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全国首家潜艇博物馆

创办全国首家潜艇博物馆

旅顺港地处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是黄海、渤海要冲,与山东省长山列岛及蓬莱角共扼渤海海峡咽喉,构成首都北京和渤海海岸的天然屏障。港湾处于东鸡冠山、白玉山、猴石山、老铁山等群山环抱之中,其南部方向有一狭窄水道与外海相通,其东西两侧分别有黄金山和老虎尾山紧锁海港大门。旅顺港口小腹大,不淤不冻,实为不可多得的天然北方不冻良港,素有“京津门户”之称,是重要的军港和海军基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旅顺潜艇博物馆,是目前我国唯一的潜艇博物馆,坐落在旅顺口区黄金山海岸海水浴场,该浴场系大连市四大海水浴场之一,它背靠青山,面朝黄海,东为摸珠礁,西为黄金山电岩炮台,风景秀丽,环境幽静,是夏季旅游避暑胜地。这座世界第二家、中国第一家潜艇博物馆的藏品之一,是博物馆大院内南北方位摆放的庞然大物——一艘引人瞩目的33型潜艇。该潜艇是人民海军的一艘退役常规潜艇。

旅顺是祖国的军港,旅顺潜艇博物馆是大连市建设的高端旅游项目之一。旅顺潜艇博物馆馆内集潜艇文化之大全,是中国第一个以展示潜艇文化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它将展出中国潜艇发展史、世界潜艇发展史、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潜艇发展史等3个系列。有一个展厅为高科技馆,主要通过四维空间集声光电于一体的高科技效果,真实展示潜艇潜行遨游于深邃的海洋世界的情景。建此馆的宗旨,是教育、强化和提升人们的国防意识。

旅顺潜艇博物馆正门

潜水艇素有“海底幽灵”和“神秘杀手”之称。馆内的停放的33型退役潜艇,长76.6米,高12.9米,宽6.7米,重达1316吨。33型潜艇共划分为7个舱,即首鱼雷舱、前蓄电池舱、指挥舱、后蓄电池舱、柴油机舱、推进电机舱和尾鱼雷舱。在首鱼雷舱有6具533毫米发射管及6条备用鱼雷,以及首部水平舵及锚装置和应急吹除系统。在首蓄电池舱有一组蓄电池和军官住舱。在指挥舱集中了雷达、声纳、航海、操舵、潜浮、均衡、射击指挥以及高中压气、输水、液压、空调、冷藏、蓄电池水冷等主要系统。还有潜望镜、雷达天线、无线电天线及通气管的升降装置。在后蓄电池舱有一组蓄电池和艇员住舱。

这家潜艇博物馆馆长由33型潜艇首任艇长王世昌将军担任。王世昌早在20年前在旅顺建立兵器馆时,就有了建造潜艇博物馆的念头,1992年王将军离休后,就开始为筹建潜艇博物馆的事情而忙碌。

王世昌将军介绍,出于保密的原因,潜艇退役都要进行销毁,用于炼造钢铁,而这艘33型潜艇除了拆卸掉艇上特种装备,比较完整保留下来。它是我国第一艘用于公开展览的潜艇。想上这条大“船”看看,过去就要靠爬铁梯子从顶部进入潜水艇。潜水艇内上下较为宽敞,左右有些狭窄。中间是条过道,两侧都是各种机器设备,满眼都是不同型号的红色“方向盘”。潜水艇的沉浮主要靠夹层中水、气的转换,水、气阀门众多就是自然的道理。这艘潜艇2011年退役,是中央军委批准调拨给旅顺潜艇博物馆的。这艘潜艇能够将服役期间的原貌保持90%以上,让游人看到真正的潜艇。为了方便游人进出,正式开馆时废弃了原顶部的圆形进舱口,在艇的左舷开通两个门,分别作为入口和出口。

这艘庞大的舰艇是如何上得岸来的?原来它是利用气囊滚动效应,一点点拖拽上岸的,可以说是创造了一项“世界首次”。负责指挥拖拽的高级工程师李融融说:“通常在修船的过程中会利用气囊将船只滚动下水,但用气囊拖拽潜艇登陆上岸,此前在国内外还都没有先例。”那天上午,这艘退役的潜艇在两艘拖拽船的“搀扶”下,倒退着缓缓向海岸靠拢,十几分钟后宣布潜艇拖拽抢滩成功。

旅顺潜艇博物馆内景

王世昌(右)视察旅顺潜艇博物馆

潜艇,是现代军舰中最神秘的舰种,是现代武器装备中的骄子,是水下突击的战略力量。在2009年庆祝中国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的海上阅兵方阵中,最先接受检阅的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核潜艇和新型常规潜艇,它们的身姿引起了世人广泛关注。中国潜艇与水面舰艇、航空兵、岸防部队和陆战队构成中国海军的重要部分,成为共和国的海上钢铁长城。

王世昌将军还介绍说,目前我国潜艇的数量与总吨位比初建时期增长了几十倍;新型常规动力潜艇静音性能取得突破;海战场上的自持力、生存能力、隐蔽性、突防能力以及攻击能力大幅跃升;战术核潜艇、战略核潜艇实现智能化、信息化。当初,我国海军潜艇部队只有两艘苏联援助的老式潜艇,总吨位不过2000多吨。这支潜艇部队经过准备阶段、初建阶段、发展阶段,现已进入全面向现代化迈进的阶段;潜艇装备也由购买、仿制阶段进入自制阶段。我们的潜艇基地,已在多地相继建成,并形成了强有力的海军潜艇基地保障体系。

谈到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王世昌将军说:“我国海军潜艇水下装备试验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2年10月12日,中国潜艇在黄海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运载火箭。我海军潜艇首次发射运载火箭取得成功,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美国《海军学会会报》写道:‘当中国宣布从潜艇上发射弹道导弹试验成功时,事情已经变得很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为世界上拥有一支以海洋为基地具有威慑力量的核大国。’合众社报道:‘观察家们说,中国潜艇弹道火箭研制成功,意味着中国海军已拥有发动海上进攻的能力,不再仅仅局限于海岸防御了。”

对于中国海军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新华社和首都各大报刊还登载了导弹核潜艇在海上航行和核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出水的大幅照片。在核潜艇上,粗圆高大的火箭发射筒一排排整齐地竖立在艇上,各种现代化的电子仪表、设备和计算机,井然有序地布满舱室,闪烁着红绿色彩的指示灯,如繁星点点,琳琅满目。

王世昌将军说:“核潜艇是我国工业和科学先进水平的缩影。当今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核潜艇最大的特点是隐蔽性好、续航力大、生存力强,有较大的突击威力。世界先进的国家无不把眼光投向海洋,竞相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用于发展核潜艇这个流动的‘水下发射井’。”他描绘了发射运载火箭时的情景:潜艇离开港口,然后缓缓钻入墨绿色的水下。发射时刻到了,听得“轰隆”一声巨响,只见正前方的海面上,冲起了几十米高的水柱,像宝塔一样矗立在海面上,火箭在水柱中升腾,水帘像瀑布从箭体上脱落,箭体奔向预定的打击目标。中国核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标志着中国海军潜艇部队已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标志着中国海军的综合作战能力有了新的飞跃。

将军在回顾中国海军成长史时,提到了海军的军歌——《人民海军向前进》。他很有节奏、豪情满怀地轻声唱起来:

红旗飘舞随风扬,

我们的歌声多嘹亮。

人民的海军向前进,

保卫祖国海洋信心强。

爱护军舰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军民团结,

保卫国防。

我们有共产党英明领导,

谁敢来侵犯就让它灭亡!

王世昌将军自豪地讲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领导我军建设完成了战略性的转变。邓小平同志指出‘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海军建设的根本要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新形势下的海军建设与发展更予以高度重视,号召要‘建设祖国的海上长城’,并于1995年10月,同军委领导集体视察海军部队、观看海上演习并做重要指示,进一步为新时期的海军建设指明了方向,使海军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王世昌(右)陪同海军司令员高振家(中)及夫人参观潜艇博物馆

王将军欣喜、自豪地告诉大家,最近习近平主席做出重要指示,对海军某潜艇基地官兵的事迹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四个精神”——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能打胜仗的过硬本领、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习主席要求进一步总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王将军说:“海军某潜艇基地官兵群体先进典型,是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中涌现出的先进榜样,展现了革命军人的胆识、血性和豪情,铸就了共和国坚强的水下核盾,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强军目标的时代内涵。习主席的概括的‘四种精神’,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相信基地官兵会牢记习主席嘱托,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不懈奋斗,在新的起点上为建设强大潜艇部队、建设强大海军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