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8 安装就位的钢构件未及时校正、固定的防治措施
(1)原因分析。
安装就位的钢构件如果不及时校正、固定,当天未形成稳定的空间体系,一方面会增加构件校正难度,影响安装精度,另一方面会影响钢结构安装阶段的结构稳定和安全。
(2)防治措施。
1)安装就位的钢构件应及时校正、固定,并应在当天形成稳定的几何单元空间结构体系。
2)对于多层及高层钢结构,应以一节柱结构楼层或多个节间为几何单元,安装、校正完毕后,及时进行梁、柱节点的固结。
3)校正、固定后的钢结构安装误差应符合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的规定。
4)钢柱、钢梁安装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柱的安装应先调整标高,再调整位移,最后调整垂直偏差,并应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柱的标高、位移、垂直偏差符合要求。调整柱垂直度的缆风绳或支撑夹板,应在柱起吊前在地面绑扎好。
②柱上的爬梯以及大梁上的轻便走道,应预先固定在构件上一起起吊。
③柱、主梁、支撑等大构件安装时,应随时进行校正。
④柱在安装校正时,水平偏差应校正到允许偏差以内,垂直偏差应达到±0.000。在安装柱和柱之间的主梁时,应根据焊缝收缩量预留焊缝变形值。预留的变形值应作书面记录。
⑤用缆风绳或支撑校正柱时,应在缆风绳或支撑松开状态下使柱保持垂直,才算校正完毕。
⑥当上柱和下柱发生扭转错位时,应采用在连接上柱和下柱的临时耳板处加垫板的方法进行调整。
⑦在安装柱与柱之间的主梁构件时,应对柱的垂直度进行监测。除监测一根梁两端柱子的垂直度变化外,还应监测相邻各柱因梁连接而产生的垂直度变化。
⑧柱与柱接头焊接,应由2名焊工在相对称位置以相等速度同时施焊。
⑨加引弧板焊接柱与柱接头时,柱两相对边的焊缝首次焊接的层数不宜超过4层。焊完第一个4层,切去引弧板和清理焊缝表面后,转90°焊另两个相对边的焊缝。这时可焊完8层,再换至另两个相对边,如此循环直至焊满整个柱接头的焊缝。
⑩不加引弧板焊接柱与柱接头时,应由2名焊工在相对位置以逆时针方向在距柱角50mm处起焊。焊完一层后,第二层及以后各层均在离前一层起焊点30~50mm处起焊。
每焊一遍应认真清渣,焊到柱角处要稍放慢速度,使柱角焊缝饱满。最后一层盖面焊缝,可采用直径较小的焊条和较小的电流进行焊接。
⑪梁和柱接头的焊接,应设长度大于3倍焊缝厚度的引弧板。引弧板的厚度应和焊缝厚度相适应,焊完后割去引弧板时应留5~10mm。
⑪⑫梁和柱接头的焊缝,宜先焊梁的下翼缘板,再焊其上翼缘板。先焊梁的一端,待其焊缝冷却至常温后,再焊另一端,不宜对一根梁的两端同时施焊。
⑪⑬柱与柱、梁与柱接头焊接试验完毕后,应将焊接工艺全过程记录下来,测量出焊缝的收缩值,反馈到钢结构制作厂,作为柱和梁加工时增加长度的依据。
5)对每根柱子需要重复多次校正和观测垂直偏差值,先在起重机脱钩后电焊前进行初校,由于电焊后钢筋接头冷却收缩会使柱偏移,电焊完后应再作二次校正,梁、板安装后需再次校正。对数层一节的长柱,在每层梁安装前后均需校正,以免产生差误累积。校正方法同单层工业厂房柱。
6)当下节柱出现偏差时,一般在上节柱的底部就位时,对准下节柱中心线和标准中心线的中点,各借1/2(图8-21),而上节柱的顶部,仍应根据标准中心线为准,依此类推。

图8-21 上下节柱校正时中心线偏差调整
a—下节柱柱顶中线偏差值 b—柱宽
柱标准中心线
上、下柱实际中心线
7)柱子垂直度允许偏差为h/1000(h为柱高),但不大于20mm。中心线对定位轴线的位移不得超过5mm,上、下柱接口中心线位移不得超过3mm。当柱垂直度和水平位移均出现偏差时,如垂直度偏差较大,应先校正垂直度偏差,再校正水平位移,以防柱子校正时失稳。
8)多层装配式结构的柱,特别是一节到顶、长细比较大、抗弯能力较小的柱,杯口要有一定的深度。如果杯口过浅或配筋不够,会使柱倾覆。
9)校正时要特别注意撑顶与敲打钢楔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