艇长的选拔
唯有经过学习训练合格、综合素质好的艇长,才具有独立指挥潜艇勇闯深海大洋的资格。潜艇艇长,人称“定海神针”,谁想成为潜艇艇长,就如同步上险峻的“独木桥”,很多人都想从这桥上挤过去,但是大都失败了,没有经得起严格的考验。所以,成为一名潜艇艇长实在难。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胜任潜艇艇长?东海舰队某潜艇支队政委王岳忠说过:“‘特殊考验’需要‘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潜艇艇长更强调具备独立作战能力、临机应变能力和灵活运用战术战法的能力,专业技能要过硬,知识面要宽,反应要快。”选好艇长,真是精中选精、优中择优啊。
1952年8月,人民海军为确定建设海军方针召开了一次核心领导会议。大连海军学校副校长张学思(张学良将军的胞弟)在会上说:“潜艇部队十分重要。潜艇攻防均可使用,但不易掌握。我们必须设专门潜艇学校培养艇员,并设潜艇基地和专门训练潜艇之机构。”
王世昌任潜艇艇长
同年10月,毛泽东主席亲自给斯大林发电报,希望苏联在中国海军潜艇艇员的训练上给予援助。不久,中国派军事代表团赴苏联考察。萧劲光司令随团专门考察苏联潜艇部队建设现状,特意拜访了苏联潜艇部队负责人巴尔图诺夫海军少将,着重谈了培训潜艇干部和技术人员的问题。11月,萧劲光在上海召见了当年刚刚34岁的华东海军第六舰队参谋长傅继泽,告诉他:“中国要筹建潜艇学习队,海军党委研究决定,由你担任潜艇学习队队长。”
海军当时把组建潜艇学习队当作头等大事。萧劲光司令下了狠心:“宁可叫几条军舰开不动,解散几个学习单位,也要满足这次调潜艇学员的需要。”选调潜艇学员条件要求很高,首先是政治素质好,其次是年轻、有文化、体质好。海军上下经过严挑精选,从各舰队、各海校、炮校和海直机关抽调人员组成潜艇学习队,派往苏联驻旅顺海军基地学习。艇长级人员培训则派往刚刚成立的青岛潜艇学院,经过4年学习后领取上艇合格证。
说到这里,王世昌长长舒了一口气,面带笑容地继续讲下去。
1951年,当时在四十四军军部担任侦察队指导员(营级)的王世昌年仅22岁,正是干得很有劲的时候。当时已经成为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司令员的方强,很熟悉过去在陆军时的老部下——王世昌,知道他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头脑机智灵活,办事有法。从加强南海舰队情报力量的考虑出发,王世昌被调进了南海舰队,担任情报训练队指导员,后来成为情报处参谋。一年后,中国海军成立潜艇独立大队,许多人都关注艇长这个位置的归属,潜艇指挥员岗位可是非常重要,要选好要配好合适的人选。南海舰队首长选中了王世昌,决定把他推荐上去。情报处杨处长告诉王世昌:
“去吧,国家、部队用人之际,我们留也留不住你,服从大局。潜艇兵是个新兵种,技术性强,震慑力大,是海军一支强有力的舰艇部队。艇长可不是个谁都能干的岗位,要想胜任它可得费一些工夫,相信你能够干好。祝你成功,有机会回来讲讲你的潜艇。”他还说:“你还是我们舰队的人,学好本领,南海舰队也需要你回来挑重担子的。”
王世昌说:“请您放心,我会好好学习新东西,掌握潜艇技术,绝不辜负首长期望,到时候向您汇报!”
处长拍拍他的肩膀,欢喜地笑了:“南海舰队出去的人没有孬种。”
时年22岁的王世昌告别了南海舰队,来到青岛的潜艇学校报到。虽然他对潜艇一无所知,但是心中对潜艇充满了喜欢和新奇感。海军是新兵种,潜艇更是中国军人从未涉猎过的,他觉得自己仿佛迈进了无限宽阔神奇的世界,那蓝色的大海,那清爽的海风,都能引起他美好的憧憬。后来他学会了《人民海军向前进》,潜艇一出海,或者归来登上陆地,这首歌就习惯地在他心头扬起激昂的旋律:
红旗飘舞随风扬,
我们的歌声多嘹亮,
人民的海军向前进,
保卫祖国海洋信心强。
爱护军舰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保卫和平保国防。
我们有共产党英明领导,
谁敢来侵犯就叫它灭亡!
十几年后,王世昌创作了《我驾着潜艇出航》(作曲朱齐典、演唱薛皓垠)这首旋律激昂的歌曲,在潜艇部队内外传唱,并荣获创作奖。
1953年初,王世昌开始了在潜艇学校(后改为学院)指挥系的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海军潜艇学院,是一所培养海军潜艇和防救部队初、中两级军事指挥、工程技术军官的重点军事院校。学院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以“中国的西点军校”之名享誉海内外,至今已有近百人先后跨入共和国将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