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圆缺

月亮圆缺

家,不仅被形容为鸟的归巢、船停泊的港湾,更被誉为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是军营里的特殊风景线。现在,孩子都已长大成人,晚上躺下来的时候,万籁俱寂,望见月亮腾空,殷仪就爱想起往事,那首《十五的月亮》也会进入她的心中: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

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

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她自言自语地说:“歌写得太真实感人了,旋律也美,既有坚定的意志,又有饱含怀念与祝愿的深情,很能打动人。无论谁都躲不过对亲人的思念,虽然六七十年代在部队里没有谁愿意公开表达这样的思念之情,这首歌也未诞生,但是那时心里的确有这样的心情,希望亲人在自己身边,独守空房显得有点儿凄凉,人之常情嘛。”是啊,军人也是人,不同的是军人的天职在于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第一生命,国家需要第一。

王世昌与殷仪

王世昌将军住宅

性格憨厚、低调的殷仪从不向丈夫唠叨自己如何如何辛劳,她觉得唠叨多了会增加爱人的精神负担,又不能解决问题。她越是这样,王世昌越是觉得愧疚,一旦回家来总是要好好表现一番,好好伺候一下妻子,还跟她唠唠潜艇部队的趣事,每次她都很津津有味地听着,不时地问着感兴趣的问题。但是在一些时候他会关住话匣子,调皮地说道:“这个问题无可奉告了,军事秘密!”说着眨眼一笑,站起身来走开。涉及军事机密的事连家人也不能透露,这是他的一个不动的原则。几年后的一个夏天,王世昌又被调往上海修船和接收新艇,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就出生在这个大上海,儿子出生两个月后王世昌才回家看到他。不久,王世昌随舰艇调往旅顺驻扎,这里是他们一家工作、生活比较长久的地方。仨孩子渐渐大起来,一撒开手,便一窝蜂地跑出门去,说也不听,尤其是儿子王安平,男孩子嘛,时不时地让两个姐姐分心。殷仪看见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样子心中好笑,有时也连连地叹气。天伦之乐,有乐也有愁。两个女儿还好说,很听妈妈话,放学回家明白怎么样照顾自己,不给妈妈添乱。如何“处置”儿子呢?他们的爸爸难以尽到照料孩子的责任,所以便出了个主意:把儿子送到齐齐哈尔的奶奶家。奶奶听了也很高兴:“叫我孙子回来吧,省得我一天到晚寂寞得没事干,定下哪一天回来我去火车站接。”就这样,慈祥善良的奶奶为这个双军人家庭分担起照顾幼小孩子的重任,直至安平上学。王安平长大后也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这下子全家一色绿军装、红帽徽,羡杀了安平的同学们。

两个女儿受母亲自强不息、任劳任怨的影响,还没上学就明白为妈妈分担家务,干什么事都争着自己来,她们俩脖子上都挂着钥匙,从学校回来,饿了寻找东西吃,如果没有吃的就乖乖去看画报,或者悄悄去做作业,静等妈妈回家。有一次7岁的小海蔚感冒发烧,她可怜兮兮地望着妈妈说:“叫爸爸回来吧,我想他了……”殷仪劝她:“爸爸快回来了,好好等着吧,要坚强,这样爸爸就高兴,这几天爸爸训练完就回来了,啊,听话,乖乖先吃药。”小海蔚抹去眼泪,把药片吞了下去。姐妹俩长大后也成为解放军队伍里的一员,而且都是军医。

王世昌二女儿王海蔚

二女儿王海蔚,退役前多年从事部队医疗保健和卫生防疫工作,是我军首位舰艇部队女科长,在担任部队卫生科科长的8年时间里,她带领所管理的医院一次性通过验收,被评定为二级甲等医院,并连续8年被评为全军舰队的先进医疗单位,多次荣立三等功,先后被评为海军和基地医疗工作先进个人。她多次率队参加部队技术比武,屡次获得第一名。退役后,她发挥医疗专业特长,积极探索未病医学与养生保健应用的新路子,致力于为社会做贡献,2006年被评为大连市“三八红旗手”。

前不久,海蔚完成了在父亲面前曾经表白过的一项夙愿: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了解人民军队的顽强与辉煌。她到锦州时,正值世博会召开。从锦州归来,海蔚心潮难平,诗兴大发:

感怀辽沈英魂,饱览林园世博。

中华两代人文,异曲锦州同歌。

大女儿王海虹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刚强和有作为。海虹退役后,凭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创办了一家美容院,正当她干得红红火火的时候,王世昌来做她的思想工作:“你母亲和你妹妹王海蔚在潜心研究与治疗面瘫痉挛病方面已经取得成功,但是很缺人手,社会上很需要我们的治疗诊所,你能否放弃美容院,来帮帮妈妈,让更多的面瘫患者解除痛苦?”王海虹没有细想,一口答应:“只要病人需要,我做什么都行。”于是,她开始了新的事业。尽管自己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但海虹仍然勤奋学习,谨慎使用医术,直到看见患者完全消失了面部扭曲的痕迹,才放心地笑了。她感慨地说道:“看到面瘫患者康复,那感觉胜过一切,这是赚多少钱也不能换得到的。”海虹真诚地感谢父亲母亲带她进入这一行,愿意继承和发扬这门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