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10 地脚螺栓埋设不符合要求的防治措施
(1)原因分析。
1)地脚螺栓预埋未采用固定架固定,或设置的固定架刚度和强度不够,混凝土浇灌时受震动、碰撞,螺栓出现下沉现象。
2)未找准标高,造成过高或过低。
3)固定螺栓的样板尺寸有误或孔距不准确。
4)固定螺栓措施不当,在浇灌混凝土时导致螺栓位移。
5)设计图样、测量,操作出现错误或误差等。
6)基础施工放线轴线有误差,或测量尺寸有误,或使用钢直尺未经检定有误差。
7)埋设后未仔细认真检查,产生较大位置和垂直度偏差。
8)地脚螺栓埋设前,螺栓上的铁锈、油脂等杂物未进行清理,混凝土与地脚螺栓未结成一体而脱离。
9)在预留孔内埋设地脚螺栓时,孔内未经清理和湿润就直接埋设,使新浇灌的混凝与孔壁、孔底的原混凝土结合不牢。
(2)防治措施。
1)地脚螺栓埋设,应设置钢或钢木混合固定架,其横梁和固定框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这样能够确保位置和垂直度的正确。
2)在基础模板支好,浇灌混凝土前,应对检查地脚螺栓的位置、标高和垂直度进行检查,使用的钢直尺应经检定。
3)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应避免下料和振捣器撞击、振动固定架和地脚螺栓。当混凝土浇灌到螺栓长度的1/3时,应对螺栓中心线和垂直度进行一次复查,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4)地脚螺栓的直径、长度,均应按设计规定的尺寸制作。一般地脚螺栓应与钢结构配套出厂,其材质、尺寸、规格、形状和螺纹的加工质量,均应符合设计施工图的规定。如钢结构出厂不带地脚螺栓时,则需自行加工,地脚螺栓各部尺寸应符合施工要求。
5)地脚螺栓安装前要认真看好图样,防止看错螺栓标高;测量螺栓标高应做好记录,并经上一级测量单位复测,签证认可后方可浇灌混凝土;混凝土浇灌下料和振捣要防止撞击、振动固定架和地脚螺栓。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应对螺栓进行监测,发现移位、下沉及时纠正。
6)为防止浇灌时地脚螺栓的垂直度及距孔内侧壁、底部的尺寸变化,浇灌前应将地脚螺栓找正后加固固定。
7)放完样板尺寸后,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交监理抽检,进行单项验收。
8)固定螺栓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①当先浇灌混凝土预留孔洞后埋螺栓时,采用型钢两次校正办法,检查无误后,浇灌预留孔洞。
②将每根柱的地脚螺栓每4个或8个用预埋钢架固定,一次浇灌混凝土,定位钢板上的纵横轴线允许误差为0.3mm。
9)地脚螺栓露出长度不符合国家标准规定时,按不同情况作不同处理。
①当露出基础面长度高出+3.0m时加钢垫板进行调整。
②露出长度不足时接长螺栓,即先将螺栓周围的混凝土凿成凹形坑,用同直径的螺栓上下坡口焊对接,或对接后再在两侧加焊帮条钢筋。
③当螺栓直径在36mm以内,焊2根帮条钢筋;螺栓直径大于36mm时,焊3根帮条钢筋。附加帮条钢筋截面积应不小于原螺栓截面积的1.3倍,也不得用直径小于16mm的钢筋。焊缝长度一般上下各取2.5d(d为螺栓直径)。如果螺栓伸出基础面长度偏差很大(100~250mm),可在钢柱脚空隙处的根部或中部将螺栓焊接接长,利用钢柱脚垫起,再用混凝土包起来。
10)不论一次埋设地脚螺栓事先预留的孔二次埋设地脚螺栓,埋设前,一定要将埋入混凝土中的一段螺杆表面的铁锈、油污清理干净。如清理不净,会使浇灌后的混凝土与螺栓表面结合不牢,易出现缝隙或隔层,不能起到锚固底座的作用。清理的一般做法是用钢丝刷或砂纸去锈,用火焰烧烤去除油污。
11)地脚螺栓在预留孔内埋设时,其根部底面与孔底的距离不得小于80mm;地脚螺栓的中心应在预留孔中心位置,螺栓的外表与预留孔壁的距离不得小于20mm。
12)预留孔的地脚螺栓埋设前,应将孔内杂物清理干净。一般做法是用较长的錾将孔底及孔壁结合薄弱的混凝土颗粒及贴附的杂物全部清除,然后用压缩空气吹净,浇灌前清水充分湿润,再进行浇灌。
13)实测钢柱底座螺栓孔距及地脚螺栓位置数据,将两项数据归纳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14)做好螺栓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