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垒 “工匠精神”当成新时代青年社科学者的应有本色和气质
2025年10月22日
盛 垒 “工匠精神”当成新时代青年社科学者的应有本色和气质

盛垒,男,1982年生,湖南人,中共党员,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别与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理学博士,近期研究的重点领域包括世界经济变革与中国经济转型、僵尸企业治理、“一带一路”建设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出版个人和集体著作8部,在《学术月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国际经济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在《解放日报》《文汇报》《社会科学报》等重要媒体发表文章十余篇。曾获上海社科院2018年度“张仲礼学术奖”(基础类)。
近年来,“工匠精神”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并奉为圭臬,不仅成为社会广泛流行的网络红词,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多次提到要“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精神,其主体当然是那些机械制造、工艺品创作等行业和领域的从业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其内涵和范围已远不限于此。如今,工匠精神已升华为一种文化,代表着精湛的技艺、严谨的态度、“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和学无止境的追求。试问,当今哪个地方、哪个行业、哪个岗位、哪个人不需要这种宝贵的“工匠精神”?工业产品制造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服务行业同样少不了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而从学术研究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而言,学者要想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精谨细腻的匠心品格更是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