样会显得准确干净而利落。特别抒情的舞蹈可使用叠化特技,叠化特技用在画面景别反差较大的镜头之间会收到美丽清晰的效果,但是在集体的群舞场面中,要注意少用全景到全景的叠化,这样会让人感觉画面比较零乱。在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琼花面拂红旗的激情场面里镜头将主演饱含热泪的特写画面叠入飘动的军旗当中,又叠入壮阔的全景之中,处理准确无误,感人至深。而这时如不采用软叠,而把这几个画面硬切连接就会显得生硬而没有情感。
这里要防止产生镜头长度和切点关系的模糊概念。如果说一个镜头原本是在一个乐句的时长内,而一个长镜头可能就会是在两个以上的单位时长内,而不是在一个半或两个半乐句的非切点上转换镜头。
3)运动镜头、空镜头以及反应镜头的使用
游机具有机动性强的特点,除了可以灵活改变机位之外还可以随时改变镜头的水平方向。灵活运用快速变焦等技术手段在拍摄喜庆热闹的舞蹈场面和具有强烈流行风格的现代歌舞节目中更易于张显其特色,但是它也存在镜头不容易控制的弱点。在使用游机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利用镜头的切换避免穿帮,在游机画面之后一定不能用全景,而应该利用固定机位给一个舞台局部的画面或者利用空镜头和反应镜头。
空镜头指画面上没有演员的镜头,大多可拍摄灯光与舞台营造的特殊色彩和环境。它的运用是为了交代剧情和表达主题思想和意境。在不影响交代逻辑关系的前提下,空镜头的插入能明显增强舞蹈的感染力,它也常常用来表达剧情所需要的主要领舞演员的主观镜头。
反应镜头指的是通过表现观众反应或者其他嘉宾的反应,来体现被摄主体所表现的技艺精湛或者内容新颖。这类镜头通常运用于电视舞蹈节目中的访谈环节,用来烘托气氛;也可以用于舞者表演过程中,丰富镜头语言,加强现场的互动性,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真实地感受到舞者技艺的精湛,感受到美。(图4.23)
图4.23 反应镜头
2.镜头切换的原则和依据
音乐舞蹈类节目镜头的切换最根本的依据和原则就是节奏,即音乐和舞蹈的节奏。舞蹈是用肢体语言和艺术化的运动过程来表现主题思想,它是一个一个动作跳给观众看的。所以,它的情节、段落、队形、动作等的发展变化就是镜头切换的基本单元和依据。所以,作为导播在切换镜头时要需找到一个合理的节奏,可以是音乐的节奏、舞蹈队形动作变化的节奏等,根据这些节奏来组织镜头,舞蹈想要表现什么,镜头就表现什么,这也可以说是镜头的舞蹈语言。
舞蹈音乐由乐段和乐句组成它的节奏、音型和舞蹈语汇密密相连。因而,镜头转接一般都是在音乐的乐句交换处,我们把它称为切点。这个切点大都处于舞蹈情节、队形和动作的变换处。音乐、舞蹈和镜头在风格与节奏上的“三统一”保证了舞蹈节目录制的准确性。切点的依据不能绝对化,舞蹈流动的风格和情感表达是千姿百态的,在“三统一”的基本前提下,导播的听音乐、看动作和切换几乎成为一个下意识的连续行为,掌握和保持良好准确的艺术感觉会带给导播正确的镜头处理意识。(图4.24)
图4.24
其次是要根据舞蹈节目的灯光设计。舞蹈节目的灯光设计是多种多样的,它的变化为镜头提供了辅助因素。如一个节目的开场处于较暗的意境中,在音乐和舞蹈的关键转换处,灯光突然全场大亮时这个启光的瞬间一定是要处于全景之中,让观众看到整个舞台上从暗到明的转换过程和对比其艺术的震撼力是可想而知的(图4.25)。反过来,如果不是这样处理,在这个瞬间镜头还停留在局部演员的中近景上,观众只能在她们身上感到灯光的色彩和调子有了变化,而并不知道舞台上发生了什么,自然也体会不到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这种遗憾的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以上几个方面的关系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舞蹈的情节是跟着音乐走的,而灯光设计又是跟着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的变化进行变化的,它进一步烘托了舞蹈场面和音乐气氛,这三个方面都具有对镜头需求的共同特性。
我们在平时的舞蹈录制过程中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当音乐在不稳定的和声进行中跳接到一个强烈丰满的稳定乐句时,舞蹈必然是一个宏大壮阔的场面,也可能会是一个极具冲击力的造型和表情突现,实时的灯光也就必然会在这个转换点上进行大色调的变化和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气氛渲染,那么与此同时的电视镜头也就必然同步地在这一要点上进行相对应的变化。如果在这个切点上镜头没有及时地切换,节目的艺术感染力定会大打折扣。舞蹈动作、音乐节奏和灯光变化这几个关键的艺术环节事实上都在不知不觉中为导播下达着执行镜头的艺术口令。(图4.26)
图4.25
图4.26
3.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组织能力
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导播往往要面对十分复杂的节目流程和众多的工作伙伴,他是录制工作的核心,更需要对自己所下达的每一条口令负责任,所以,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组织能力会使录制事半功倍。
在录制过程中,导播不能一味地下达命令,不能出现问题就一味地指责和埋怨,这样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给整个团队带来负面情绪。更多的时候,导播要站在其他工种的角度去考虑,为什么产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往往换个角度之后,能够更快地找出问题所在和解决办法,让团队成员认同你的见解,顺利完成录制。而在录制结束之后,再与所有部门平心静气地总结经验教训,这样长此以往,方能磨合出一个默契的团队。这是一个导播对自己工作的尊重以及对自己团队成员的人文关怀。
4.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节目录制过程是不可控的,无论你的录制方案做得再怎么完备,也总会有一些突发状况,那么在应对这些突发状况的时候我们能够做的是什么呢?就是保持冷静,运用自己长时间累积的经验,进行判断和决断,迅速解决问题,使得录制回到正轨。这就不让要求我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临场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