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双 发扬五四精神,践行“四力”要求,做好新时代智库区域科学研究

马 双 发扬五四精神,践行“四力”要求,做好新时代智库区域科学研究

马双,中共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理学博士,擅长研究的领域是区域发展与技术创新。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在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在《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发表文章1篇。《科技进步与对策》《上海经济》等期刊的匿名评审专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宣传思想工作者提出了谆谆教诲:“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作为一个刚刚踏入工作岗位不久、致力于区域科学研究的青年科研人员,面对党和国家的殷殷期盼,面对急速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我愈发意识到,发扬五四精神,践行“四力”要求,积极投身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火热实践,做好新时代区域科学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做好新时代智库区域科学研究,要练好脚力,勤于调研。区域科学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异想天开,更不能将理论束之高阁,脱离实践。针对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上海加快推进全球城市建设的新形势,市相关部门委托我们开展实地调研,分析研究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的困难瓶颈和优化政策。2018年盛夏,我随课题组历时2个月,前后十余次深入9个涉农郊区对农户、农区开展实地考察和调研,并与基层干部交流座谈,从各个层面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笔记4万余字,录音材料和访谈问卷近50份。烈日当头,热情不减,因为我深知,要想做好区域科学研究,离不开勤劳的双脚。

做好新时代智库区域科学研究,要练好眼力,善于发现。科学研究不能人云亦云,跟风攀附,而应明辨是非真假,发现问题所在。当前,区域发展政策乱象丛生,国内各城市都不约而同地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并由此延伸出光伏、文化创意、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附加值产业,围绕其争相打造“文创之都”“数字小镇”“大数据基地”等。目前,全国已有70多个城市宣称要建设中国“动漫之都”,约20个省市将动漫产业作为发展重点;物联网在江苏无锡首发后,国内许多城市一哄而上,热炒物联网概念,兴办物联网产业园。然而,忽视现实基础、盲目追求新兴产业和技术,国外城市已有惨痛教训,其实质是无法找出一条契合区域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径。为此,我基于技术关联和相关多样性的视角撰文论述,投稿相关权威期刊并在多个学术会议上进行汇报,观点论据得到外审专家和与会学者的一致肯定。洞悉问题,质疑挑战,因为我深知,要想做好区域科学研究,离不开敏锐的双眼。

做好新时代智库区域科学研究,要练好脑力,敢于思考。科研工作本质上属于脑力劳动,这需要我们不断增强脑力,争当多思考、多探索的思想者。在浦东新区唐镇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起初我们倍感压力,唐镇受制于空间资源、产业基础、用地权属和保障资金的束缚,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困难重重。在学者前辈的指导下,我们不再局限于旧有想法和传统思维,就瓶颈障碍的破除、发展目标的设定、重点产业的选择等内容做了许多大胆的思考,反复研究论证,提出了切合唐镇发展实际的产业体系和空间布局,为规划编制奠定了基础。广泛思考,深入探索,因为我深知,要想做好区域科学研究,离不开智慧的头脑。

做好新时代智库区域科学研究,要练好笔力,勇于抒写。增强笔力,才能更好体现脚力的广度、眼力的深度、脑力的高度,同时也更能体现情感的厚度和透明度,抒写真情实感,不虚假,不夸张。在对张江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2个园区和数千家企业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测算的过程中,我发现部分结果似乎不符合预期,反复检查后,也不知问题在哪,我渐渐地开始担心起课题成果的受认可程度。我同师姐诉说心路历程,她鼓励我说:“科学研究只要学理通顺、方法得当、论证无误,不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都是真实的反映。”我们经过反复的商讨验证,确定了最终稿件。汇报当天很顺利,课题成果赢得了委托方的高度赞赏,同时还追加了一个小课题让我们继续跟踪研究。直抒胸臆,饱含真情,因为我深知,要想做好区域科学研究,离不开直挺的笔杆。

100年前,时局动荡,国家危难,五四青年不畏艰险,追求真理、追求进步;100年后,民族昌盛,国家富强,青年学者更应勇立时代潮头,发扬五四精神,践行“四力”要求,做好新时代智库区域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