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朝利 弘扬爱国精神,埋首理性学问——纪念五四运动百年

魏朝利 弘扬爱国精神,埋首理性学问——纪念五四运动百年

魏朝利,中共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思想与中国政治思想史。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但在历史长河中,这片土地既经历过专制政治的荼毒,也经受过外夷的凌辱。万幸的是,在危亡危机时刻,总有万千优秀中华儿女不断挺身而出,贡献出自己的智慧甚至生命,他们保存了民族,接续了文明。100年前的今天,列强环伺,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北洋政府却无力维护国家的尊严与利益,青年学生出于自己朴素的爱国情感,发起了五四运动,这样的感情与行为是值得书写与赞扬的。可以说,中华文明不是抽象的存在,正是通过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具体行为书写了历史的画卷。

当下,有很多置身事外、号称客观的述评。这些述评指责五四先贤“冒失”,批评青年学生“鲁莽”,这样的指责或许有几分道理,比如,青年学生打出的口号是“誓死力争,还我国权”“宁肯玉碎,不为瓦全”,现在回头看这些口号,仍然可以看出青年学生愤怒的情绪。

但是,这些批评犯了一个根本的认知错误,五四运动本不接受这样掩饰在“理性”面具下的严苛批评。我们现在习惯了“理性人”的假设,却忘了“理性人”假设成立的条件。和平年代,我们可以通过道德公理与社会规则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利益。然而,将正义已经丧失、秩序已遭破坏这些变量值代入当年那个环境,或许我们可以更理解那些年轻人炙热的情感。

时过境迁,新一代年轻人面临着独特的社会背景与时代任务。这一代人幸运,政府对外有能力保护国民的尊严与利益,对内可以体察民艰、普惠民生。作为个体的青年可以安心照料老小、友爱亲朋、踏实工作,做一个日新而平凡的人。即便生活中面临种种暂时的不如意,年轻一代在相对平和的社会环境中,也可以采用更为温和、更加理性的方式接续五四运动的精神了。这大概是百年前五四先贤欲求而不可得的幸福。

不仅如此,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还为年轻一代学者的成长提供了绝佳的社会环境。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结构复杂多变,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不仅可以做社会图景的记录者,还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与才智,补充、修正甚至推翻一些社会科学理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理论分析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还可以为社会决策提供可选择的前瞻方案。可以说,以民生的情怀、以民主的精神、以科学的方法,做扎实细致的学问,或许是我们纪念五四运动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