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了“王帮助”

少不了“王帮助”

“文革”那会儿,王世昌虽然没有正式职务,可是他能够出现在所辖区内的各个地方,办理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事情,“王帮助”的称呼,也饱含着敬仰与感激,深深铭记在人们的心里。人们还记得,他曾是北海舰队党代会主席团成员,也曾是海军党代会代表。

水泥浮码头

那时部队部分干部家庭居住在老虎尾一带,到旅顺上班上学需要坐船走1里多的海路;能过来还好说,可是下船的时候麻烦,因为部队的码头不能直接靠上,又缺少转接码头,只好把船贴近码头附近的船只,凭着胆量和力气攀爬上船,再转上码头来。大人也好小孩子也好,一不小心就掉进水里,大家都提心吊胆的。这个问题多少年都没有解决,苏联管辖旅顺时期也未顾及到。王世昌见到这个情况,认为事关群众生命与利益,应当尽力解决,积极就是办法嘛,功夫到了,哪里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决定伸手帮助。此刻他虽说没有什么职务,但他有到处做好事的热心。他想起过去到小平岛驻军那里值班时,见过一处水泥结构的浮码头,因为用处不大,久而久之就被沉没于水下。他想,如果将那家伙移到旅顺来保证行。他带领几名潜水员和一名干部去打捞,捞上来的浮码头已经残破不全,他们就给它补漏洞,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然后拖运到旅顺,经过一番修整,一座十多米长的水泥浮码头便稳稳地出现在海军驻地码头附近,还安装了引桥。这下子军人与家属下船方便了,大家都露出感激的笑容,当孩子们见到王世昌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便告诉孩子:“他就是干好事的人,都管他叫‘王帮助’,他过去是咱海军部队的一名潜艇艇长呢。”孩子们乐了:“这名字好听,‘王帮助’,嘿嘿,他怎么会起这样的名字呢?”家长说:“别叫了,心里记着就行。”

有一部分部队职工家住大连市内,军人星期天也要去大连市内走走,他们当时乘坐的往返通勤车就是辆敞篷解放卡车,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他们都得受着,冬季更不用说那份遭罪劲儿了。“能有辆带篷的客车就好了。”可是部队那个时候无力支付买客车的钱。自己弄不行吗?“勇敢就是战术,积极就是办法。”王世昌这么想着,不久就开始了动作——他带着几个人来到部队的汽车排,将一辆报废汽车的主机拆下来,进行擦洗、修整。有人悄悄问管事的人:“‘王帮助’又在鼓捣啥?”管事的说:“是想给跑通勤的人装配客车呢。”“这是好事啊,这种事他也能想得出!”之后,王世昌带着人跑到瓦房店的客车厂,跟他们一起研究在部队的解放汽车上安装车篷。结果没有花多少钱,他们就有了自己的“客车”,官兵们从此再也不坐敞篷车上下班了。一名家属头一次看见这辆车,高兴地跟丈夫说:“你这回可不用淋雨怕风了。”丈夫道:“可要感谢‘王帮助’啊。”“什么?‘王帮助’?”“就是王常委、王世昌艇长,是他领人搞的……”“好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