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愿景谋划理解这座城
2013年起,上海开始组织对未来中长期发展定位的战略谋划。应该说,这是上海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利用中国对外开放新阶段以及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利用世博举行的“大事件”效应而进行的历史性发展道路定位。2013年,上海市发改委委托的课题《上海未来发展的外部环境和长远目标研究》,成为我参与的第一项此类项目。我们总结了危机后国际城市发展的主要规律,提出了上海到2030年,建成“创新型全球城市”的愿景目标,甚至思考了2050年上海的远景发展方向——全球文明城市。全球城市,作为上海的远期愿景,已经呼之欲出。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全面启动,这是一次面向中长期发展的全面深入研究,其研究力量覆盖上海几乎所有社科领域见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我有幸主持其中的《未来30年世界城市体系全球城市发展趋势与上海的地位与作用》项目,对全球城市的中长期发展趋势以及上海的角色地位进行研究。这让我对全球城市自身转型升级的趋势,以及上海独特的全球城市发展特点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2016年11月,在参与时任权衡所长领衔的《改革开放40年上海大事研究·中心建设篇》的研究工作中,我从全球城市视角对上海40年来的城市中心建设进行了重新审视,更加体会到上海全球城市性质的规律性与独特性。
就在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当中,2018年1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正式发布,上海在中国首次提出了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定位。这一学术概念,经历20余年的争论与探索,终于成为上海发展的引领指针。这对于我们这些以之为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者们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激励。
回想13年前那次面试,张老师向我提出的问题,我感到,这个问题事实上折射出上海70年来不断实践、探索和论证的崛起路径。当十余年后,这一路径成为民众的共识,成为城市的战略时,我心中无可抑制地感慨: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真的有这样一些研究机构,有这样一批前辈学者,走在时代的前列,心怀着国家的兴盛使命、心怀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进步,引导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对于我而言,这是幸运,对于这座城市而言,则是骄傲。
2018年4月,在我与“全球城市”概念的提出者萨斯基亚·萨森教授进行的书面访谈中,她提到了上海这座全球城市于她而言最独特的地方。在整整40年前的1978年,她第一次来到上海,当时她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礼貌与和善,如此的温和与美好。她认为,这是上海与纽约最大的不同之一。我想,这样一座“有温度”的全球城市,便是上海的魅力所在吧。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与所研究的伟大事物共处于一个新时代,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最大的幸福。感谢淮海中路622弄7号的前辈和同仁们,让我能够拥有这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