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匠精神”涵养青春气质

二、让“工匠精神”涵养青春气质

工匠精神,需要坚守初心、执着专注,尤其是青年学者的传承。面对浮躁之气,能摒弃喧嚣,常怀赤子之心,是当今青年社科学者应有的品性,也只有静下来才能坐得住、做得好。身处新时代,大多数学者潜心研究、精益求精,创造了一大批优秀的精神产品,也产生了不胜枚举的学术大家和智库名家,其中也不乏年轻一代佼佼者。但不得不说,较之先辈们和大家名家那种高标准、严要求、肯钻研、能吃苦的劲头,时下的不少青年社科学者身上的确缺少了些守正创新、埋头苦干、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急功近利、滥竽充数、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等浮躁之风和歪风邪气开始有所增多。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应倡导广大青年社科学者大力弘扬社科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涵养青春正气,让科研匠心的优良传统在学术界代代相传下去。

一是不忘初心,保持本色。古人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不专不诚,焉能成事?”社科学者担负着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重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当今时代,经济社会迅猛发展,金钱和名利上的诱惑不断增多,让心沉静踏实下来并非易事。在这个浮躁与喧嚣的环境里,与其在大潮中扑腾,主要专注于名和利,不如偏安一隅,安坐冷板凳,努力做好自己热爱的事情。要想浮起来,必须先得沉下去。所有的光亮荣耀和如雷掌声终会逝去,只有这份虔诚之心会深入肌理,永不消失。尤其对青年学者来说,既然选择了学术研究这个行业,就要初心不改、忠心不变、重心不移,热爱本行、忠于本职,就要心无旁骛、深入钻研。只有脚踏实地,在自己的领域和岗位上践行“工匠精神”,常怀一颗匠人之心,才能成为一名新时代优秀的社科匠人。

二是好学苦学,精益求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青年学者的研究要想出色出彩,就必须多出力出汗,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时常有人同我探讨发表论文和申报课题的成功诀窍,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精益求精”四个字。于我而言,每一篇学术论文、每一份研究报告、每一个课题申报书,我都会一字一句反复斟酌,修改数十遍甚至上百遍,直到一个字都无法改动才算完成。时间和自然规律赋予了青年人积极、乐观、向上、活泼的心态以及对新事物敢于尝新尝鲜的特质,但需要注意的是,抵达成功彼岸的道路,需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来铺就。因为,再“伟大的观念”也离不开“扎实的手艺”。落实在青年学者的科研工作上,就是要杜绝“差不多就行了”的念头,以百分百的努力来追求细节上的极致与完美。当然,社科研究绝不是拍脑袋和闭门造车,只有经常深入实地和基层开展调查和研究,感受鲜活的实践,获取原汁原味的素材,取得的研究成果才能接地气、管用解渴。

安然于无闻,执着于真知。科研匠心,既是一种坚守本心、求精求新的态度,又是一个人的沉潜和整个社会的沉淀。新时代的青年社科学者,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匠心传承”和“上下求索”的重任,努力为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