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传开 传承五四精神,书写奋斗青春

杨传开 传承五四精神,书写奋斗青春

杨传开,中共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理学博士,中国地理学会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研究城镇化与区域发展、城市地理与城市经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项,参编著作5部,在The China Review、《地理研究》《学术月刊》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2017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15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中国人文地理学会年会优秀论文奖等。

回首100年前的五月,风云激荡。为了救亡图存,一大批青年学子奔走在街头巷尾,铸就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时过境迁,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临的环境与100年前也已是天壤之别,但不论时代环境如何变化,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却没有褪色。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得不思考该如何走好自己的新时代长征路,又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传承五四精神,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传承五四精神,首先要有厚重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国之不存,民将焉附?五四精神首先就是爱国精神,正是胸中的拳拳爱国之心才激励100年前的青年学子喊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时代强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也应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和国家大任,关心国家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在研究中,也应始终为国家发展的长远大计着想,关心国家发展最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国家和地方发展建言献策。

传承五四精神,还要有科学严谨的创新精神。科学是五四精神的基本内核之一,正是五四运动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各种新思想、新思潮。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之于国家,创新是国家进步的动力源泉;之于我们,则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推动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添砖加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社会科学错综复杂,把问题讲清讲透并非易事,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始终要有负责认真的态度,得出结论要细心,提出建议要谨慎。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还应从现实中来,从现实发展中提炼问题,在回应现实问题中发展创新理论,基于现实而高于现实,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传承五四精神,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理论联系实际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准则,脱离现实的理论研究是没有根基的。哲学社会科学尤为关注社会发展,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不能脱离现实搞研究,不能脱离社会写文章。在研究中,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国外好的发展经验;但另一方面也应面向中国的国情和现实问题,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理论和发展经验,要考虑其在中国的适用性。中国地域广阔,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这就更要求我们要加强实地调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青年科研人员,在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走向社会,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形成契合地方实际的研究成果,把文章不仅要写在杂志上,更要写在祖国大地上。

五四以来,中华民族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当今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海外到国内、从沿海到边疆、从城市到乡村都有许许多多问题需要破解,时代呼唤青年担当历史使命。我们青年科研人员,也应坚定理想信念,怀揣厚重的家国情怀,以科学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以脚踏实地的作风务实苦干,为社科院的发展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