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亮 做一个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

张亮,民革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检察风云》专栏作者。擅长研究的领域是:行政法案例研究、司法大数据、网络法。主持省部级、市委办局、院级课题5项,在《政治与法律》《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发展》《行政法学研究》《中国法律评论》《教育研究》《行政法论丛》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2篇相关专报得到省部级主要领导批示,2篇研究报告被提交为全国政协、上海市政协大会提案。
2017年博士毕业,初到上海社科院法学所时,我其实并不了解社科院系统与高校的差异,那时的念想无非是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的心中一直有两种观念在打架。在我眼里,自由而无用,似乎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状态。尤其对人文社科而言,你不能指望深邃的思想生长于功利的土壤之中。但是,可能一直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我骨子里,经世致用,甚至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又扎根心底。对此,一直身处象牙塔的我,对未来职业生涯如何选择并没有什么准确的认识。但真正到了择业之后,才深深体会到了其中的差异,意识到两种潜在意识的矛盾和冲突。很庆幸,我最终选择到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就职,进入一个不同以往的研究环境,也是一个计划之外的选择。我的感受而言,这是一个具有光荣学术传统的理论研究高地,与上海这座城市有同样的开放气质与精致风格。
智库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双轮互动”是上海社科院的最大特色。作为全国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之一,也是唯一的地方社科院成员单位,上海社科院在国内智库研究领域享有独特的地位和声誉。智库建设也是社科院与高校理论研究的最大区别。与一般课题研究不同,智库建设的议题更为前沿应时,以领导人的战略高度和眼光去思考问题,立足上海,引领全国,放眼世界,这种研究思维是我工作后一直在努力学习转型的方向。
不仅如此,上海社科院作为统战重镇,民主党派和各类政治团体云集,亦是上海市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由于我从事公法研究的独特优势,在政府及公共事务的研究与实践领域参与较多,惊喜地发现很多研究议题与国家政治与社会治理的需求相契合。入院后,我慎重决定加入了中国民革,以便更进一步深入参政议政活动,嗣后我陆续参与了上海市民宿业规范管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创新、上海市干部队伍活力激发等课题的研究工作,而且撰写的相关报告也成为全国政协和上海市政协的提案。不仅如此,在民革组织的引荐下,我还有幸去看望了厉无畏、瞿世镜等民革前辈,在交流中深刻体会他们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共同走来的不凡经历。
最后,相比高校,上海社科院的工作氛围更加自由,这里也是少数几个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地方社科院,毕竟,只有教书育人才会有做老师的感觉,而研究生少而精细的课程任务,也让我得以尽情发挥学术兴趣,不断享受教学相长的独特乐趣。
总而言之,短短两年的工作经历,让我对自己的学术事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成为一名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并不矛盾,这个调和的过程,正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享受自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