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雅 学会做好减法也是一门必修课

马丽雅,中共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西方中国观研究。主持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1项,出版专著1部。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AUSTRIACA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博士论文曾获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成果,并入选“2014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登峰计划”。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巴松乡的某个小村庄,有一群普通的孩子,他们习惯于问往来的车辆与行人讨要食物,衣衫褴褛。那天到达这个位于珠峰大本营山脚下的小村庄时,我已经在路上颠簸了将近8个小时。清晨从日喀则出发时下了雨,一路上天气时好时坏。在雨季去珠峰大本营,虽然心里已经做好了看不到珠峰的打算,但离珠峰越近,珠峰方位依然是灰蒙蒙一片云雾缭绕,心情难免越失望。车子路过绒布寺时,想到了一句话,“花未全开月未圆”。也罢,看不到珠峰,有幸看到绒布寺也算是不枉此行。这样的念头一闪,郁闷了一整天的心情终于开始舒缓,用心欣赏起窗外海拔5 000米的景色,更后悔此前因为光顾着观察天气,忽视了一路美好的景致。
西藏之行恰逢我刚入职上海社科院不久,对于这份以学术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职业的意义,还有些懵懵懂懂。但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每每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想得更多的便是学会做好减法。
学会做好减法,意味着面对诸多理论与现实问题,面对不同领域的研究课题时,学会取舍,逐步缩小和聚焦研究方向,培养研究兴趣,形成自己的研究特长。上海社科院和高校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在于有机会接触许多横向和纵向课题,这些课题既有理论性的,也有实践性的。但它们往往涉及不同的研究领域,如果每一个都去完成,不但耗费大量时间经历,也不利于培养自己的研究特长。为此,在选择课题时,开始试着做减法,抓住与自己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相匹配的项目,心无旁骛钻业务。
学会做好减法,也意味着在承担集体课题和集体任务时,沉下心,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少计较得失。这样的感悟是在与中马所的同事们点滴相处中感受到的。在这样的团队中,遇到所里承办会议,大家常常分工默契,有时甚至是“争抢”一些繁杂的任务;遇到合作课题,大家也习惯于互相讨论,资料共享。在这样的团队中,大家对于默默无闻地做“吃亏者”的角色并不反感,反而习以为常。也是在这样的团队中,每一份子渐渐成为少计较、多做事的行动派。
“花未全开月未圆”,有舍得,有完满的余地,才会收获惊喜。那天到达珠峰大本营后,我们一行人终于等到了云雾渐散,夕阳照在珠穆朗玛峰雪白的山顶上,泛着金色的光。这幅景象重叠着蓝天、白云和雪山映衬下藏族孩子们纯白的笑容,多年来不止一次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做加法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领,学会做减法却是一门尚需研修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