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博研究认识这座城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上海全球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能够参与到世博会的主题演绎,使我得以深深体会到上海知识界对这座新兴全球城市未来发展的激情和投入,也使我逐渐认识到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2006年12月底,世博局主题演绎部与上海社科院合作,对世博会“中国馆”“主题馆”“未来馆”进行主题演绎工作。我有幸参加此次主题演绎,参与城市未来馆的主题演绎研究。在2006年与2007年之交的那个月份中,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之前所学、所研对现实需求的实际作用,同时,也真正了解了世博会的筹办,需要怎样的韧性与坚持。
对城市未来的分析,成为“未来馆”的核心任务。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乃至电脑游戏“SIMCITY”,我们穷极对城市未来的研究,研究方案在一天之中就需要多次修改。当时的方案PPT文件命名,已经无法仅以日期命名,而是以日期+小时的形式出现。2007年1月,我就在社科院的115会议室中,以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的方案讨论,度过了我的30岁生日。
2007年5月31日,我收到了院里的通知,赴上海文广影视集团进行世博会主题演绎冲刺工作。北京东路2号,这座位于外滩北段的著名建筑,成为我全身心投入世博演绎的“主战场”。当年的6—9月,我有幸与我院陆晓文、马学强、郁鸿胜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徐伟教授一起,专注世博会“三馆”的研究,也亲身感受到上海学者对于世博会及这座城市发展的执着探索精神。
这次研究,距离世博核心三馆的完工日期已经不远,时间已经十分紧张。因此,上海社科院、世博局、文广影视集团共同组成课题组,进行主题演绎的最后冲刺。我作为青年科研人员,被分配负责主题馆的主题演绎,既感光荣,又感压力。经过不知多少个从午后到凌晨的讨论,最终我们确定了以“城市人—城市生命—城市星球”为核心的主题内容框架,从不同认识层次,对城市与人、与全球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思考。在那段日子里,我终于知道了凌晨4点的外滩是怎样的样貌,看到了上海这座不夜城睡去的样子。城市生命(City Being)的内涵,或许只有在完整看过了这座城市24小时的生生不息,才有那份更为深入的理解。