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昱辰 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而奋斗

张昱辰 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而奋斗

张昱辰,文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研究领域:城市传播、媒介与传播理论。主持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课题子课题1项、上海市课题1项。在《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学研究》(中国台湾)、《新闻大学》等新闻传播学重要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若干。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发出过这样的奋斗动员令。在这个发展迅猛、竞争激烈的时代,奋斗者能追赶进步大潮,能彰显异彩。于个人而言,奋斗为梦想助力,为成功助跑;于社会而言,奋斗增添社会正能量,使社会朝气蓬勃向前跑。奋斗的号角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是社会选择的结果。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科研工作人员而言,在新时代历史背景下,需要在学术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奋进,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理论体系而努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经历了突飞猛进,全面与世界接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现实感、有价值的理论,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密切相连。国内学术理论界在树立理论自信、构建具有中国主体性的学术话语体系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尽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在方法论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并在不少领域获得了国际影响,但总体而言,国内学术理论界对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仍以对局部问题的实证或政策性研究为主,缺乏对于重大基本理论命题的关注。

更严峻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面临一种理论“失语”的境地。中国问题的研究者往往从当代西方主流的学术话语体系中寻找理论概念和解释框架。以新闻传播学为例,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往往不仅需要对西方主流学术理论观点进行验证或回应,而且需要以西方主流学术理论观点作为其评判的尺度。本土的话语体系建构是不够的。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中国的学术理论界需要在中国问题和中国模式上发出声音,构建具有理论自信的中国新叙事。这种新的理论话语,需要以中国问题的主体性为首要原则,同时又能够与西方主流理论的概念和话语进行对话和论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应该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坚持不懈,把奋斗精神融于科研工作当中。不忘初心,担当历史责任,铁肩担道义,抵挡得住各种诱惑,扛得住各种压力。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刻苦钻研,积累精深。要不忘人民,不做精神贵族。做学问者,无疑是知识分子,甚至被视为精英。但是,我们都来自人民,决不能因为有了点学问,作出了点贡献,就飘飘然,走向精神贵族,脱离普通人民群众。青年学者既要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又要始终能走进普通大众的世界。哲学社会科学青年科研工作者必须努力做人民所需要的精英,才有可能作出更大学术贡献。

奋斗者是国家前行的驱动力,国家为奋斗者铺就未来。为了实现个人的梦想、民族的梦想,奋斗的号角已被吹响,新时代召唤着每一个奋斗者来发光发热。这是美好先进的时代,这更是属于奋斗者的时代。欣逢盛世,身处激情澎湃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青年科研工作者自当珍惜,更当发奋,要紧紧地抓住这千载难逢、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紧紧地把自己的“志”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筑梦新时代,逐梦新时代,圆梦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