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天职

军人天职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祖国的需要就是他们的去向。王世昌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期,蒋介石不停地叫嚣反攻大陆,所以部队上经常进行战备演习训练,无论你请假去干什么、在哪里,只要接到归队的电报,知道有演习战备任务,就要立马放下自己的事情,以最快的速度回到部队。有的时候请了假回家探望父母,人未到家,可命令归队的电报到了,不吃饭也要急忙踏上归程。

王世昌讲:“我们是穿军装的,是人民军队中的一员,党指哪儿我们打哪儿,没有二话,尽管离别时家人心里很难受,尤其是当家人抹眼泪的时候,都不忍心看一眼了。”

殷仪说:“虽然自己没有哭过,但是他一走我心情总是惴惴的,像丢了点儿什么,希望他不离开我。尤其生了孩子之后,我们俩又工作在两地,盼望有人照顾我。可是没办法,接到命令他不会有所犹豫,必须归队,潜艇是他的生命。”

1958年,殷仪结束了4年的学习时光,怀揣着优秀成绩的毕业证,满怀扎实的医学本领步出医校门庭。此时殷仪尚属于陆军管辖,她是想过调到丈夫所在的海军部队去,因为她顾及到过不多久就要生孩子。第一个孩子啊,多需要丈夫与孩子父亲双重身份的他陪在身边。可是她没有张口,凡是此类麻烦组织和他人的事情,她从来都是三缄其口,习惯于默默地等着等着,悄悄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人们说,殷仪的倔强劲儿就体现在这里。但是,部队机关的管理方法也不都是硬邦邦的缺乏人性,组织上考虑到殷仪的具体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协调。陆军、海军都需要医生嘛,于是她就被调到王世昌所在的青岛海军部队。两个人虽然彼此有了照应,但是其实他们还是聚少离多。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就生于青岛,但此时的王世昌没有出现在娘儿俩的身边,接到命令的他驾着潜艇南下备战去了,没能第一眼看看他们爱情的“第一果”。日后归来,王世昌喜滋滋地抱起大女儿时,忽然想到还未给她起名,夫妻俩琢磨了又琢磨,为女儿起名叫王海虹,海上的彩虹,饱含着诗情画意与祝福,多么美好的名字啊。双方的母亲闻讯,都给捎来了婴儿用的小兜兜、花布衫、小裤头,还有大捆的尿布。

王世昌与殷仪

殷仪一共生了三个孩子,孩子出生的时候,王世昌都没有机会伺候在孩子妈妈身边,他忙于战备训练,工作地点也经常改变,军人家庭的生活不可能安定,个人生活的事无法满足。他们在青岛没过上两年,王世昌就被调到东海舰队,进入繁忙的军事备战,所谓的家——一个箱子、一套被装,也跟着前往,人走家搬;殷仪随后便调往某市的中心,在这里的卫生部门工作,距离王世昌驻地虽说不远,但也不能经常见面。

这一年的夏天,王世昌驻地上发生一起火灾,浓烟伴着火光弥漫在上空。殷仪跑出屋外正要看个究竟,突然发现有一批伤员往医院送来。原来,一些军人和居民因为英勇参与抢救火险被烧伤,有几个人伤势真的很严重,急需治疗,可是驻地的医院没有烧伤科,面对涌进来的众多烧伤病人,医院里从未有过接待经验,医生、护士一时间有点儿手忙脚乱、应接不暇了。紧急时刻,殷仪果断担负起组织医治烧伤的重任,她指挥并安置下所有伤员,开始了有条不紊的烧伤医治程序。在这次抢救伤员过程中,殷仪忙得大汗淋漓,成为最活跃的救死扶伤的“天使”,成功地抢救与治疗了全部伤员,创下了当地成功医疗烧伤病人的历史记录。官兵和居民都由衷地称赞殷仪治疗手法娴熟,动作麻利,是一位让人民放心、信得过的好医生。事后部队为她记了三等功。

部队的宿舍就是王世昌和殷仪的简陋的小家。二女儿快出生时,王世昌在电话里告诉妻子战备任务在身,希望妻子照顾好自己。妻子低声道:“不回就不回吧,你总是可以回来的……”咫尺之间,就是不能相见,殷仪失望地撂下电话,把大女儿搂在身边抚摸着,然后一个人默默去做产前的准备工作。一个双军人家庭,丈夫不在家里,双方母亲又顾及不了,妻子的责任和劳累程度可想而知。这就是军人的生活。王世昌感慨地说:

“国家的需要,是军人最高使命,我这一生就是遵循这个信条前进、生活的。是国家的需要伴随了我们的一生,国家的需要是无条件的,在这样的模式里,我们培养造就了忠诚、坚强的品格。”

即便是离休后,王世昌也是为了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再次走向需要的地方,做出令社会、群众仰视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