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凌 青年科研人员要有点“狼性文化”

李凌,中共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上海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兼职研究员,澎湃智库观察专栏作者。主要研究领域:智库研究、发展经济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8项;出版专(合)著8部;在CER(SSCI)、《经济学动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重要媒体发表文章30多篇。获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上海社会科学院“张仲礼学术奖”。获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内部探讨奖,全国优秀皮书报告一、三等奖。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对我们青年人提出殷切嘱托:2014年在北大座谈时,他提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八字真经”;2015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开幕时,他在贺信中留下“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的“十六字诀”;2016年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劝诫青年人,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2017年在中国政法大学,总书记再次语重心长地谆谆教导青年人:“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2018年他再次来到北大,给广大青年提出了“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新要求。2019年适逢五四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回首中国崛起之路,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们应当如何传承五四精神、激发青春力量?在系统学习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 激励广大青年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讲话精神之后,结合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和学习的这段经历,从多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角度,我深切地感受到,除了要严谨、勤奋、踏实外,青年科研人员,还要有点“狼性文化”,要学会“野蛮生长”。
科研的“狼性文化”,要勇于拼搏,要富于“韧劲”,坚持培养研究毅力,不要患得患失。“失败是成功之母”。论文投稿被退是家常便饭,我手头每年都有几篇论文发不出去,几年积压在一起就变成了“烂尾楼”,每年不断地修改、不断地完善。刚入职那会儿一年里写了十几份课题申报书,没有一份中标,但为后来的课题立项奠定了基础。国家课题申请了6次,前5次全都失败了,但没有前面5次的失败,就不会有第6次的成功;曾3次入围张仲礼学术奖答辩环节,前面2次均成了“炮灰”,最后一次全票通过。我认为,失败并不是问题,但如果失败阻碍了前进的步伐,那就有问题了。做科研,需要“人脑+电脑”,需要“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并用,需要不畏艰难困苦和向前冲的勇气和决心。我所在的智库研究中心从2013年起在国内最先研制和发布《中国智库报告》,开智库排名研究之先河,一做就是6年,持续优化提升报告质量,逐渐形成了“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工作思路,在业界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科研的“狼性文化”,要敢于创新,要做成“杂家”,培养学术敏感性,不要人云亦云。机缘巧合,我在入职后不久,便接触到了智库研究。这对于我一个经济学背景的青年科研人员来说,是个崭新的课题。其实,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这个概念业已十分普及的今天,是否存在智库学,如何看待智库研究、智库评价,学界仍然是颇具争议的。这是一个边缘化的小众研究课题,但恰恰是值得创新和探索的领域,现实中大量丰富的智库实践为智库研究提供了鲜活的一手资料,由此提炼、归纳、总结形成的理论观点和学术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8年底,笔者所在的智库研究中心坚持做“脚底板下的学问”,累计实地调研走访国内智库200余家,足迹遍布全国和欧美主要国家,先后与600多名智库专家和智库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中心人员笔耕不辍,坚持撰写地方智库调研札记,开展智库国别文化的比较研究。其中,“我国新型智库建设需重视‘冷热不均’现象及发展风险”“‘西南现象’背后的智库因素”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带着一定的学术思考,相继进入了国家和地方决策层的视野。
科研的“狼性文化”,要善于争先,要有点“野性”,培养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不要得过且过。青年科研人员要“多折腾”,不能仅仅满足于领导交办的任务,还要时常琢磨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如何转化。比如,论文发表了,能否转成专报;专报写好了,能否改成报纸文章;几年内积累的研究,能不能出一本书?这些都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具体形式。简言之,就是要“会来事儿、爱折腾”,围绕课题、论文、专报、文章、调研、采访、咨政活动等,千方百计多抢一些外部资源,多增加一些科研经历,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推而广之,一个富有“狼性文化”的团队也一定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团队,讲究集体协调、团队合作。青年科研人员还应当主动向资深科研人员和科研骨干学习,学习不仅局限于学问学理,还有更为重要的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青年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笔者所在的智库研究中心就是这样一个有着“狼性文化”的团队,每个人既可以独当一面,相互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协作。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论文、专报、报告、专著、译著、论坛、采访、微信、国内外合作等立体式的智库科研成果。
总之,如果能够培育起科研的“狼性文化”,熏陶出来的就一定不是“温室”里的科研人员。青年科研人员需要“野蛮生长”,它有别于钻“故纸堆”里精巧的“小修小补”式的研究,也有别于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来回答中国实践问题的研究,而是一种勇于拼搏、敢于创新、善于争先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研究,这是新时代我们对“五四精神”最好的继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