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峰 爱岗敬业:宣传部的年轻小伙伴们

刘峰,中共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会专职副主席,博士,专业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意识形态和改革思想史问题有一定的研究。曾长期从事宣传工作,在摄影创作、大型展览等影像传播领域方面具有较丰富的实务经验。
坐落在淮海中路622弄7号的社科院大楼,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因为淮海路寸土寸金的缘故,几十年里,大楼里的每个房间不知轮换了多少部门,凡是进院工作有些年头的同事,难免经历办公室的调换。进进出出,青春年华就与社科院紧密联系在一起。我进院时间不长,不过也算年轻的老同志,有幸与宣传部的各位同事一起工作十几年,期间有些同事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了宣传部,但小伙伴们并肩作战,相互支持的场景仿佛昨天。工作的内容在变化,不变的是对岗位的热爱,对工作的执着与投入。
在社科院同仁的眼中,宣传部的日常工作对政治敏感性、文字把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是一个“看菜吃饭”的活。殊不知,宣传工作仅仅靠个人的“单兵作战”,作用很有限,要充分利用团队协作的优势,搞“歼灭战”。刚到宣传部工作的头几年,部门里聚集了好几个年轻人,因为年龄相仿,平时气氛很活跃。平日里大家各自负责一块工作,有条不紊,但遇到重要任务,特别是棘手问题,都会相互求助,七嘴八舌,出各种点子。若干年下来,大家心中早已熟稔重要节点宣传的工作要求,也渐渐摸出了门道和规律,因此在其他部门看来颇有难度的工作,宣传部的小伙伴们总能群策群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虽然看起来有经验主义的嫌疑,但谁也不能否认经验归纳是通向事实真相的道路之一,干实际工作更需要有这股子钻劲。以院庆节点的宣传为例,每一次院庆宣传既是对社科院发展历程的总结和展望,也是对宣传部门工作效能的压力测试,更是对所在部门同志能力和素养的全方位考验。拍纪录片、办展览、出画册、搞知识竞赛,每一项看似艰难、巨大,甚至有点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小伙伴们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协作下,每项工作任务从想法变为现实。团队协作、分工负责,已经成为宣传部小伙伴们在工作中的自觉行动。这大概可以认为是一种爱岗敬业,尽管这些事看起来并没有像词语本身那样,富有崇高的意义,但却朴实而有力。
最近公众舆论中关于“996工作制”的话题热了一阵。“996”的原意是指国内互联网企业朝九晚九,一周6天的不成文工作制度。如果真要回溯这样的工作制度,差不多要回到马克思在《资本论》对工作日问题进行批判的章节了。对于超时工作,不同的公司或单位,甚至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都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如果说企业倡导“996工作制”还有利益驱动的原因,而每个劳动个体为了尽可能完成好工作任务而自愿加班,显然就不能仅用外在的制度约束解释了。或者说,很多人忽视了出于对职业的尊重和热爱,以及自我实现这一内在驱动力而产生的超时工作现象。院里很多同事经常感叹,搞科研工作是全年无休,脑子里总是转这些事。这既反映了科研工作的艰辛和繁重,也充分说明了同事们对社科研究的无限热爱。科研如此,宣传工作亦如此。院里每两年举办一届世界中国学论坛,时间越逼近开会日,各相关部门也都逐渐上紧发条。宣传部也不例外,有时也搞超时工作的“套路”。平时工作张弛有道,但临到中国学论坛这样的重要宣传节点的大外宣平台,面对众多的中外媒体,部里的小伙伴们都始终绷紧神经,把住政治关和文字关,保证每篇对外发送的新闻稿不出问题。只要媒体还在等待,学者们的观点还在传递,小伙伴们的工作就还在持续,哪怕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很多时候,“坚持”并不能用理性权衡的逻辑来理解,意志和信心往往更重要。
上面谈到的这些事,或许很多单位或部门的普通一员都曾经历过,只不过事情的内容不同而已,大体上也都认为是稀松平常,再正常不过。范仲淹所说的“波澜不惊,宠辱皆忘”,说的是人情通达的脱俗不凡状态,但普通人鲜有如此高深智慧,只是平凡地生活与工作,有小小的梦想与坚持,以不辜负对工作的承诺。我所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群真实、普通,尊重、热爱工作的,温暖而有力的,曾经的小伙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