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瑜浠 百年中国法治梦,青春尚社法律人

马瑜浠,法学研究所2018级法律史硕士研究生
青春寄语: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在党的领导下,上海日新月异。忆往昔,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共青团的发源地,也是国歌的唱响地,红色革命在上海如火如荼,党中央在上海领导全国革命活动。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源和悠久绵长的革命文化是上海城市血脉中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革命旧址资源是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依托。素有“东方明珠”之称的上海,在中国近代法治事业进程中,也发挥着独特光芒。1912年,秉承“匡扶正义,建立法治”的理念,上海律师公会正式成立。如今,在位于复兴中路301号的上海律师公会旧址,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律师公会的会员证章,白底蓝花点缀,绘在其中的天平、笔及书,寓有“公平刀笔,煌煌法典”之意。这里的一砖一瓦,还有泛黄的书页,尽是前辈律师为国家民族独立、社会公平正义奔走的足迹。翻阅往事的记述,许多重大事件,都有上海律师公会的声音,更有上海律师不懈奔走的身影。上海律师公会自1924年起,就一直为收回会审公廨、废除外国在华司法特权而努力;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上海律师公会出具律师函,呼吁早日成立抗日统一战线;在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中,上海公会会员律师组成律师团为七君子出庭辩护,呼喊“爱国无罪”。民族大义前,上海律师义无反顾的选择,令人钦佩。上海律师公会以及上海律师在推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法治进程中的作用不可取代。
匡扶正义、法治先行,上海在中国法治进程中始终走在前列,无论是时间流逝还是沧桑巨变都不会使法律的光辉褪色。上海社会科学院自成立以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时期积极学习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致力于打造国家高端智库品牌。上海社会科学院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老一辈社科人的默默耕耘。其中一位不得不提,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的老领导——潘念之同志。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文化宣传工作者与社会活动家、新时期著名法学家。曾先后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以及本市和全国一些社会团体的领导工作,并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顾问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一系列的拨乱反正,法治事业百废待兴。以潘念之为代表的法学工作者们临危授命,焕发巨大的工作热情,埋头苦干,积极投身于科研、教育机构的建设。潘念之同志以党的基本路线方针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法制建设实践,呼吁吸取历史教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维护我国法制的统一与尊严,重点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的现实紧迫性,为法学事业的规划与发展呕心沥血,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学领域重要开拓者,为推动上海乃至中国法制事业的进步作出卓越贡献。先辈的学术成就与可贵品质深深影响着新一代社科法律人。
学生自2018年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进行学习,研究方向为法律史。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跟随导师研究中国法制历史沿革,学习传统立法智慧与精神对新时期依法治国理念的现实意义,也更加坚定作为尚社法律人为中国法治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我也参与了一些专项课题,其中包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教材的编写、《潘念之文集》的编辑、《上海法治蓝皮书》的社科院法学所部分的编辑,以及《新时期党内法规解读》的编写。在参与课题工作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尚社法学研究者们对法律事业的专注与奉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为旗帜,深度结合上海法制实践特色,发展法学研究的广度深度,为政府提供可靠的决策咨询,尚社法律人身兼使命,负重前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之际,作为尚社青春法律人,当以更热血的青春投身祖国伟大法律事业中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事业的前进,我们奋斗着,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